摘 要:從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必要性和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面臨的困境著手,提出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對策,以期為我國建設一流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大學;困境;對策
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必要性
1.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是國家產業升級的需要
2015年5月,國務院出臺“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進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是國家全面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的重大戰略部署。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深化,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市場需求日益旺盛,到2020年,將有2,400萬人的供應缺口。這需要職業教育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
2.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是首都戰略發展的需要
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首都高端產業發展均需要應用技術型大學給予智力支持與技術支撐。一方面,應用技術型大學集中了所在區域優質的人力資源、科技資源、信息資源,能夠與企業共同設立項目,攻克生產實踐、技術研發課題;能夠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有效服務于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目標。另一方面,應用技術型大學能夠通過開放硬件設施,增加所在區域的公共資源供給;通過開放軟件資源,促進便民信息的共享與區域人才的交流;通過開展咨詢服務,為首都發展規劃提供有效的數據分析與可行性建議。
3.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是落實教育政策的需要
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建設具有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是教育領域的重大改革。2013年,教育部啟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和應用技術型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工作。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建設轉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也強調“鼓勵舉辦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將其建設成為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為重點,融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大學”。可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轉型與建設成為了落實教育政策的需要。
4.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是國際合作共享的需要
隨著世界各國聯系的加強,高等教育不斷尋求國際化合作臺,以提升國際地位,提高影響力、競爭力。在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北京市應用技術型大學能夠依托現代國際城市的區位優勢,將開放共享作為創新發展的出發點與價值取向,將具有國際影響力或國際品質作為發展目標,通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國際合作,加速人才的國際流動,推進立足國際視野開展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面臨的困境
1.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
第一,社會觀念的束縛。一是對于職業教育不認可。在“重學術輕應用”的傳統觀念下,職業教育作為“低層次”教育長期被限定于專科范圍內;應用技術型大學雖然以本科面目出現,但多屬于高考招生中的二本、三本類院校,不為社會、家長、學生所認可。二是對于應用型人才不認可。經濟發展的不衡、行業需求的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因素催生了社會關系中“高層次人才”相對于“低層次人才”的優越感,突出體現為職業選擇、收入水、勞動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這導致民眾普遍認為從事研究型工作“高大上”,從事應用型工作“沒出息”。
第二,自我認知的束縛。一是缺乏轉型意愿。部分地方本科大學固守傳統思路,認為轉型即降格,擔心不能得到教師認同而造成優秀教師流失,不能得到企業、學生認同而喪失社會聲譽,即便勉強轉型也是基于政策要求,而非根植于理性的自覺。二是缺少辦學。追求辦學“高大全”。1999年前后,高校大規模合并、更名、升格,曾經擁有較強辦學的院校在融合過程中丟掉了優勢專業、模糊了校園文化,失去了異質化競爭優勢。三是學生培養“標準化”。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采用相同模式,專業設置趨同、教學方式趨同、教材設計趨同,與因材施教的原則相去甚遠。
2.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
第一,人才供給的絕對減少。就京內生源而言,2016年北京市高考報名61,222人,較2015年減少6,594人;本科招生計劃則從38,000人升至42,800人,考生人數與招生人數的反比例增長使本科錄取率高達76.87%,加上自主招生、出國留學日益便捷,學生擁有更多升學選擇。就京外生源而言,北京市教委明確提出壓縮市屬高校京外招生人數,招生計劃一減再減。京內、京外的雙重壓力造成市屬本科院校遭遇招生“寒冬”。
第二,人才供給的相對過剩。2016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三問高等教育”提出“為什么今天培養的學生似乎什么都懂,但解決實際問題時又略顯不足?”隨著首都戰略的轉變、產業的轉移、服務的轉化,高校人才培養的周期性、滯后性無法滿足企業持續變化的勞動力需求,這造成畢業生的相對過剩,其實質是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之間出現結構性失調。
3.教育資源配置不足
第一,缺少辦學場地。從現實層面看,作為持續的人口凈流入城市,北京實際承載人口已超3,000萬。每方公里1,323人的常住人口密度使得高校辦學場地受限,直接表現為校園規模小,變相表現為多校區辦學。從政策層面看,《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學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城六區高等教育不再校內擴建”,明確限制了市區高校的用地規模。應用技術型大學作為職業教育,需要場地開展實踐教學,興建實訓室、配置實訓設施,缺少辦學場地難以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
第二,缺乏資源吸附力。2016年,全國高校共計2,879所,北京占據91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26所,教育中心的地位無可撼動。地處北京的研究型大學水高、基礎好、較為知名,在政策支持、資金配置、社會認知度等方面具有較強的資源吸附力。北京市屬本科院校與其相比存在明顯劣勢,在教育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發展空間受到擠壓。
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對策
1.注重轉變觀念和創新思維
第一,轉變社會觀念。一是促進人人出彩。一方面,轉變職業教育“低層次”的社會定位。《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規定,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而非一個層次,因此應用技術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具有同等地位。另一方面,轉變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差異、個性、合理訴求及發展意愿,樹立“人人是勝者”的教育觀。二是認同工匠價值。時代呼吁大國工匠,也呼喚有利于工匠成長的社會氛圍,這需要從政府到民眾統一對應用型人才重要性的認識;需要在權利、待遇上給予其充分尊重與保障。
第二,轉變自我認知。一是注重辦學。“任何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應當基于辦學歷史,在面向市場、面向區域、面向國際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予以內化。二是注重專業。專業是高校的重要標識,能夠定位辦學方向,如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物資學院等。應用技術型大學應當根據首都需求、行業需要,培育或堅持優勢突出、鮮明的應用型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淘汰“僵尸”專業,設置跨領域的復合型專業;集中優勢專業,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群。
2.注重加強優質人才供給
第一,打通人才培養立交橋。一是與部屬高校協同培養。一方面,通過開展“雙培計劃”與“實培計劃”實現人才的聯合培養。雙培計劃,是指應用技術型大學與部屬高校采用“3+1”模式?3年委托部屬高校培養、1年在本校學習的方式?共同培養人才,2015年僅“雙培計劃”就囊括2,800多名北京生源。實培計劃,是指從應用技術型大學遴選優秀學生進入部屬高校的科研團隊、工程中心接受創新訓練,提升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與部屬高校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推進教師互聘、專業互修、圖書共借、實驗共享,如北京聯合大學與部屬高校共建“虛擬教研室”。二是與高職院校加強合作。北京市高職院校共計25所,其中高職示范校4所,具有鮮明的辦學,豐富的校企合作經驗,在政策不支持高職院校升格的背景下,其謀求與本科院校合作的意愿強烈。應用技術型大學應當深化與高職院校的貫通,實現同類型專業的對接,允許更多高職學生通過升學本科完成“升格”。三是完善研究生培養體系。一方面,關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數量,改變其主要來源于研究型高校畢業生的現狀,為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另一方面,關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既可以依托部屬高校的理論優勢、學位點眾多的優勢協同或委托培養;也可以建設培養基地,從入學考試、評價考核等方面探索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第二,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一是設計靈活的學時學制。一方面,提供靈活的教學時間,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例如:英國應用技術型大學學生可以選擇工學交替、脫產培訓班等多種類型的課程;在荷蘭,學生可以采用全日制、部分時間制的方式取得學士學位或副學士學位。另一方面,推進學分制改革,開展完全學分制與學分互認制。完全學分制是指實施彈性學分、自主選課、專業二次調整等制度;學分互認是指與其他高校尤其是國外高校、部屬高校在協商的基礎上,互認課程或互認所修課程學分,為學生訪學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創造條件。二是設計多樣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線下教育教學方式。一方面,開展實踐育人,通過組織研討班、項目研究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通過設計“實學期”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工作;通過實踐性課程模擬職業環境,強化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另一方面,開展文化育人,通過建構有形或無形的文化共
同體進行與行業、企業的文化融合。多樣化線上教育教學方式,依托慕課臺建立多元、開放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共享中外高校、企業教學資源,培育“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業態。同時,采取多維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借助微博、微信隨時隨地開展教學;依靠微課、翻轉課堂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利用教學APP寓教于樂。
3.注重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第一,通過土地置換拓展教育空間。高校土地置換是指將原有校區的科教用地變更權屬關系,交換區域位置的行為,這對于區位價值明顯的北京高校尤為重要。從人口數量看,與其他國際大中型城市相比,北京0公里~20公里人口最為密集,30公里~50公里圈層人口比例偏低。從地區分布看,北京五環內的總面積僅700方公里,五環到六環之間的面積1,600方公里,擁有更大的置換空間。應用技術型大學用五環內校區置換五環外校區,是規模擴張中資源整合的必然趨勢,能夠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也能夠緩解五環以內的建設壓力,實現政府對被置換校區的市政規劃。
第二,通過高校外遷疏解非首都功能。高校外遷是指北京將不再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支持高校通過整體搬遷方式向郊區或者京外疏散,推動老校區向研究生培訓基地、研發創新基地轉型。高校外遷能夠疏解非首都功能、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能夠發揮首都的教育資源優勢,推動區域教育合作機制的建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5年,北京城市學院等3所高校率先向郊區疏解6,600人,開啟了北京高校人口疏解的大幕,到2020年,現已確定的教育疏解項目將基本完成。
第三,通過聯合辦學服務地區建設。聯合辦學主要是指利用高校的智力優勢,以分校、獨立學院等形式實現與所在地區之外的政府、社會資源的結合。北京市應用技術型大學應當通過聯合辦學擴大自身影響,提高社會認知度;開發合作地區的潛在優勢,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分配。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對比吉首大學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名
時間:2025-05-22 10:06:40河北高考物理246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04:32寧夏上泰山科技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10:02:08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