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北京學生在抗戰紀念館參觀。
中學生參加北京學生科技節。
北京中學生基地學農。(資料圖片)
80多歲的張大爺給自己找了個新活兒。每天,樓下的中學上下學期間,他都會來到學校門口指揮交通。其實,兩年多前,這個地方他也常來,不過那會兒,他來是為了罵那些在大街上搗蛋的學生。老人說:“這個學校的學生變好了,我不但不罵了,還要護著他們。”發生在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翠微學校門口的這件小事,是2013年以來北京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進程中的一個細節。這一細節見證著北京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進程。
作為一個擁有2100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中國的首善之區,北京教育改革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全國的關注。
不可否認的是,北京教育發展的整體水長期居于全國前列。然而,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北京教育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
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差距拉大的趨勢,“擇校熱”一度高燒不退,以及由此引發的學生課業負擔重、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引發人民群眾的不滿。
面對挑戰,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心以改革破解難題。從2012年底開始,一場大刀闊斧的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行動在北京展開。3年多來,改革成效明顯,16個區縣一次性通過了教育部義務教育均衡驗收,就入學率大幅提高,城區優質資源向郊區輻射,中高考改革全面深化。成績還遠不止這些。
3年多來,北京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邏輯起點在哪里?其間滲透著怎樣的改革理念?
關注百姓實際獲得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7000美元。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對社會公格外關注,特別是教育公更是牽動百姓敏感的神經。
作為首善之區的北京,教育均衡的天在不知不覺間開始一點點傾斜: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的差距,非但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縮小,反而有逐步拉大的趨勢,“擇校熱”高燒不退,百姓對此不滿。
“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的教育。”*這句溫暖人心的話,成為北京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邏輯起點。
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教工委書記茍仲文在改革之初就提出優化教育供給結構,提高教育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教育改革才能主動適應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新變化,才能夠讓人民群眾具有較高滿意度和獲得感。
以北京市全面取消中小學共建為起點,到確保每一所初中30%學生升入優質高中為節點,每一個家長用簡單的算術就能算出身邊的優質教育資源增加了多少。
伴隨著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共建”政策的取消,借讀生、住宿生等與就入學政策不符的做法也一并被叫停。空前嚴格的就入學政策,使首都基礎教育入學秩序井然,面貌為之一新。
然而,要讓老百姓對教育真正滿意,關鍵是要辦好百姓身邊的每一所學校,就是要讓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顯然是更為艱巨的任務。
北京市副市長王寧在首都教育系統學教師節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上提出,要千方百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調整優化優質教育資源布局,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差距,著力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為了把更多優質教育資源送到百姓的家門口,北京決心構建以學生為本的廣義教育供給體系。這意味著必須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必須穿越教育領域內外原有的邊界。
首都北京,知名高校和高水藝術團體云集,北京市教委將目光瞄向了它們。從至今,50所在京高校參與到中小學辦學中來,參與學校學科建設、派遣外籍教師、承辦一批附中附小。國家大劇院、中國兒童劇院等一批國內一流藝術院團與區縣教委簽署協議,幫助數以百計的中小學培養藝術教育師資,組建專業社團。
親眼見證身邊的變化,越來越多“圍觀”家長愿意給北京教育點贊。最新的基礎統計數據表明,當前北京學生家長對教育工作總體“比較滿意”,在滿分100的綜合得分中,評分達到85.2分。
把學生放在正中央
周日下午,一位母親開車送讀初中的女兒到社會培訓機構學習。在邁進培訓機構大門時,女孩流露出幽怨的神情。
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不陌生。教育改革面對家長和學生的角色和目標的不一致時,改革者該如何選擇?
“當然,我們的選擇是把學生放在正中央。”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宇輝說。
讓家長都能感知教育的變化,有實際的獲得感,這是北京踐行教育民生觀的目標所在。但學生才是教育的最直接對象,必須始終“把學生放在正中央”。
最能體現這一理念的莫過于中考改革。的北京中考說明不出意外成了大新聞。改革最大的亮點是,全面取消難度系數0.2的試題。這意味著長期超前學習、鉆研難題的學生,在新中考中將優勢不再。
對此,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就是要通過考試指揮棒,向全市中小學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教育要從關注‘分’向關注‘人’轉變。”
為什么教育主管部門長期提倡的素質教育,一再遭遇“起跑線焦慮”?專家指出,根子就在傳統的基礎教育鏈條是一條分段加工、層層選拔的鏈條,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主要來自應對考試選拔的壓力。
看來,要想從根本上化解家長的“起跑線焦慮”,還是要從學科教學上想辦法。由此,在推進考試改革的同時,北京市教委又陸續發布語文、英語、科學3個學科的教學改進意見,目的就是切實防止教學“搶跑”。
為了進一步落實“把學生放在正中央”的改革理念,北京市進一步完善了學段全鏈條改革,針對學前教育、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分別提出“玩、慢、寬、活”的教學要求,為學生構建了一條縱向打通學段的完整成長鏈條。
同樣是為了落實“把學生放在正中央”的改革理念,北京市各區普遍推行九年一貫制改革,各區普遍建立小學初中對口直升結對制度,建設初中科學開放實踐系統,利用社會資源構建“社會大課堂”等等。
4月,北京市再對中考改革“加碼”,中考由原先5門科目必考,轉變為語數外3門科目必考加3門科目選考加體育的模式。并且,考生選考科目得分可根據考生依據特長選擇的權重折算,總計有54種折分組合。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說:“從一種方式選拔,到54種方式托舉,北京基礎教育改革要把學生放到舞臺正中央,讓學習興趣、能力、特點不同的學生都獲得最佳的展現機會。”
創新教育供給側改革
老百姓希望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然而,究竟什么樣的資源是優質教育資源?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從哪兒創生?這是北京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無法回避的焦點問題。
“供給側改革”是最兩年經濟學界流行的一個術語。說通俗一點,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北京市在這一輪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中,就提出了創新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理念。
“我們要努力改善基礎教育供給結構,打破單一的課程、資源、考試評價供給結構,構建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供給側結構,由此實現從需求側的拉動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的轉變。”這是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創新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解釋。
按照供給側改革的理念,北京市堅持“存量盤活,增量推進”原則,不斷突破校際限制,讓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繪制教育新地圖,通過學區制、集團或集群辦學、深度聯盟、名校辦分校等多種模式,推進校際間橫向聯合等,全市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大。
循著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北京將目光投向了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加快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幾年來,北京數字學校獲得長足發展,優秀教師精選課程增加數以萬計。同時,依托數字學校臺,北京試點開通了優秀教師免費在線輔導服務,開創了教育行政部門為學生免費提供線下線上雙師服務的先河。
同樣是在供給側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北京大膽創新教師培訓機制。北京市建立了“中小學教師開放型教學實踐活動管理服務臺”,鼓勵市級教學骨干在臺上發布培訓項目,供全市所有中小學教師自主選課。
一位接受培訓的教師很形象地將這種新的培訓方式比喻為吃“自助餐”,菜品多,教師可自由選擇,培訓效果自然不一樣。
河北高考物理246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04:32寧夏上泰山科技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10:02:08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