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歷史上名人有張濟、張繡、王進寶、郭蝦蟆、趙率教等,白銀因礦設企、因企設市,是全國唯一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現轄白銀、川兩區和會寧、靖遠、景泰三縣,區域總面積2.12萬方公里,常住人口150.3萬人。以下是具體介紹。
張濟
張濟(?—公元196年),涼州武威郡袓厲縣(今甘肅省靖遠縣)人,東漢末年割據軍閥。初為董卓部將,驍勇善戰。董卓被殺后,聯合李傕攻破長安,出任羽林中郎將。初三年(192年),升任鎮東將軍,冊封陽侯,屯兵于弘農。張濟提議天子往東遷,天子亦欲回洛陽,令眾人護送,漢獻帝以張濟為驃騎將軍,開府如三公,張濟因與楊奉、董承不合,再度與郭汜、李傕聯合欲劫回天子,大敗楊定等,但天子成功逃出,為張楊迎接。建安元年(196年),張濟自關中引兵入荊州界,至南陽,因軍中缺糧,于是出兵到荊州牧劉表處掠奪,攻打南陽郡的穰城,中流矢而死。他死后,其侄張繡接管了部隊,與劉表聯合,屯于宛城。
張繡
張繡(? —公元207年),武威郡祖厲縣(今甘肅省靖遠縣)人也。驃騎將軍張濟的從子。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曹魏時期,與段煨、賈詡、明元郭氏皇后是同鄉,也是涼州豪族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時任縣吏,因擊殺麹勝,受到郡內百姓稱稱贊。于是招集郡內少年,成了祖厲一帶的豪杰人物。之后,張繡隨張濟征伐,憑軍功升為建忠將軍,封宣威侯。張濟死后,張繡接替張濟統兵,與劉表合兵一處。曹操南征時,張繡向曹操投降,但得知曹操對他家人的侮辱后,便再次反叛 。殺了曹操的兒子、侄子和典韋將軍。曹操派曹洪、夏侯惇等人率軍征討張濟,但張濟憑借地形優勢,頑強抵抗。此時,張繡再次投降曹操,張繡在官渡之戰中,因功被升為破羌將軍。207年,張繡在隨曹操出征柳城途中去世 ,被謚為定侯。
王進寶
王進寶(公元1626年-公元1685年)字顯吾,甘肅靖遠人,清朝名將,河西四漢將之一。王進寶早年隸屬甘肅總兵張勇麾下,隨張勇轉戰湖廣、云貴,升任經略右標中營游擊。康熙二年(1663年),王進寶改任甘肅提標左營游擊,后由參將、副將,累升至西寧副總兵。康熙十四年(1675年),王進寶被任命為四川提督,負責定川西地區的土司叛亂。康熙十六年(1677年),王進寶被任命為四川總兵,負責定云南、貴州地區的土司叛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進寶收復慶陽。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進寶被任命為陜西總兵,負責定陜西地區的土司叛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進寶被任命為甘肅巡撫 。康熙皇帝對王進寶一生最高的評價是“忠勇”二字,在御制碑文中說“非忠無以立節,非勇無以圖功”。匾額上是“忠勇自矢”四個字,是說王進寶的忠誠和英勇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
郭蝦蟆
郭蝦蟆(公元1192年—公元1236年),又名郭斌,是金朝名將,會州(今中國甘肅會寧)人。他家世代為保護家園的射手,因此他和兄祿大都以善射而應募從軍,他以善射而聞名于世。興定初年,祿大因軍功卓著,被遙授同知涼府兼會州刺史,進官一階,賜姓顏盞,鎮守會州,蝦蟆隨兄在軍中。后屢立戰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后三年,郭蝦蟆仍舊困守孤城,戰到了最后一刻,自焚而死,時年45歲 。郭蝦蟆是金國最后一座城池的守衛者。當地人感念郭蝦蟆盡忠,為他立祠祭奠,今日靖遠城隍廟故址即是該祠舊址,廟中城隍便是郭蝦蟆,其事跡逐漸被當地人民神化,會州城遺址也因此被稱為“郭蝦蟆城”。據《重纂靖遠衛志》載:“郭蝦蟆墓在城西南二里許的小坪山頂,后人耕地時挖得石碑一通,記載郭蝦蟆的生事跡,惜不存。”
趙率教
趙率教(公元1569年—公元1629年),字希龍,號明善,陜西省靖虜衛(今白銀市靖遠縣)人,明朝將領。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中武進士,歷任總兵、左都督、遼將軍。任甘州(今甘肅張掖)都司,為袁崇煥愛將。寧遠之戰后,趙率教赴錦州經營關寧錦防線北段,并在寧錦之戰中堅守錦州,擊退后金的進攻,受到朝廷嘉獎。崇禎二年(1629年)率兵增援大安口,到達三屯營時,總兵朱國彥竟緊閉城門,率教無奈,縱馬向西,十一月三日至遵化,十一月初四日,在遵化(今屬河北)與后金貝勒阿濟格的大軍激戰,被左翼四旗及蒙古兵包圍殲滅,率教中流矢墜馬,力戰殉國,全軍覆滅。崇禎皇帝朱由檢追贈他為太子太師。《明史.趙率教傳》評價說:“率教為將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勞而不懈。”有《復遼私議》、《遼奏稿》、《揮塵兵法》、《投戈隨筆》等著作。
明朝洪武年間,白銀開采興盛,官方在此設立采煉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積銷金城”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歷代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 白銀市的歷史傳承包括彩陶文化、絲綢之路文化和紅色文化三大歷史文化,主要組成部分有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古建制文化、古城文化,以及企業精神與文化等。
建制沿革
白銀是河西走廊的門戶,自古以來是異域與中原民族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帶。夏、商、西周時期為羌戎所居,春秋戰國時期,先后為月氏、匈奴占據。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在沿河筑城44座,部分位于白銀境內。漢朝設有鹯陰、祖厲、媼圍3縣,為境內建縣之始。三國時隸屬曹魏之武威郡。南北朝時,為鮮卑等族所居,西魏始設會州。隋朝統一后,設置了會寧防,后又相繼改為會寧鎮、會寧郡,轄涼川縣、烏蘭縣。唐高祖武德年間,改會寧郡為西會州,改涼川縣為會寧縣;貞觀年間,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有“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之記載。唐朝中后期,為吐蕃、西夏攻占。宋神宗元豐年間,再置會州,轄敷文縣。之后,又為金統轄,設會州,轄西寧縣、保川縣。元朝時,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轄。明初先后設靖虜衛、會寧縣,黃河以西為蒙古部落所居,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歸于明朝版圖。清初設靖遠、會寧二縣,屬鞏昌府轄,并設有兩個分縣,即皋蘭縣紅水分縣、海城縣打拉池分縣。民國時期,撤銷打拉池分縣,改紅水分縣為景泰縣,境內設會寧、靖遠、景泰3縣。新中國成立后,會寧、靖遠屬定西地區管轄,景泰屬武威地區管轄。隨著有色金屬資源的大規模開發,1956年,白銀成立縣級市,下轄第一至第六6個街道辦事處。1958年升格為地級市,轄皋蘭縣、景泰縣、靖遠縣、白銀市郊區。1963年撤銷白銀市,靖遠縣劃歸原定西地區,景泰縣仍隸武威地區,白銀區、皋蘭縣隸屬蘭州市。1985年恢復建市,轄會寧、靖遠、景泰3縣和白銀、川2區。
早期開發
白銀開發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現已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漢族和羌人、匈奴、鮮卑、黨項、吐蕃、蒙古等少數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
白銀人民開發利用黃河的歷史有2000多年。漢代開始引泉灌溉;明代隨著電兵墾田規模不斷擴大,正統、萬歷時期先后建成了源盛渠(今靖樂渠)、永固渠、永興渠(今靖豐渠)、中和渠(今復興渠)、灃泰渠,引黃河水自流灌溉沿岸河灘地,在此基礎上,引進天車提水灌溉黃河一級階地;清朝至民國時期,在恢復改建擴建明代一批水利工程的同時,新建了恒豐渠、民生渠、清廉渠、仁和渠(今發源渠)、柳林渠(今五佛黃渠),天車提灌面積達到1萬畝左右。這些引水渠道經世代維修、改建擴建,至今仍在造福白銀。黃河水運源遠流長,清代非常興旺,據《甘肅省志・航運志》記載,“清康熙、乾隆年間,靖遠為當地絲綢之路北線之往來要沖,商業繁盛,寧夏中心一帶運糧帆船藉風吹之力,可逆流而上直抵靖遠縣城及峽(大峽)一帶。據言時帆蒿往來,盛極一時。”
區內采礦業和制陶業興起較早。有色金屬采礦業緣起于漢代,興盛于明代,明朝洪武年間,官方在距市區10多公里處折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蘭州府志》和《皋蘭縣志》記載“松山之南、礦爐二十座”,“礦工三、四千人”,“日出斗金、和銷金城”,白銀緣此得名。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川區境內就開始燒制陶瓷,西漢州城夾砂黑粗陶排水管、老莊漢墓陶灶,說明手制陶工藝達到了較高水,特別是顫州城排水陶筒接口吻合度好。唐宋以后,陶瓷業有了進步發展。北掌山下紅土洼陶窯遺跡,至遲建于宋代,從遺存的碗碟看工藝有較大進步。明代以后,實施移民電邊政策,人口大增,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陶瓷業。距紅土洼以西3公里的地方,地面開闊,泉水旺盛,鄰寶積山煤礦,由于煤炭和陶士資源豐富,大批陶窯開始興建,時稱磁窯。清代以后,磁窯逐步形成了以陶瓷為中心,兼營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的綜合集鎮,四川、陜西等18省的人來此謀生,有旱碼頭之稱。采煤業從宋代開始從未間斷。
絲綢古道
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中西方的陸路交通線,分東、中、西三段。東段由漢代長安(今西安市西北郊)至敦煌郡玉門關(今敦煌市西北大方盤城)、陽關(今敦煌市西南小方盤城),中段由玉門關、陽關西至蔥嶺(今帕米爾),西段由中亞、西亞至歐洲。絲綢之路東段有北線、南線、中線3條主線,其中北線和中線由南向北、東進西出過境白銀,總長度約500公里。
絲綢之路北線為漢唐長安去西域路程最短的交通線,由西安→涼固原(漢安定郡、唐原州)→海原一靖遠(唐會州)→靖遠北城灘(唐會寧關)→景泰五佛寺黃河渡口(唐烏蘭關)→景泰(唐新泉軍)入河西。《漢書武帝本紀》稱:“元鼎五年冬十月,行辛雍,祠五時。遂瑜隴,登空同,西臨祖厲河而還。”漢武帝西巡路線與絲綢之路北線基本吻合。唐代絲綢之路北線,由西安經原州,西過隴山石門關至會州;北行70多里至會寧關,渡黃河,黃河對岸即“烏蘭關”。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代文書寫卷《水部式》記:“會寧關有船伍拾,使宜令所管差強了官檢校,著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由此西去數十里為唐新泉軍之所,電兵7000人,正是為了保障北線交通與黃河渡口的安全。唐代會州是西北交通樞紐。由于絲綢之路北線經過漢代的蕭關(今固原東南),故又稱“蕭關道”唐代蕭關已經移到固原北境,不在途中,改以會州黃河渡口的二關,稱“烏蘭關路”或“會寧關路”。沿線歷代所筑王將軍堡、打拉池城、毛河洛堡、柳州城、鹯陰城、陡城堡、迭烈遜堡、水泉堡、三角城、北城灘城、哈思吉堡、索堡、媼圍城、蘆塘城、永泰城、老虎城寬溝城等城堡;鹯陰渡、北城灘渡口會寧關、烏蘭關、小口子渡口、索橋古渡等津渡,遺址猶存,有的津渡還在使用。
絲綢之路中線開辟時間稍晚,由西安→涼一隆徳一靜寧→會寧→定西→榆中→蘭州→永登→烏鞘嶺入河西。中線的東段到北宋以后,又開辟了由涼翻越六盤山至隆德、靜寧、會寧,經定西至蘭州的新線路,與今天的國道312線走向基本一致;北宋元豐四年,李憲發兵破西夏,取蘭(州)會(州),始筑定西城、安西城、西寨,有了安全保障,中線最終開辟。元朝初年經過會寧而至蘭州的中線已經取代了南線秦州路,到清代中線更是最常使用。民國時期的《隆德縣志》對比了絲綢之路東段3條線路的優劣,“隆邑逼六盤,山川四塞,東接瓦亭,同涼之呼吸,西走靜寧,趨蘭省之軌撤此干線之交通也。北至固靖,難行車輛,南走秦、隴,僅有腳騾,此支路交通也”。1937年建西(安)蘭(州)公路選擇了中線。
絲綢之路的貫通,使白銀成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之地,靖遠寺兒灣、法泉寺,景泰五佛沿寺、蘆陽雙龍寺,川屈吳山潮云李、北武當廟,會寧桃花山等寺廟石窟,以及靖遠出土的古羅馬鎏金銀盤、西晉羌王金印等國家級文物都是絲路文化的歷史遺存,成為中西文化、經濟貿易交流的重要見證。
防御要塞
歷史上,白銀地區民族雜糅相處,大部分時間中原政權和西域民族以河為塞,黃河成為防御天塹。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黃河以南地區全部納入秦朝版圖。西漢以后,為保證絲綢之路暢通,境內黃河沿岸設有諸多關隘津渡和城防要塞,駐兵把守,據專家考證,漢時,在境域北部就開始筑設長城。武周大足元年(701年),為警戒涼州東北邊境,防范突厥南侵,彌補涼、銀、會三州之間三角地帶防御設施的空白,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郭元振奏置軍鎮一一新泉軍。《舊唐書郭元振傳》記載:“先是,涼州封界,南北不過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頻歲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磧中置白亭軍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虜不復更至城下。”此鎮西去涼州400里,東南去會州200里,管兵千人。開元三年(715年) 改為新泉軍守捉,天寶初,由于此地勢緊張,管兵人數增至7000人。據考證,新泉軍駐地在今景泰縣蘆陽鎮吊溝古城,是駐扎在黃河之畔烏蘭關附的重要軍鎮,起著防御北部突厥、鎮守黃河關津、保護絲路北道東西交通的重要作用。
北宋時期,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王國強盛,擁有今寧夏、河西走廊及黃河以東部分地區。為了進一步拓展疆域,西夏南下奪取會州,并在黃河上游的陰古渡口建造黃河索橋,修筑城堡,駐兵守護。為抵御西夏入侵,宋筑會州城以便防守,又割安西(海原城北六寨子隸屬會州。出靖遠縣城西南,沿祖厲河而上30公里的大蘆黑城子即為宋代古城堡遺址。由于北城墻被祖厲河沖毀,現存城郭殘址東墻長160米,西墻長116米,南墻長250米,城墻殘高2-6米,城外有護城河遺址。黑城子城堡以黃河作為屏障,再以堡寨相連,收到了積極的防御效果。金滅北宋以后,轄地為金所居。
明滅元以后,殘元勢力不斷擾掠,白銀地區成為拱衛蘭州、進而保護關中原和廣大中原地區的前哨陣地。明朝為鞏固邊防,投注了大量人力物力,筑長城、建堡寨、設關卡,并不斷調動軍隊充實邊防力量,電星成邊。房貴所筑靖虜衛,是明中葉設置九邊防務的重要軍事堡壘。明隆慶五年(1566年),筑永安堡(今靖遠縣雙龍鄉永和村),萬歷三十三年(1603年),筑景泰永泰城,均為防御要地。明長城在白銀境內,不僅有長達數百公里的長城遺址,而且城堡關隘、塞垣亭障烽臺驛站配套完整,形成綜合性防御工程體系。景泰明長城,起自黃河索橋,經蘆陽、草窩灘、紅水,進入古浪縣,全長90多公里。靖遠北城灘長城遺址由雙龍鄉仁和村向西南方向延伸至烽燧,連接石門鄉、索橋烽燧。明長城的修建引起了白銀地區政治、軍事和經濟變革,也帶來這一地區的社會變化、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革命足跡
白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靖遠一帶就燃起了武裝斗爭的星星之火。1932年4月,中共陜西省委派謝子長等策劃靖遠兵暴,并組建了陜甘游擊隊第四支隊。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足跡遍布白銀全境。
會寧大會師
1936年6月,*為了擴大陜甘根據地,首先形成西北抗戰局面,命令西方野戰軍西征作戰。10月2日,紅十五軍團直屬騎兵團突襲并占領會寧縣城。期間,一、二、四方面軍先后在老君坡、青江驛、將臺終會師,10日,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二師,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和紅四方面軍各部代表在會寧縣城文廟大成殿廣場舉行了隆重的會師聯歡會。會上,宣讀了中共中央、中革軍委、中華蘇維埃政府發來的會師賀電。10月15日,紅二方面軍二軍、三十二軍在會寧東部的青江驛、楊崖集一線與紅四方面軍九軍會師,18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和主力部隊在老君坡一線與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二師會師。
10月23日,朱德、張國燾率紅軍總司令部及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部分學員離開會寧縣城到達打拉池,與紅一方面軍西方野戰軍司令部及十五軍團司令部會合,并在川打拉池舉行了會師聯歡會。至此,勝利完成了四方面軍在會寧地區大會師。軍大會師,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紅軍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條件。三軍會寧大會師,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影響,實現了黨和軍隊的空前團結。三軍會寧大會師,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消滅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
會寧是長征期間三個方面軍齊在一起實現大會師的唯一地區,也是紅軍到達人數最多、停留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會寧會師是紅軍數次會師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意義最深遠的一次。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是長征勝利的標志,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組建西路軍
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之際,紅四方面軍奉中央電令執行寧夏戰役,從靖遠、中衛、靈武渡河,舉奪占寧夏,打通與蘇聯聯系的“國際通道”。1936年10月中旬,徐向前命程世才、李先念率紅三十軍秘密運動到靖遠大蘆子造船。10月24日夜,由紅三十軍八十八師263團一舉突破虎豹口河防。隨后,徐向前率五、九、三十軍及紅四方面軍直屬部隊于10月28日完成渡河進至景泰,總部設于趙家水。此時,由于形勢變化,寧夏戰役被迫放棄。過河部隊孤軍奮戰,共殲敵2000余人,并擊斃敵副總指揮馬廷祥。1936年11月11日,中央正式致電,成立以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的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所屬2.18萬人改稱為西路軍。當日,西路軍為執行(番)大(靖)古(浪)涼(州)戰役,撤離景泰縣境。西路軍踏上了悲壯的西征之路。
碟血黃士地
紅軍在會寧境內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六次較大的戰斗即郭城驛、紅堡子伏擊戰,會寧縣城攻堅戰,范家坡反擊戰,大墩梁阻擊戰,張城堡高山阻擊戰,慢牛坡伏擊戰。1936年10月22日至23日,紅五軍在華家嶺一帶阻擊敵人,副軍長羅南輝及800多名紅軍戰士在此犧牲。羅南輝是白銀市境內犧牲的職務最高的紅軍將領,時年28歲。1936年10月28日,擔任阻擊任務的紅三十一軍在慢牛坡與敵作戰,九十三師師長柴洪宇及200多紅軍將士壯烈犧牲。會師前后,紅軍在白銀境內與國民黨軍還在靖遠的東灣子、吳家川,白銀區的紅砂峴、獨山子、宋家梁,景泰的尾泉、城北墩、席灘、條山、五佛、大蘆塘、雷家峽、大拉牌等地進行了戰斗。
1、大川渡磚雕
大川渡磚雕,位于白銀區水川鎮大川渡村西南魏氏家族院內。該院始建于清代,原四合院,現已損毀,僅存磚雕。鑲嵌在廈房的山墻上和主房東西兩側墻壁上的巨幅磚雕壁畫。大房四合院進原大門迎面而視的磚儺為長方形豎屏式,高4.5米,寬2.3米,上鐫“吉星高照”,天神手持信條踩祥云降八人間,下有土地迎祥畫面洋溢著濃郁的民俗氣息。二房四合院有三幅磚雕影壁,其中南廈房山墻影壁,文革期間,因水泥抹磚面得以保存較好,東西兩側影壁為正方形,邊長2米,上有“蘇子游赤壁額”、“牡丹仙鶴”遙相呼應,顯得美觀和諧。大川渡磚雕為我市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是白銀地區民居典型風格建筑,代表了當時的人文意識和磚雕藝術的高超技藝。201 0年,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被白銀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甘溝驛遺址
甘溝驛遺址,位于會寧縣甘溝驛鎮甘溝驛村三社祖厲河東與當地一條小河的交匯處。修筑于明萬歷年間,為明代驛城,附烽火臺較多,是古時會寧通向靖遠等地的一處重要驛站。城面呈四方形,長2印米,寬140米,南北開門,南城門有甕城。城北臨小河,城西臨祖厲河,且城西現保存有部分城壕,城墻系黃土夯筑,四角有墩,基寬6米,內高5米:外城墻高7-9米。夯層12-16厘米。南、北面城墻明顯可見兩個馬面,北面城墻體坍塌較為嚴重:東、西城墻明顯可見一個馬面。城現有當地群眾修建的廟宇,城內其余地方荒蕪9地表可見明清時青花瓷片。遺址主體結構保存基本完整,但西部城墻坍塌嚴重,長年的風雨侵蝕對城墻本體剝蝕嚴重。該遺址是研究明;清時期會寧交通運輸、官道驛站分布、歷史沿革及地方史志佐證的重要見證。1988年,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關川道堂
關川道堂,位于會寧縣頭寨鎮馬家堡村中街社關川河東南岸臺地上,東南依馬家堡村關川川地,西北臨關川河。現有兩孔窯洞和門前院子,保存較好。院子南北長50米,東西寬約20米,分布面積約1000方米。兩孔窯洞坐東面西,左洞口闊3.1米,進深10.5米。窯洞門面用青磚砌就,仿木結構蓮花垂柱造墊。舌洞口青磚包面,進深2.3米,左洞為傳教時所用,右洞為生活所用。左洞磚拱上正中從右向左書“東道發源”,四字,右洞口上正中青磚陽刻。書彤圖案,溺門兩側有對聯,上聯“古莊思遠祖”,下聯“靜室諷遺經”。
該遺址既是一處傳教紀念地,又對研究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起源和伊斯蘭教在國內傳教發展情況有重要的研究參考價值。1991年,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窠粒臺遺址
窠粒臺遺址,位于會寧縣頭寨子鎮坪岔村窠粒臺社周邊。該遺址山梁呈南北走向,以西以北為干河谷,呈不規則方形,所在區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面積約為50萬方米。遺址以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為主,還包涵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馬廣類型等遺存,前后延續l000多年。該遺址是會寧北部一處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分布面積大,同時是一處高原山地遺址,地處偏遠山區,保存較好,內涵豐富。上世紀70年代興修水梯田時,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多為彩陶),出土的彩陶形體較大,打磨光滑,彩繪精美,多為半山類型的代表性彩陶,對于研究馬家窯文化,特別是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的紋飾、圖案、繪制等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1982年,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5、石石灣遺址
石石灣遺址,位于會寧縣中川鄉梁堡村。東部為坡、北部為山梁,遺址呈長方形,長約4000米,寬約1000米,總面積約400萬方米。遺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等遺存,前后延續了2000年。遺址中有灰坑、陶窯、白灰面房址等,文化層厚2-3米。地表散見有繩紋雞冠鏨寬口沿紅陶缸殘片,紅陶缽殘口沿,頸部帶凸斑點紋的紅陶罐殘片,打磨細膩帶黑彩弦紋的彩陶片,帶口肩雙耳的紅陶罐片等殘陶片。認采集的陶片看,陶器器型復雜,打磨光滑,彩繪精美,多為馬家窯類型的代表彩阻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對于研究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矣親友當時人類的居住;生產生活狀境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1988年,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崇華溝墓群
崇華溝墓群,位于景泰縣中泉鄉崇華溝村半個崖子、楊家槐灣等周邊,占地面積約8萬方米。文化類型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文化層厚0.4-1米。墓葬多為石板棺(豎穴土坑)葬,個別為土窯。葬式以側身屈肢葬為主,也有個別二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彩陶、夾砂陶、骨珠、骨管、骨匕、骨針、石彈丸、石斧等。出土的彩陶色彩以紅黑相間彩繪,紋飾嚴謹規整,主要為葫蘆網格紋、鋸齒紋和垂幛紋。崇華溝新石器時代墓葬群的發現對研究景泰縣境內遠古時期人類活動范圍、生產生活方式及先民們創造的輝煌歷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2009年,被景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黑土坡大煉鋼鐵遺址
黑土坡大煉鋼鐵遺址,位于景泰縣蘆陽鎮響水村西南約3公里處,干沙河北側。初建于1958年,遺址地勢開闊,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300米,占地面積達18萬方米。遺存爐灶星羅棋布,有大小爐灶上千座,間距數目不等。爐高1- 2米不等,口徑1-3米不等。爐灶用現場泥土坐漿、塊石砌造而成。爐灶內壁砌面塊石層層疊疊,大小相間,犬牙交錯,壁面粗糙不,沒有統一標準。有的爐灶內偶見燒制的鐵塊,與爐灰夾雜。遺址總體保存較好,只有少量爐灶坍塌。此遺址是現代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是當時全社會“快步進入共產主義”、“趕英超美”、大躍進”的歷史見證。黑土坡大煉鋼鐵遺址于1958年初建造,耗時數月。作為“全民動員、土法上馬、大煉鋼鐵”的會戰戰場一,云集景泰、通渭等周邊地區群眾數千人,他們在此輪班奮戰,晝夜不息,充分展現了當時人民群眾迎難而上、艱苦奮斗的風貌。大煉鋼鐵是*發展史上“濃抹重彩”的一筆,有著極其鮮明的時代烙印。該遺址于2010年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同年被景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8、蘆溝堡遺址
蘆溝堡遺址,位于靖遠縣北灘鄉蘆溝村城門社,創建于明萬歷丙申年二月。堡坐北向南,面形狀略呈正方形,邊長560米,外有護城河環繞,邊長580米,占地面積約336400方米。四面墻體保存比較完好,黃土夯筑,夯層不清晰,基寬4-6米,現存高度為6-10米不等,北墻西側有一馬面,面略呈方形,邊長12米。東北角有一凸出于外的角墩,方形,邊長6米,現存高度為10米。南有一門,南門外有半圓形的甕城,保存較好。堡內南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為蘆溝堡的中軸線。城內原有城樓、橋樓及建筑物,多年風雨地震侵襲、年久失修及人為耕地、開挖水渠等,今皆坍塌和毀沒,城墻、角墩、馬面和甕城逐年降低,失去了原來的形制,洪水襲擊,致護城壕大部淤塞。現地表散落較多齣石塊和磚瓦塊及土磚石混筑的樓洞殘跡等。該堡址是靖遠縣至今發現的明代較大的古堡址之一,也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古堡。布局嚴謹,用地合理,充分利用周邊環境構筑而成,對研究靖遠縣古代商貿、邊塞戰事變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1996年,被靖遠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9、磨子溝三角城遺址
磨子溝三角城遺址,位于靖遠縣五合鄉尚樹蛸村南磨子溝。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為高山,東臨沙河,整個城址面呈三角形,按古時因河為池,因山為城的特點,依山勢黃土夾砂培筑而成,東低西高,北墻直列培筑,東南、西南城墻在正南弧曲連結,周長1200米,占地面積約3.8萬方米。城址城墻保存較完整,呈土壟狀;東開門,外有弧形甕城;東北、西北角保存有饅頭形角墩:城墻內、外有兩環護城壕。城正中有一不規則臺地,遍布青磚、黑紅陶瓦件、黑釉瓷片、白瓷片和青花瓷片等,初步推斷為宋代遺物。現堡內外均辟為耕地,城墻、角墩、甕城、護城壕等基本完整。磨子溝三角城遺址形制獨特,結構緊湊,規模雄宏,是研究黃河流域靖遠地區都城的布局設置、規模等級、社會人文景觀及其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2009年,被靖遠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列入甘肅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10、迭烈遜堡遺址
迭烈遜堡遺址,位于川區水泉鎮黃灣中村。依山臨水,建在黃河岸邊的一座以巨石為基砌成的高臺上,對面可見黃河摩崖石刻。初為西夏光定十二年(1222年)筑,明代萬歷年在故址筑堡。迭烈遜三字為蒙語“要塞”之意。沿河山險,為明代軍事防御體系,西北有尖山、喀拉山,為明朝防御少數民族南侵的重要天然障塞。現城址西側可見依山砌筑的基址和東北角墩臺,城址周邊散布有紅砂巖石雕殘件和大量青磚。目測可見裸露紅砂巖條石,墩臺懸立于東北角,夯土疏,有傾塌之勢。城址南面象山南尾有荒灣山險長城墻體,僅遺存有10余米,當地農民田整地損毀嚴重。城東墻偏西位置現存龍王廟和城隍,為解放前后依原址所建。現建有真武廟等大小殿字10余座。迭烈遜堡現為北武當道教協會管理,是北武當道教協會宗教活動場地,也是當道教文化宣傳旅游勝地。該遺址歷來為黃河沿線的軍事要塞,鹯(音zhān)陰古渡口就位于堡下河口。對于研究漢代以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和明清時期西北地區的軍事、人文、宗教和絲綢之路歷史都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2010年,被川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列入甘肅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