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歷史上名人有柴書林、羅、董存瑞、馬寶玉、武士敏等,以下是具體介紹。
一、柴書林:開國少將
柴書林(1913——1995),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人。1935年考入北大學法商學院經濟系,1938年徒步40天到延安,入延安抗大學習。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察冀軍區營教導員、冀熱察軍區分區參謀長、皖南軍區分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津、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華東軍區工程兵部副主任,南京軍區工程兵副主任,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等職。1964年晉為少將。
二、羅:開國少將
羅(1917——2003),河北省張家口涿鹿縣人。抗戰時期,曾任東北挺進軍先鋒隊中隊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四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北岳軍區察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一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部長,華北軍區第70軍209師政治部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空軍師政治部主任,空軍師政治委員,空軍學院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三、董存瑞:全國戰斗英雄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人,11歲當兒童團長,13歲掩護區委書記,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6歲參加八路軍,曾任副班長、班長。曾榮立3次大功、4次小功,榮獲1枚毛澤東獎章,3枚勇敢獎章。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縣的戰斗中,舍身炸碉堡,英勇犧牲,時年未滿19歲。是全國戰斗英雄,模范共產黨員,解放軍的6位經典英烈之一,“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四、馬寶玉:狼牙山五壯士之首
馬寶玉(1920——1941),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人,狼牙山五壯士之首。1937年10月參加八路軍,曾任八路軍晉察冀一分區一團二營七連六班班長。1938年9月,在阻擊日軍進攻中英勇殺敵。1941年9月24日,日軍3000多人進攻狼牙山,晉察冀一分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一團星夜轉移線,只留七連六班牽制敵人。25日,他率六班戰士打退敵人4次沖鋒,為拖住敵人,與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5人,將敵人引上山頂絕路,最后在彈藥用光,可搬動的石頭也用完后,率4人跳下懸崖。3人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樹枝掛住,幸免于難。
五、武士敏:著名抗日英烈
武士敏(1892——1941),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人。1927年后,曾任西北軍旅長、師長、潼關警備司令等職。 “七七”事變后,他率部奔赴娘子關前線,阻擊日軍南進西犯,協同八路軍129師在正太路沿線重創日軍,與東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協調作戰,粉碎敵人“九路圍攻”、“八次包剿”。在子洪口、天神山兩次伏擊戰,大敗日軍109師團,后晉升為98軍軍長。1941年9月29日,日軍3萬余人將98軍包圍在沁水縣東峪、西峪,他親臨前線指揮,多次組織突圍受挫,突圍中壯烈殉國。武士敏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張家口市歷史久遠,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黃帝部落聯盟“與蚩尤戰于涿野之郡”,而“邑涿鹿之阿”,建都于今涿鹿縣礬山鎮古城附的黃帝城,開創中華文明史。此后,張家口歷來為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地,各民族政權更替頻繁。
商周時,屬鬼方、獫狁、山戎等北方部落游牧地區。春秋時期,今蔚縣、陽原縣地域歸屬代國。戰國時期,今宣化區、赤城縣、懷來縣、涿鹿縣地域歸屬燕國的上谷郡管轄;今懷安縣、萬全區、陽原縣、蔚縣地域歸屬趙國的代郡管轄;而今壩上各縣地域屬于少數民族居住地。
秦代時期,今宣化區、赤城縣、懷來縣、涿鹿縣、萬全區大部、張北縣大部、沽源縣、崇禮區等地域屬于上谷郡管轄;今懷安縣、蔚縣、陽原縣、尚義縣等地域屬于代郡管轄,今康保縣地域屬于匈奴地域。
西漢時期,今張北縣、崇禮區、赤城縣、萬全區、宣化區、涿鹿縣、懷來縣等及張家口市區屬于幽州上谷郡;今尚義縣、懷安縣、陽原縣、蔚縣等屬于并州的代郡;今康保縣、沽源縣屬于匈奴、烏桓之地。東漢時期,今懷安縣、陽原縣、蔚縣等屬于幽州代郡,萬全區、宣化區、涿鹿縣、崇禮區、赤城縣、懷來縣等地域及張家口市區屬于幽州上谷郡;今尚義縣、康保縣、張北縣、沽源縣屬于鮮卑、烏桓之地。
三國時期,今張家口地域分屬魏國幽州的代郡和上谷郡;康保縣等壩上地域歸屬鮮卑區域。西晉時期,張家口地域分屬幽州的代郡、上谷郡和廣寧郡。十六國時期,今康保縣、尚義縣、張北縣、沽源縣、赤城縣、懷安縣、萬全區、崇禮區、宣化區及張家口市區屬于拓跋鮮卑之代國;今陽原縣、蔚縣、涿鹿縣、懷來縣等地域先后屬于后趙、前燕、前秦、后燕。
南北朝時期,今張家口區域全部屬于北魏。北魏滅亡后,又先后屬于東魏、北齊和北周。
隋代時期,今尚義縣、陽原縣、蔚縣等地域屬于雁門郡的靈丘縣;今康保縣、張北縣、沽源縣、崇禮區、懷來縣、赤城縣、懷安縣、萬全區、宣化區、涿鹿縣等地域及張家口市區屬于涿郡的懷戎縣。
唐代時期,今萬全區、懷安縣、宣化區、赤城縣、懷來縣、涿鹿縣等地域及張家口市區屬于河北道媯州,后又在這些區域中設武州和文德縣、新州和永興縣、礬山縣、龍門縣、懷安縣;今陽原縣、蔚縣屬于河東道蔚州;今康保縣、尚義縣、張北縣、沽源縣、崇禮區等地域為突厥地,屬于單于都護府的桑干都督府管轄。五代十國時期,今康保縣、尚義縣、沽源縣境為契丹地;今萬全區、張北縣、宣化區、崇禮區、赤城縣、懷來縣、涿鹿縣等地域及張家口市區屬后梁之燕國;今陽原縣、蔚縣等地域屬晉國。到后晉時期,今張家口市區域全屬于遼國。
遼代時期,今張家口市區域全屬于西京道,分別隸屬歸化州、奉圣州、云州、可汗州、弘州、蔚州和大同府管轄。金代時期,今張家口市區域全屬于西京路,分屬桓州、撫州、宣德州、奉圣州、大同府、弘州、蔚州管轄。
元代時期,今張家口市區域全屬于中書省管轄,分屬興和路、大都路龍慶州、大同路弘州、上都路順寧府、保安州、云州、蔚州。
明代時期,今張家口市橋東區、橋西區、宣化區、屬于京師順天府(今北京市)管轄。今康保縣、尚義縣、張北縣、沽源縣、崇禮區等地域最初屬開衛管轄,后成為蒙古韃靼諸部的駐牧地;今懷安縣、萬全區、宣化區、赤城縣、陽原縣、蔚縣、懷來縣東部和地域屬于山西大同府管轄。
清代時期,今張家口市全境屬直隸省管轄。今康保縣、尚義縣、張北縣、沽源縣、崇禮區及赤城縣部分地域屬口北道的張家口廳、獨石口廳、多倫諾爾廳管轄;今懷安縣、萬全區、宣化區、赤城縣、陽原縣、蔚縣、涿鹿縣、懷來縣等地域及張家口市區,在清朝初沿用明代制度,屬于宣府鎮管轄,后宣府鎮改為宣化府,仍管理上述地域。
民國初年(1912年),今康保縣、尚義縣、張北縣、沽源縣、崇禮區等地域屬于察哈爾特別區的興和道;今赤城縣、懷安縣、萬全區、宣化區、陽原縣、蔚縣、涿鹿縣、懷來縣和張家口市屬于直隸省口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以口北三廳、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部及新劃入的豐鎮、涼城為疆土,設立察哈爾特別區,都統署駐張家口。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察哈爾特別區改為察哈爾省。原直隸省口北道所屬的宣化縣、赤城縣、萬全縣、龍關縣、懷來縣、陽原縣、懷安縣、蔚縣、涿鹿縣、延慶縣10個縣,原察哈爾特別區的興和道所屬張北縣、沽源縣、康保縣及多倫縣、商都縣、寶昌縣6個縣,合并設立察哈爾省,省會設在張家口。
1949年1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察哈爾省,張家口市為省會。1952年11月15日,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并后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專區所在地。張家口、宣化兩市劃屬河北省。張家口專區轄蔚縣、宣化縣、涿鹿縣、懷來縣、延慶縣、懷安縣、萬全縣、陽原縣、赤城縣、龍關縣、張北縣、尚義縣、沽源縣、康保縣、崇禮縣、商都縣。195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化市建制,原轄區域合并于張家口市;將宣化城關改為張家口市轄鎮,將原宣化市所轄龐家堡、下花園2個礦區改為張家口市的2個區。原張家口市第一區所轄區域不變,更名為張家口市橋東區;原張家口市第二區、第三區所轄區域合并,更名為張家口市橋西區;原張家口市第四區所轄區域不變,更名為張家口市七里茶坊區。1958年4月28日,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8年10月,將張北縣、商都縣、沽源縣、尚義縣合并為張北縣,將懷安縣、萬全縣合并為懷安縣,將蔚縣、陽原縣合并為蔚縣,將赤城縣、龍關縣合并為龍關縣,將懷來縣、涿鹿縣合并為懷來縣,將崇禮縣、宣化縣改稱區,歸屬張家口市,將延慶縣劃歸北京市。1959年5月13日,撤銷張家口專區,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轄橋東區、橋西區、茶坊區、崇禮區、下花園區、宣化區、龐家堡區和經過合并的張北縣、懷安縣、蔚縣、龍關縣、懷來縣。1960年3月,設立商都縣;6月,龍關縣改為赤城縣;7月,宣化區改為宣化市,隸屬張家口市。1961年5月23日,復置張家口專員公署,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隸屬之。將張北縣劃為商都縣、尚義縣,將懷來縣劃為懷來縣、涿鹿縣,將蔚縣劃為蔚縣、陽原縣,將宣化市、縣分離,將崇禮區改為崇禮縣;12月,將懷安縣劃為懷安縣、萬全縣。1961年,張家口市撤銷橋東區、橋西區的建制,建立大境門區、明德區、武城區、東安區、花園區。1962年3月,商都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63年2月,宣化市改為宣化區,劃歸張家口市;3月,撤銷大境門區、明德區、武城區、東安區、花園區的建制,設立橋東區、橋西區、茶坊區、宣化區、下花園區、龐家堡區。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
1983年11月15日,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宣化縣劃歸張家口市管轄。至此,張家口市轄橋西區、橋東區、茶坊區、宣化區、下花園區、龐家堡區和宣化縣。張家口地區轄康保縣、沽源縣、張北縣、赤城縣、尚義縣、崇禮縣、懷安縣、萬全縣、陽原縣、蔚縣、涿鹿縣、懷來縣。
1989年12月20日,張家口市撤銷茶坊區、龐家堡區。1992年11月,經河北省政府批準,張家口市成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市合并,稱張家口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是時,張家口市轄宣化區、下花園區、橋東區、橋西區,康保縣、沽源縣、張北縣、赤城縣、尚義縣、崇禮縣、懷安縣、萬全縣、陽原縣、蔚縣、涿鹿縣、懷來縣、宣化縣。2003年3月,察北牧場、沽源牧場由河北省農墾局劃歸張家口市,改為察北管理區、塞北管理區。同年,實施南新區開發建設。2004年3月,高新區和南新區統稱為高新區。2015年1月1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名為經濟開發區。2016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宣化縣、宣化區,設立新的宣化區;撤銷萬全縣、崇禮縣,設立萬全區、崇禮區。區劃調整后,張家口市轄橋東區、橋西區、宣化區、下花園區、萬全區、崇禮區6個市轄區,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懷來縣、涿鹿縣、赤城縣10個縣,以及察北管理區、塞北管理區、經濟開發區。2021年6月17日,國務院批準同意經濟開發區由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張家口經濟技術開發區。至2022年末無變化。
1、宣化古城(清遠樓、鎮朔樓):清遠樓是宣化古城的鐘樓,位于古城正中,是一座氣勢雄偉、結構精巧的高大古樓。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筑。與清遠樓同在一條街上,南北呼應的是鎮朔樓,始建于明正統年間,為重檐歇山頂,兩層通高15米,十分雄偉壯觀。兩座樓相距僅200米,但造型不同,功能也不同。清遠樓是鐘樓,鎮朔樓則是鼓樓,樓上原置有報時漏刻鼓角,通報十二時辰,今已不存。
2、蔚縣玉皇閣: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坐落于蔚縣古城北城墻上。玉皇閣高峻而雄偉,整個樓閣分前后兩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間禪房組成。后院正面為玉皇閣大殿,殿內正面為玉皇大帝塑像,兩側墻壁上為洞神壁畫,大殿用柱36根,柱上有精美的斗拱。玉皇閣名為敬奉玉皇大帝,實則為防備外來之敵。
3、昭化寺:始建于明代,坐落在懷安縣懷安城鎮西大街路北。整個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偏殿以及鐘樓、鼓樓、碑樓等形成,是一處以傳播佛教為主的大型古剎。其大雄寶殿內壁畫相傳為民間畫師任朝所作,面積達一百多方米,所畫人物五百多個,幾乎包攬了儒、釋、道三教中的主要神、佛、仙。
4、雞鳴驛城:位于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是一處建于明代(1368年-1644年)的驛站遺存。城內的五條道路縱橫交錯,將城區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個區域。城內建筑分布有序,驛署區在城中心,西北區有馬號,東北區為驛倉,城南的傍城有驛道東西向通過。城內還有古代遺留的商店和民居。 雞鳴驛城是中國郵傳、軍驛的寶貴遺存,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5、南安寺塔:位于蔚縣城南西側,是一座始建于北魏佛教盛行時期,重修于遼代的8面13級實心密檐磚塔,塔高28米,塔基為石條疊砌面成,塔身置于蓮花座之上。塔身第一層較高,各隅皆有塔柱,四周相間設拱形隔扇門與小窗,頂部雕盤龍,盤龍之上又有磚斗拱。二層以上變低。各層都懸有鐵馬,微風吹過,叮咚有聲。
6、釋迦寺:元代建筑,位于蔚縣南城門外西側,寺院主要建筑大部分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臥佛殿,另有東西配殿和部分禪房。大雄寶殿建于0.9米高的磚砌月臺上。臥佛殿與大雄寶殿前后呼應,形成寺院空間處理的一個特點。大雄寶殿裝飾華麗,各部件制作精美。
7、西古堡:明清古堡建筑。位于蔚縣暖泉鎮內,冀晉界東2公里。古堡集古城堡與古戲樓、寺院、宅院于一體。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明末清初續建,是古蔚州“八百莊堡”中最獨特、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堡甕城形制結構別具一格,古式宅院,呈明清民居建筑風格。
8、時恩寺:坐落在宣化巍峨的鼓樓腳下,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時恩寺的大殿,是宣化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筑,為土木堡之變(1449年)后,明王朝整頓邊防時期在宣化興建的重要寺院之一。因大殿建筑風格獨特,外觀古樸莊重,氣勢宏偉。因此時恩寺有著較高的文物價值。
9、暖泉華嚴寺:位于蔚縣暖泉鎮,創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清初順治年間改為崇教寺,后多有重修。現占地3400方米,自南向北有前、后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前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檐下施五踩斗拱,梁架為五架梁,前、后各出單步梁,內施天花,繪有精美的龍鳳圖案。
10、蔚縣真武廟:位于蔚州古城西北隅,建于明洪武年間。坐北朝南,坐落在高約3米的夯土包磚臺基上,殿宇禪房相連,形成一個封閉式獨立院落。占地面積2944方米。正殿分布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東西配殿各兩座,四面房轉角垣墉環繞,院中東部建鐘樓一座,西側建鼓樓一座。
11、蔚縣常倉:位于蔚縣鼓樓西側,舊名豐豫倉,俗稱北倉。始建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修,保持了當年格局,盛時儲糧3.5萬石。 常倉內原有倉廒單體建筑共計十一座,共計55間。今僅存四座,二倉(東倉、西倉);二廒(東廒、西廒),還有一座倉神廟和戲樓。
12、蔚縣靈巖寺:位于蔚縣城鼓樓西街,建于明正統年間,為太監王振上奏折請明英宗敕建,因而也是按照官式建筑規格所造,曾經規模宏大,雄踞全城。如今繁華落盡,僅剩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幾所配殿,但大雄寶殿高大的屋頂氣勢猶然,令人心馳神往。
13、萬全右衛城:位于張家口市萬全區北約15公里的萬全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土城,明永樂二年(1404年)置萬全右衛所于此。明正統三年(1438年)用磚包砌城墻,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關。現城門及大部分城墻保存完好。
14、洗馬林玉皇閣:位于萬全區洗馬林鎮的一個明代宗教樓閣古建筑,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閣前有鐘、鼓二樓。閣為歇山布瓦頂,三層樓閣式,高12米,面闊、進深各三間,周圍加一步廊,二層檐下施三踩斗拱,閣內藏有明版經卷31箱687函7643卷。
15、察哈爾都統署舊址: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清代為鞏固和維護其滿洲貴族的封建統治所設置的。民國十七年,改設行省,又為國民黨察哈爾省政府駐地。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成立了以蒙古貴族德穆楚克棟魯普為首的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將其官邸遷至于此,以后都統署便俗稱“德王府”。至清末共有61位都統在此任職,民國又經歷8位都統、13任省政府主席。解放后,這里為察哈爾省人民政府駐地。
16、張家口堡:俗稱堡子里,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中部,是張家口市區的“原點”和“根”,是張垣大地歷經600多年歷史滄桑歲月,逐步成長繁榮的歷史見證。據史料記載,張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 (1429年),至今已經有600年的歷史,是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駐軍城堡,以“武城”之譽而雄冠北疆。現存文物古跡達700余處,其中極具價值的重點院落93處,堪稱“明清建筑博物館”。
17、佛真猞猁(shē lì)迤邏尼塔:位于宣化區塔兒村西側,建于遼天慶七年(1117年)。石條墩臺高1.9米,周長33米,墩臺呈八角形。塔基的南面有七級石階通塔基面,有十三層六棱實體磚塔。塔體通高20米,在塔的南面靠下方鑲嵌方磚一塊,鐫刻陽文:《佛真猞猁迤邏尼塔》和《維天慶七年歲次》字樣,現基本保存完整。
18、澎鷲寺塔:位于陽原縣縣城西南 20千米處,東白家泉鄉窯兒溝村西南方向1000米的恒山支脈鷲峰嶺上,是桑干河流域最著名的佛教古建筑。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體磚砌,實心,八角十三級,總高約25米。為高僧道遠的墓塔。澍鷲寺塔不僅精巧、美觀,而且風格獨特,形式異趣。
19、金河寺懸空庵塔群:年代為元、明。位于蔚縣小五臺山金河口峪內,現存歷世禪師之靈塔6座,均為磚仿木結構。建筑風格、形式及特點為遼代建筑。其中第4號塔是佛教教派“臨濟正宗廿四代傳人資中政公靈塔”。
20、蔚縣關帝廟:位于釋迦寺外的蔚縣第三中學內,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399年),明、清重修,占地一千六百二十方米。現存建筑均為明代風格
21、天齊廟:位于蔚縣城東關外勝利路14號,座北南南,現存供廳和正殿兩座,占地559方米,初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天齊廟是道教建筑,主要供奉東岳大帝(類似東岳廟)。
22、蔚縣古城墻: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現存城墻為明洪武十年重筑,蔚縣城墻是國內現存城址中唯一的一座不是方圓建制的,而是依地勢建造的不規則城墻,并且一反古城四門或九門的建制,而是在北方不建城門,這是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政權入侵,以便預留更多的抵御時間,是京西保存最為完整的、形制最為特殊的古城。
23、故城寺:位于蔚縣宋家莊鎮大固城村東北,屬明代建筑。該寺釋迦殿內明代水陸壁畫屬縣內一絕,布局形制特殊,彌勒宮位于佛殿之后,更屬少見。
24、重光塔:位于張家口市赤城縣龍關鎮,重光塔塔型優美,塔身高峻,清秀挺拔,氣勢宏偉,被譽為“龍關八景”之一。塔為八角五層樓閣式磚塔,通高33.67米,占地126方米,基座為六層條石砌成,各層設拱門兩個,飾盲窗。四、五層各置26個瞭望孔,檐下雕仿木斗拱。塔剎為鐵質覆缽式。塔內砌磚梯,可攀登至頂層。此塔是塞外惟一的軍事性古塔。
25、卜北堡玉泉寺:位于蔚縣涌泉莊鄉卜北堡村南的一條古官道之北的一塊臺地上,屬明代建筑。座北朝南,主要建筑公布在中軸線上,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側依次為鐘鼓樓、閻王殿、禪院。占地面積7475方米。
26、宣化柏林寺:又稱石佛寺,位于宣化區崞村鎮柏林寺村西南約1公里處的山坳之中,柏林寺主要建筑是三座石窟、一座多寶(石)佛塔、大雄寶殿和三官殿,還有玉皇廟、財神廟、龍王殿、孔廟、禪房等。
27、洗馬林城墻:位于萬全區洗馬林鎮洗馬林村,修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隆慶五年(1571年)增修磚包,清乾隆六年(1741年)又進行了修繕。整個城堡由三個城門、城墻、城垛馬面連統而成。據史料記載,洗馬林堡是萬全右衛城所轄五座軍事城堡之一。
28、沙子坡老君觀:坐落于蔚縣古鎮暖泉沙子坡村沙土丘上,屬明、清建筑。道觀座北朝南,主要建筑:戲樓、山門、前殿(三清殿)、后殿(被北極玄宮)以及東西配殿分布南北一條中軸線上。老君觀山門為五架梁,懸山式。山門內有一木引壁,上畫太極八卦乾坤圖,山門東西各蹲一只石獅。道觀內正殿保存有罕見精美的道教題材壁畫,是研究道教文化的珍貴資料。
29、蔚縣重泰寺:位于蔚縣城西北部涌泉莊鄉的高利寺,閻家寨、崔家寨三村中間的一塊高丘之上,它是蔚縣現存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主體建筑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千年古剎,廟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樸壯觀,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30、察哈爾民主政府舊址:位于宣化古城牌樓西街50號,是一座融匯中西建筑風格的四合院。這座三進四合院,原是1930年由天主教察、冀、晉、魯四省五個教區聯合在宣化城牌樓西街天主教堂(1902年用庚子賠款所建)東側修建的一處 “若瑟總修院”。
31、下八里墓群: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城郊,,是一處遼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遼代監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遼天慶六年)為代表的張氏家族墓群(西區為韓姓墓地),該墓群最早發現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發掘了12座遼金時期的古墓葬,跨越時間長達100年。
32、梳妝樓元墓:位于沽源縣南溝村,是一處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蒙古貴族墓。墓上享堂俗傳為遼代蕭太后的“梳妝樓”,坐北朝南,為青磚拱券無梁結構,通高9.1米,建筑面呈正方形,南東西三墻辟拱券門,樓頂為拱券穹隆頂。樓內中央發現一座蒙古貴族墓葬,并清理出具有元代蒙古族的衣物、金飾等珍貴文物。
33、楊赟(yūn)家族墓地:位于蔚縣麥子瞳村西北的楊家墓地。立石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楊赟碑是由元代書畫家趙孟頫進行篆額、撰文、書丹,碑文訂記述了墓主楊赟的功德、政績。碑南地表存石象生,從南玉此依次為石獅4,一殘無益。石獸子、石武士2、均無首,石象生均為漢白玉石質。
34、侯家窯遺址:位于陽原縣東井集鎮侯家窯村西南1000米處,1976年正式發掘。發現人類化石16件,還有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發現石制品14041件,其中石球1079件,最大的超過1500克,最小的不足100克,是古人類打獵用的“飛索石”,舉世罕見。
35、泥河灣遺址群:位于陽原縣東部,桑干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境內,距今約177萬年前,遠古的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泥河灣標準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
36、代王城遺址:位于蔚縣代王城鎮。城廓筑于周朝(大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現有大約高2米,寬3米,周長9.7公里的城墻遺址。
37、元中都遺址:位于張北縣饅頭營鄉,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與當時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蘭旗東)齊名。它的建造者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
38、九連城城址:位于張家口市沽源縣西部的九連城鄉北3公里,城池占地面積70萬方米,城墻基寬20多米,城垣四周及城角共有角樓和城臺殘墩28個,每隔百米左右有1個,從每個角度看都有9個,故名為九連城,曾是金代塞外三重鎮之一 ,是“幕府”文化遺存。
39、小宏城遺址:是一座草原廢城,又稱小紅城,亦名烏蘭城,即元世祖忽必烈察罕淖兒行宮, 坐落于沽源縣閃電河西岸,總體分為三期建筑,是元朝歷代皇帝駐夏消暑、行圍狩獵、宴請宗王、祭祀祖先等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元朝政治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40、土城子城址:位于張家口市尚義縣三工地鎮土城子村,為北魏柔玄鎮遺址,土城子城址城垣面呈現不規則的六邊形,城池占地面積105萬方米,城墻殘高0.5-1.5米,夯筑,呈東西向布局,東西長約1100米,南北寬約1006米,建筑布局屬于北魏風格。
41、篩子綾羅遺址:位于蔚縣下宮村鄉篩子綾羅村東200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面積為100000方米。1979年考古發現有石器、陶窖、夾砂灰陶等物品,是研究龍山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
42、莊窠遺址:位于蔚縣常寧鄉北莊窠村,有仰韶、龍山、早商、夏家店下層、漢、遼各時期的遺存。文化層厚達5米,斷崖處可見灰坑、墓葬遺跡。遺址龍山暑期的遺物有石斧、夾砂灰陶的細繩紋鬲、折沿素面盆、圜足豆等。
43、三關遺址:位于蔚縣三關村的一個崗地上,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居住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