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歷史上名人有張騫、烏孫公主、鄭吉、班超、鳩摩羅什、法顯、左宗棠、阿曼尼莎汗等,以下是具體介紹。
一、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二、烏孫公主
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愿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并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秦琵琶”。
三、鄭吉
鄭吉(?—前49年),會稽(今江蘇吳縣)人,西漢將領。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漢宣帝時,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因發西域諸國兵攻車師有功,升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憚率萬余人歸漢,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將他迎降。匈奴僮仆都尉由此罷。鄭吉因功為安遠侯,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西域第一任都護,故《漢書·鄭吉傳》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于鄭吉”。
四、班超
班超(32年—1),字仲升,扶風郡陵縣(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于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五、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世代為相,倜儻不群,馳名遐邇。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圣”。
六、法顯
法顯(334年—4),東晉司州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并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早在3,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后歷時14年,于義熙九年歸國。法顯、玄奘將佛教文化引入中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七、額敏和卓
額敏和卓(1694年—1777年),清朝乾隆時期新疆吐魯番的維吾爾貴族,世居魯克沁地方。是清朝時期吐魯番地區的統治者,維吾爾族的民族英雄。額敏和卓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推動邊疆地區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八、左宗棠
左宗棠(18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首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定太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叛陜甘同治**、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歷史事件。著有《楚軍營制》,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九、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阿不都熱西提之妃。她天資聰穎、能歌善舞、能詩能文,是位才華出眾的奇女子,是十五世紀杰出的維吾爾族女詩人,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十二木卡姆》馳名中外,是維吾爾樂舞藝術的稀世瑰寶。今天新疆維吾爾族表演的十二木卡姆,便是經過她整理、規范后的音樂。
十、阿凡提
阿凡提,又譯阿方提,是一位活躍在西起摩洛哥、東到中國新疆伊斯蘭諸民族中的人物,他普渡窮苦人民、阻止權貴剝削窮苦人民、阻止蒙古繼續西進。在中亞西亞和新疆的傳說中,他被稱作叫做阿凡提;西亞地帶為納西爾丁或納塞爾丁。在不同地區的傳說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導師的頭銜來稱呼他,如霍加、毛拉、阿凡提等。
新疆地區歷史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民族分裂分子大肆篡改新疆地區歷史,夸大文化差異,煽動民族隔閡和仇恨,企圖割斷新疆與祖國大家庭的聯系,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典型的唯心史觀,與歷史事實完全背離。
新疆地區同中原等地區相互聯系、融為一體,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氣候濕潤,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一個地區,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幾個王朝夏、商、周先后在這里興起。新疆地區自古就同中原等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統轄整個西域地區軍政事務,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漢朝以后,歷代中原王朝都把西域視為故土,行使著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權。歷史上新疆地區多次出現地方割據的情況,形成多種形態的政權形式,但這些都是中國疆域內的地方政權,從來不是獨立國家。即便是地方割據政權,都有濃厚的中國一體意識,或認為自己是中原政權的分支,或臣屬于中原政權。而且,不論割據時間多長、局面多復雜,最終都會重新走向統一管轄,這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新疆地區各民族與國內其他地區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一道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5000多年中華文明發展史,就是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每一次民族大互動、大遷徙、大融合,都推動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和中國歷史進步。從古代傳說中的炎帝、黃帝開始至夏商周,從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從五代十國至遼宋夏金元時期,從明清時期至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每個歷史時期,都是一個不斷由多元到一體、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緊密的整合過程。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分布上交錯雜居,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親,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都為開發、建設、保衛新疆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疆地區文化同中原等地區文化血脈相連、歷史交融,形成了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因環境多樣性而呈現豐富多元狀態。歷史上,華夏族群和周邊民族不斷通過遷徙、聚合、戰爭、和親、互市等,進行不同類型經濟文化的交流交融,最終形成氣象恢宏的中華文化。秦漢雄風、盛唐氣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輝煌。新疆地區歷史上就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中介,新疆各民族文化從開始就打上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印記。西漢統一新疆地區后,漢語成為西域官府文書中的通用語之一,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禮儀制度、書籍、音樂舞蹈等在西域廣泛傳播。今天新疆各民族所用的犁、鋤、耬等,其形制都是戰國發明、漢代普及、唐代改良并推廣的。而與此同時,琵琶、羌笛等樂器也由西域或者通過西域傳入中原。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出自今新疆庫車的龜茲樂享譽中原,成為隋唐至宋代宮廷燕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十部樂中,就有西涼樂、龜茲樂、天竺樂、安國樂、疏勒樂、高昌樂、康國樂七部來自西域,胡旋舞、胡騰舞、獅子舞等風靡宮廷,長安城一時流行“西域風”。邊塞詩人岑參的詩句“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是當時新疆地區民漢語言并用、文化繁榮景象的寫照。1884年在新疆地區建省后,各地興辦教育、開設學堂,重建和恢復社會文化設施,各民族文化從國家統一中獲得新的力量,重新匯聚到中華文化潮流中。此后,在辛亥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影響下,新疆各民族文化向現代轉型。抗日戰爭時期,新疆地區新文化運動蓬勃開展,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各民族與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的抗戰文化。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后搶救、搜集、整理、翻譯、出版了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和烏孜別克等民族大量民間文學遺產,推動各民族文化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時期。歷史證明,中華文化始終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
西域
帶著點失落古城的神秘,染著些玄奘取經的傳聞,靜默地橫亙在古絲綢之路上。
這里繁華不再,殘存的遺骸在風沙中沉默;
這里人去樓空,依稀的城郭在茫茫塵土間無聲;
這里謎團叢生,只剩漸隱的古城在風沙中昭告世人。
樓蘭故城|參不透的沙漠“龐貝”
在古代這里曾是一個水草豐茂、地勢坦的地方,公元前后曾有過一個繁華的樓蘭國,它是當時聞名遐邇的絲路重鎮。
可是到公元4世紀前后,這個曾經名噪一時的國家卻突然神秘消失了,只留給人們無數未解之謎:曾經繁華一時的樓蘭為什么會變得這般荒涼?
一個王國為何會一夜之間消失?樓蘭文明究竟發展到什么程度?時至今日,這個震驚世界的歷史遺跡帶給人們的仍是一個個未解之謎。
北庭故城|六百年的繁華舊夢
北庭故城遺址是在漢代金滿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現在只留存殘垣斷壁,但官署和街市依稀可見。北庭曾雄峙于天山北麓六百年,14世紀中期開始衰落,毀滅于15世紀前期的戰火之中。
西大寺是其附屬建筑之一,是迄今北疆地區碩果僅存的一處歷經唐、宋、元時期的佛教文化藝術寶庫,105號配殿的《王者出行圖》和供養人壁畫不得不看。
米蘭古城|2000年前的“絲路明珠”
古代米蘭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面的一個綠洲城市,如今再來尋訪當時的古老城市,只能找著些“土包子”的痕跡。
一個個殘缺的土墻、土堆點綴于大漠之中,數千年的歲月讓這隆起的黃土與大漠融為一體,帶著一縷遠古氣息的孤寂和蒼涼,勾勒出大漠孤煙的畫卷。
米蘭古城遺址最著名的三個標志是飛翼天使壁畫、中國最早的佛塔、漢代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統。
高昌故城|西域最大的故城遺址
高昌古城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全城有九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
故城在13世紀末的戰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筑物消失無存,目前保留較好的是外城西南和東南角的兩處寺院遺址。
塔什庫爾干石頭城|一眼萬年望穿時光
一座建在高臺上的古城遺跡,是絲綢之路經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的最大驛站。雖然石頭城也只剩下了殘垣斷壁,周圍的雪峰、草灘、河流,配上濃郁的塔吉克民族風情,甚有幾分粗獷豪放之美。
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整座石頭城會反射出豐富的光線,開始整座城只是灰黑色,接著就會還有磚紅和赭石。
站在這亂石堆上,看著眼下的草原,遠方的裸山,似乎會忘了時間的存在。
龜茲故城|第二個敦煌莫高窟
古龜茲國曾被譽為“西域佛都”、“西域樂都”,孕育出的龜茲石窟藝術、龜茲樂舞曾廣泛影響了中原和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其中龜茲石窟被譽為“中國四大佛教”石窟之一。
早在公元三世紀時,佛教就經絲綢之路傳至絲路重鎮龜茲,僧俗造寺、開窟、塑像、繪畫、供佛等活動已很頻繁,鳩摩羅什、玄奘等大僧都曾云游于此。
蘇巴什古城|玄奘講過經的地方
蘇巴什故城建于魏晉,鼎盛于隋唐。唐玄奘西行取經經過龜茲時,曾在這里開壇講經兩個月;7世紀中葉,安西都護府移設龜茲后,這里更是高僧云集,佛事興隆;9世紀后佛教在龜茲開始衰落;13世紀后蘇巴什寺被廢棄。
東寺三座佛塔有著波斯式的穹頂,西寺遺址較多,其中一座十多米高的方形佛殿是蘇巴什故城的標志性建筑。通過一條臺階登上塔頂,可以眺望故城的全貌。
且末古城|車爾臣河澆灌的世外桃園
歷史上昆侖和阿爾金山系中的最大河流——車爾臣河將且末澆灌成了一個世外桃園,這里曾有沃野千里,良田萬頃,豐茂的牧場無邊無際,河水兩岸花草繁茂、綠樹成蔭、蘆葦成片。
自古漢人、匈奴人、羌人、吐蕃人以及回、維等民族曾在這里雜居。如今,再來到這片土地,連當年隨處可見的陶片、鐵塊、煉鐵渣、磨盤石殘塊、玻璃片、料珠等也無處可尋了,唯有茫茫的稀疏黃土。
尼雅古城|漢代“精絕國”故地
這里便是《鬼吹燈》中的精絕古國,經歷了一千六七百年的歲月流失后,重現人世。
尼雅遺址是絲綢之路南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現存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群,是《漢書·西域傳》記載的"精絕國"故地。
尼雅遺址地處絲綢之路南道的交通要沖,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匯之地,漢文化、古代印度文化、貴霜文化、臘羅馬文化和早期波斯文化曾在此交匯。遺址保存狀況之好,文化內涵之富蘊,規模之宏偉,為世界罕見。
交河故城|藏在地下的城市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跡,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在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后,這座城市建筑布局的主體結構依然奇跡般的保存下來。這些都得益于吐魯番得天獨厚的干燥少雨氣候。
置身故城中,寸草不生的黃土堆,已經完全看不出當年的容貌,只剩下殘根斷崖,但仍會給你前所未有的震撼,以及荒涼滄桑的感覺。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