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歷史文化
早在遠古時代,青海就有人類活動,最早生息在這塊土地的是中國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眾多的古文化遺存表明,青海的開發至少已有6000年的歷史。
夏商時期,部分羌人逐漸定居東部地區,開始進行農耕,隨著中原地區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農牧業有了一定發展,人口也逐漸增加。這部分羌人漸與華夏諸融合,成為后來的漢族。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朝時北部是中國領土,大業五年(609)于伏俟城置西?ぃ鶠闀r不久即廢。自晉至唐為吐谷渾所占,曾建都于湖西十五里伏俟城。龍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為西番角廝羅所轄。公元13世紀,蒙古族進入青海,今天青海1242年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國,蒙古大汗國后成為元朝,從元朝開始時全部是中國領土,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忽必烈繼大汗位,元代有蒙古部落駐此,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管轄青甘一帶吐蕃部落。
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轄西諸州和東北部的貴德州。明屬朵甘都司等;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西州為西衛,下轄六千戶所,以后又設“塞外四衛”:安定、阿端、曲先、罕東。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設西寧兵備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寧地,“塞外四衛”由西寧衛遙控。明初在青海東部用的土漢官參設制度,幾經演變,逐漸成為土司制度。在青南、川西設有朵甘行都指揮司。明正德四年(1509)后為東蒙古所據,史稱西海蒙古。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于崇禎九年(1636)率部自烏魯木齊一帶移牧來此,史稱青海蒙古,并控制衛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爾喀、準噶爾、土爾扈特、輝特等部(見厄魯特蒙古)。五部蒙古后漸分支派,總名十八家。清順治十年(1653)封顧實汗為遵文行義敏慧顧實。
康熙三十六年(1697)顧實汗幼子達什巴圖爾被封為親王,其余蒙古貴族亦分別授予貝勒、貝子等爵號。雍正二年(1724),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后,年羹堯建議:青海蒙古仿內蒙古札薩克之例,劃定游牧地界,統一分編為旗;原屬諸番,另行安插,勿許蒙古管轄。三年分青海蒙古為二十九旗,每旗設札薩克一員,協理臺吉一員,管旗章京、副章京、參領各一員;按一百五十戶設一佐領,共計佐領一百零四個半,重定王公爵秩,頒授印信冊誥;各旗首領每年祭海會盟一次屆時欽差大臣蒞臨,處理各旗糾紛,奏選盟長;各旗王公、臺吉分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見;每季仲月為各部與內地貿易之期,開日月山(后移至丹噶爾)、北川、洪水(今民樂)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邊墻。同時清查藏族各部戶口,設立土司,以戶口多少,分別封以百戶、千戶名號。蒙藏各部,統歸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從此,凡稱青海者,意即指該大臣所轄各族地界。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蕃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在國民黨政府的支持下統治青海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落后、殘酷的封建軍閥統治推翻,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權。青海省,簡稱“青”,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為黃河、長江及瀾滄江(湄公河)之源頭。因境內有全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會是西寧市。
二.青海主要節日活動
1.土族波波會
土族波波會于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在青;ブh的土族鄉村舉行,“波波”為土族語,意為法師作道場,俗稱跳神。其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桿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攘災避禍。
2.花兒會
花兒會于每年農歷六月舉行,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3.熱貢藏鄉六月會
每年的農歷6月15日~28日,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舉辦六月會,主要活動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龍桿、打龍鼓,最后是法師“開山”。舞蹈分為三種類型:舞神、舞龍、舞軍,場面恢宏壯觀,舞姿瀟灑粗獷,各村輪流舉辦,節日盛況空前。
4.那達慕大會
每年的7、8月份舉行,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其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
5.土鄉納頓會
農歷7月12日~9月15日,在民和縣最南部的三川地區舉辦,“納頓”土語為玩的意思。節日期間,數十里的川道沉浸在歡樂之中,到外彩旗飄動,鼓樂喧天。人們穿上最好的服裝從下川到上川,追隨著納頓,笑逐顏開,扶老攜幼,探親訪友,暢談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6.穆斯林圣紀節
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在當地清真寺舉行,中國大多穆斯林聚眾節日當天舉行紀念活動,誦經、贊主贊圣,宣講穆圣傳教歷史和圣訓以及個人生事跡等。還要宰牛羊集體設宴慶賀,表示對穆圣的緬懷。而“茂魯德”意為“穆圣誕辰”,系新疆地區突厥語系穆斯林對“圣紀日”的稱謂。
7.穆斯林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10月1日在當地清真寺舉行,節日早晨沐浴盛裝,喜氣洋洋地赴寺參加會禮,并按規定交納開齋捐,藉以完善全月齋功,周濟貧窮,共度佳節。會禮結束時,互道“色蘭(目)”,表示節日祝賀,并依禮俗宴請賓客,互贈節日食品。
8.穆斯林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再當地清真寺舉行,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干干凈凈,忙著精制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
三.青海當地
1.酥油花
酥油花是用固體酥油制作而成的油塑藝術品。塔爾寺里一直對它的制作技藝密不示人。甚至有在酥油花正式展出之前,除了制作者之外不能讓任何人看見的規定。
酥油花產生在唐朝的西藏,是因為嚴寒的冬季,信徒們沒有鮮花獻給佛祖,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從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俗。
2.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作品。它類似于漢族地區的卷軸畫,多畫于布或紙上,然后用綢緞縫制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于懸掛,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
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后,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并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繪制極為復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
唐卡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展,寄托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
唐卡內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態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
3.堆繡
堆繡又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寺院文化藝術。是用各色棉布、綢、緞剪成所設計的各種圖案形狀,精心堆貼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然后用彩線繡制而成。其工序有圖案設計、剪裁、堆貼、繡制,個別圖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貼為主,繡制為輔。堆繡分剪堆繡和立體堆繡兩種。
剪堆繡是將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圖案堆貼在設計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線繡邊即成。立體堆繡是在剪的圖像內墊上棉花或羊毛使圖形凸起,然后粘繡在對稱的布幔上,再將堆繡好的不同形狀的圖像用繡緞聯成一個巨幅畫卷,構成一組完整的畫面,懸掛于殿堂之上,所堆繡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和真實感。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