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XX,中專文化,一位凡不能再凡的鄉村醫生。少年時看到村里的老人,由于病痛的折磨再加上看病難、看病貴,不能及時就醫而逝去,從那時候起,他暗暗立誓,長大后一定要做一名鄉村醫生。
理想和現實之間隔著一條漢水流淌的小溪。對于一個從小不怕吃苦,敢闖敢拼的他來說,是這樣想,更是這樣做的。不過,在選擇城市大醫院和做一名村衛生室醫生之間,他選擇了后者,而一做就已經十幾年了。他十幾年如一日,飽受風寒雨淋,始終埋頭苦干,舍小家顧大家,立足本職工作,一心一意為病人服務。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改善鄉村衛生條件不遺余力,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群眾的信賴和支持,被當地人民群眾譽為“最美的鄉村醫生”。
潘清寬的家在橋區的查山鄉梁廟村。查山鄉梁廟村是一個自然村,方圓10個方公里,人口3000人,相對不集中。周邊的幾個鄰村也經常到他的衛生室里看病拿藥。他的主要職責就是為村民看病就醫出診。由于他是衛生學校畢業,也算作是科班出身了,群眾比較相信他,哪家有病都來找他。黃婆婆已70高齡,是長期病號,有時疼痛難忍,潘清寬經常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隨喊隨到,還要為這位老婆婆按摩、講一些開心的事。小陳一家這幾年家運不順,生活十分困難,潘清寬知道情況后總是無償地給這家送醫送藥;抗擊非典時期,潘清寬沖在最前線,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他、有重病患者處有他,他從來不顧個人安危地登記流動人口、排查重大隱患……2003年4月,突然來了一個穿著破爛的老婆婆,躺在逢橋路上奄奄一息,群眾發現后,有的建議送醫院,有的說上報給領導,讓他們來處理。潘清寬了解情況后,馬上對她施行了搶救。也就是在這一年,潘清寬同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成為了黨的新鮮血液。而這一切都是一位普通鄉村醫生對“救死扶傷”的理解和對白衣天使形象的詮釋。
鄉村醫生的職責有很多,孕產婦管理、兒童計劃免疫、預防接種、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居民健康調查體檢等。他常常是一個人走村串戶,為兒童打防疫針,為孕婦做產前檢查,為產婦進行產后訪視,為村民宣傳健康教育知識。同時他還承擔起了“抓基礎建設,改善就醫環境”的任務。1998年他到村衛生所工作后,當時村里的衛生環境很落后,只有兩間小屋,設備也很落后,不能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隨著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和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梁廟村衛生所的業務用房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潘清寬和村里的其他幾位村醫集資建立了現在的村衛生室,增添了三張病床,極大的改善了群眾就醫環境。藥房、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電腦及衛生設備都健全了,極大改善了就醫的環境。
“這里的村民養育了我,我離不開養育了我的村民,這都是我應該做的……”這是潘清寬在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時的一段話。如今,他仍穿梭在梁廟村的千家萬戶中,為確保鄉親們的身心健康,用愛心傳遞著真情,用關愛奉獻著青春。
余XX,男,1966年出生,甘岸辦事處甘岸村人,高中文化,中共黨員。1987年開始從事鄉村醫生工作,是一名在農村醫療防保戰線上工作了三十年的鄉村醫生。三十年如一日,他走村串戶,默默奉獻,在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的工作,多次被橋區衛生局評為“優秀鄉村醫生”。
情系鄉村,在基層奉獻自己的青春
1985年底,由群眾一致推薦,應村黨支部的召喚,剛剛高中畢業的他懷著對農村衛生事業的向往和熱愛,被送到(原)信陽縣衛校培訓兩年后,于1987年8月回到甘岸村,毫無醫療工作經驗的他,工作熱情雖高,但工作難度可想而知,曾經躊躇過、彷徨過,但經過一番激烈的斗爭,最終,他選擇了堅持,并決定絕不能辜負群眾的信任和村干部的期望。為了盡快掌握常見病的診斷知識和技能,他一邊工作,一邊在鄉衛生院學習并參加臨床實踐,購買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利用晚上時間挑燈夜讀,拼命地汲取醫學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1992年他順利通過市衛生主管部門考核,取得了“中專水資格證”,1994年參加河南省鄉村醫生統一考試,取得“河南省鄉村醫師證”。
他和許許多多扎根農村的赤腳醫生一樣,雖然“白手起家”,但是不斷自他挑戰,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不斷克服困難,逐漸擔當起了“鄉村醫生”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重任。甘岸村雖然是橋區甘岸鎮不大的一個行政村,但村民分散,緊鄰集鎮,流動人口多而復雜,全村村民1800余人,誰家的人有什么病,誰家的媳婦什么時候到預產期,誰家的孩子什么時候該接種何種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賬。30年來,他的足跡遍及甘岸村的每一個角落、每條巷道。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村民們的病痛是自己最掛心的,他從未計較個人得失,默默地奉獻著。
1999的臘月的一個大雪天,道路被封,一天內他接到13個出診電話,踏著一尺多深的積雪,背著藥箱,一路上磕磕碰碰,最后連續出診多達28人次,回到家的時候,天已經黑透了,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身上多處淤青,眼鏡也丟了,但他始終沒有對任何人說過一句怨言,他認為這正是鄉村醫生價值的體現。
2002年的冬天一個雪天傍晚,他接診了一個高熱驚厥的兒童,一邊給予退熱處理,一邊給患兒扎針灸,為了避免發生意外,那次他整整在患兒的床前守了一夜未歸。后來患兒痊愈,家屬為了表示感謝,給他送來了家禽和雞蛋,但被他婉言謝絕了。
說起這樣的事情他們親身經歷的太多了,多年來,他累計為孤寡老人和困難家庭減免醫療費用上萬元,同時還堅持對軍烈屬重點關照每逢他們有了病痛,他都主動上門,送醫送藥。
立足本職,做群眾的健康守護神
除了診治農村多發病、常見病,他還積極配合鄉衛生院做好預防保健工作,積極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前些年,由于農村居民的文化水相對落后,預防意識淡薄,導致計劃免疫工作在農村開展難度較大,他逐門逐戶核實做好登記和宣傳教育,改變家長們的淡薄觀念,使他們能及時帶孩子參加計劃免疫接種,得到了廣大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對于困難家庭,他慷慨解囊。有一次,走訪一個家庭,動員孩子接種疫苗卻被家長一口回絕,“又來要錢,沒錢”,甚至要把他攆出家門,并且說他孩子好好的,為什么還要打什么預防針?他苦口婆心,耐心解釋預防接種的益處,“再窮也不能耽誤了孩子”,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毫不猶豫地從自己口袋掏出了錢為其墊付,孩子家長感激不已,最終接受了預防接種。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他村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明顯的提高,各種疫苗接種率都達到了99%以上。在計劃免疫工作中,還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率先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了新生兒預防接種登記,兒童出生登記,流動兒童管理登記,使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服從大局,認真落實公共衛生項目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下,他的工作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他村的免疫規劃和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均取得較好成績,住院分娩率達到100%,督導孕婦孕前定期到醫院檢查,指導孕產婦學習產前產后及嬰幼兒保健相關的知識,開展以墻報、廣播等形式進行宣傳,并對每一位孕產婦都做好登記并上報,同時對育齡婦女免費發放葉酸,說明服用葉酸的重要性,并以電話或上門進行隨訪。
2009年8月,他村率先在本鄉開展健康檔案建檔登記工作。當時,這對于他們鄉村醫生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借鑒,全靠自己摸索。用最笨的辦法,走村串戶,一家一家上門訪問、登記,這一項工作連續做了四個多月,采集了全村395戶、1895人的基本信息和家庭信息,建檔率達90%以上。為完成電子信息的錄入,他由不會電腦到熟練使用僅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并完成了電子信息的錄入工作。與此同時還對幾類重點人群(孕產婦、高血壓和糖尿病病人、65歲以上老人、0-6歲兒童等)建立了完善的健康體檢信息,每年免費進行一次體檢,每季度進行一次隨訪,初步實現了轄區內群眾人人享有均等化服務的目標,每次年終考核都在本鄉名列前茅。由于基礎工作做的扎實,慢性病隨訪和老年人體檢率都達到95%以上。
他其實只是中國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一個縮影,在這個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任勞任怨。雖然沒有豪言壯語和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正是因為有眾多像他一樣的鄉村醫生扎根基層,心系群眾疾苦,關心群眾安危,才鞏固了農村醫療衛生網絡的網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今后他會一如即往的堅守鄉村衛生室這塊陣地,為鄉親父老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保障他們的健康。
張XX,1972月7月出生,沂水縣院東頭鎮人,大專文化,中共黨員,于1993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是一名在農村醫療防保戰線上工作了20多年的鄉村醫生,現任院東頭鎮院東頭村村衛生室室長。在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業績,先后多次被沂水縣衛生局評為“優秀鄉村醫生”,連續多年被沂水縣院東頭鎮衛生院評為“年度鄉村醫生先進個人”,多次被該鎮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1993年7月張德慶自臨沂衛校畢業,他懷著對農村衛生事業的向往和熱愛,在村里當了一名鄉村醫生,負責衛生室的籌建工作。走上鄉村醫生之路的他,工作熱情雖高,但由于工作經驗的欠缺,工作之初工作難度很大,他也曾經躊躇過、彷徨過,但經過一番激烈的斗爭,最終,他選擇了堅持,他說絕不能辜負群眾的信任和領導的期望。為了盡快的為廣大群眾服務,豐富臨床經驗,他一邊工作,一邊在繼續學習醫學知識,他購買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利用晚上時間挑燈夜讀,拼命地汲取醫學知識。
20多年來,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村民們的病痛是致計張德慶最掛心的,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默默地無私地奉獻著。除了診治農村多發病、常見病,張德慶還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預防保健工作,積極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前些年,由于農村居民的文化水相對落后,預防意識淡薄,導劃免疫工作在農村開展難度較大,但張德慶知難而進,逐門逐戶核實做好登記和宣傳教育,改變家長們的淡薄觀念,使他們能及時帶孩子參加計劃免疫接種,得到了廣大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對于困難戶,他總是慷慨解囊。
他在堅持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多年來參加培訓學習達30多次,并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基層醫生的各類醫學書籍,并記了大量筆記,遇到難題更是從不放過。他堅持向鎮衛生院資深醫師、大醫院專家虛心請教,在業務上力求精益求精。德藝雙馨是張德慶的一貫品德。張德慶常說: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因此他從不為金錢所動,為錢喪德,從醫20多年來,他從不做違規違紀之事,從不接受吃請,不拿病人“紅包”,進藥也嚴格把關,幾十年來從未因用藥而發生醫療事故。他還積極參與獻血等公益活動,幾年來,先后無償獻血8次,僅一年就獻血2次,可以說,他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他所鐘愛的事業。
張德慶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縮影,在這個凡的崗位上,他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雖然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正是他二十年來扎根基層,心系群眾疾苦,關心群眾安危,才鞏固了農村醫療衛生網絡的網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我叫鐘XX,男,65歲,中專文化,村醫,信陽市橋區肖王鎮新店村人,自1977年擔任新店村衛生室鄉村醫生以來,我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守護著當地農民群眾的健康,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解除病痛,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信賴和贊譽。
情系農村,服務百姓無怨無悔
自1977年信陽縣衛校畢業以來,一直扎根于農村,積極投身于農村鄉村醫生工作,足跡踏遍全村各個鄉間角落,送醫上門,關愛孤寡病殘老人,常年如一日地堅持不懈,熟悉每一位需要救助病患的病情狀況,設身處地地為病患著想,盡自己所能竭力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病患。防病治病,身先士卒,尤其在抗擊“非典”疫情中,堅守哨卡,寸步不離,恪守職責,毫不懈怠,督導村民消毒殺菌,宣傳疾病防治知識。
扎根農村,辦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
2003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工作在全區展開,為了辦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我積極行動,按照鎮衛生院的統一標準要求,合醫合藥,建成規范化的村衛生室。建成后,我以身作則,扎實工作,團結同志,合理分配,財務公開,村衛生室得到可持續健康發展。2009年,按照市委、區委統一要求,實現了五室分開,配備了計算機和相關診療設施,實現了微機刷卡付費,統一網上藥品采購,讓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讓村民在診所內做心電圖,就可以享受到鄭大一附院專家遠程發回的心電圖報告,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實到實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交口稱贊,同時,建立健全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積極主動地做好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現已為轄區4586名常住居民進行了健康體檢和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簽約服務了3265名居民,篩查出高血壓病人674人,管理了253人,糖尿病管理了17人,0-6歲兒童管理了586人,發放葉酸片27人份,160多瓶,定期保質保量完成了各項隨診和健康教育工作,特別關心老年人健康狀況,每年親自上門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1次健康體檢,并及時將檢查信息存入檔案,成為老年人的貼心健康顧問。
作為村醫,更是一個老百姓信賴的村醫,我除了做好自己分內的醫療工作,還積極支持村支兩委工作,化解矛盾,解決困難,遇到不理解的群眾,正面解釋,弘揚正能量,尤其在新型農村醫藥工作中,積極宣傳,幫助收集資金,想方設法通知出門在外的鄉親參加農合,為惠農政策的實施落實助力。
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3:20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
時間:2025-05-22 09:10:51金山職業技術學院對比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附分..
時間:2025-05-22 09:08:12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在重慶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05:01四川上山東理工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01:18江西高考理科533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08: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