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種糧補貼標準
記者在吉林省松原市、榆樹市、四市等地了解到,當地玉米深加工企業“虧損并生產著”,由于停工將面臨設備老化、市場丟失等問題,部分實力較強的企業“咬牙”生產,都在停產、半停產邊緣徘徊。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肖非說,2015年企業虧損2800萬美元,原因就是原料成本高失去競爭優勢。“省內很多加工企業都已停產。”嘉吉生化、中糧生化是堅持生產的兩家企業之一,而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王濤告訴記者,位于榆樹市的中糧生化已準備停產,因為已經承受不了每月千萬的損失。
據張長城介紹,2015年,全省玉米深加工企業實際加工玉米998.37萬噸,同比減少117.34萬噸,利潤總額-10.54億元。雖然國家對吉林玉米深加工企業實施競購臨儲玉米中央財政補貼政策,但補貼水低,無法彌補企業虧損,無力調動企業積極性。
多位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這樣說,政策托高玉米價格,造成企業原料成本提高,導致企業產品沒有競爭力,生產有了虧損,國家就應該補貼。而最終實踐中形成這樣一個現象:保護農民利益??提高玉米價格??給深加工企業補貼,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玉米價格嚴重脫離市場,而玉米深加工企業也必須依賴政策補貼才能生存。
“國家應該采取措施讓生產歸生產,市場歸市場,更注重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產、調節供求。”宋海河說。
“農產品和玉米深加工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補貼依賴癥’,必須實施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破解玉米及部分農產品的兩難局面。”劉笑然說。由于國家庫存高,用糧企業依賴性增強,原來飼料企業庫存保持3至4個月,玉米深加工企業庫存保持5至6個月,而現在加工用量狀態被打破,飼料企業隨買隨加,貿易企業紛紛退市,不再存糧,深加工企業也僅有一周的加工量。
玉米臨儲政策亟待完善
多位專家認為,自國家在東北地區實施臨儲政策以來,當地玉米價格在政策推動下,不斷水漲船高,“政策市”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同時,嚴重干擾了玉米市場價格,導致農民對最低價收購政策產生依賴性。
宋海河認為,必須讓臨儲價格回歸市場,“以玉米為例,市場也就是八毛錢,非要人為地提高到1.1元,導致加工企業無法開工、飼料企業找替代的惡性循環。”臨儲政策在當時和現在看是對的,在一段時期內保護農民利益、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是對的,但定價環節太隨意了。
以玉米來說,2008年臨儲定價為0.75元/斤,2009年也是0.75元/斤卻沒有收上來,2010年和2011年提高到0.99元/斤,也沒有收多少臨儲糧,2012年達到1.05元/斤,2013年的1.12元/斤。“這個價格不是根據市場來的,都是人為定的,正常的最低保護價,現在變成最高價了。”宋海河說。
記者了解到,針對目前國內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政府已經決定在“十三五”期間有所行動。具體而言,確定將用“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方式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對不同品種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其中,改進并繼續執行稻谷、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按照價補分離的方針,繼續實施棉花、大豆兩個品種的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產,調節供求,并完善補貼發放辦法;針對目前結余量巨大的玉米,將改革完善其收儲政策,也要啟動價格市場化改革。
多位專家分析稱,多年來國內糧價因為受到托市收購和臨儲收購價的支撐,長期維持高位,進口農產品價格倒掛現象嚴重。我國南方玉米進口完稅價格低于國內玉米800元/噸以上,特別是高粱、大麥、木薯沒有關稅配額限制,進口數量激增。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年全國高粱、大麥、木薯及玉米等替代品進口量超過3000萬噸,可替代國內玉米數量在3100萬噸以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玉米消費。
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王濤認為,深加工及飼料需求疲軟,進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持續到港等多重利空因素,再加上新季玉米臨儲政策尚不明朗,市場不看好后市玉米價格,更為吉林省消化庫存帶來巨大壓力。“國家應該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基礎上調整政策。”
針對當前糧食庫存爆滿、消費需求不旺、跨省移庫不暢、新糧上市增壓等問題,有關人士認為,到新糧上市僅有3個多月的時間,加上鐵路貨運運力的限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破解當前高庫存壓力,同時還要兼顧長遠,避免政策扭曲市場價格的現象持續發酵。業內建議采取以下措施應對。
一是完善玉米臨儲政策,讓臨儲價格在保護農民利益、兼顧中央財政承受力的基礎上,盡量接市場價格。本著“托市收購、合理定價、適度補貼、省長負責”的原則,按照農民種糧成本每斤0.75元、保證成本收益率不低于30%測算,對農民采取價差補貼的政策,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同時為防止農民出現惜售觀望心理,應盡早明確有關農民補貼政策,避免農民惜售帶來大面積壞糧問題。
二是給予加工企業適度補貼,擴大糧食消費。盡管目前國家和省財政對加工企業有所補貼,但補貼水較低,無法彌補企業虧損,應提高補貼標準,實現企業盈虧衡。同時擴大燃料乙醇消費,實質性消化國內庫存壓力,減輕財政負擔。同時在政策性糧食收購啟動期間,按照深加工企業生產用糧情況,給予一定額度補貼,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市場收購。此外,對于露天儲糧和生霉粒超標的臨儲玉米,采取定向銷售的政策,加大對糧食加工企業補貼力度,盡快消化庫存。
三是適度控制進口。由于國家對進口玉米實行配額限制,進口總量不大,雖然今年出現了東北產區深加工企業進口玉米的罕見現象,但相對可控。而高粱、大麥、木薯等品種不在關稅保護范圍,價格低于國內,導致大量進口,抵消國內玉米消費數量。國家應采取相應政策和措施控制進口,打擊走私。
四是調整玉米種植結構,從單純追求玉米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進一步明確玉米主體功能區定位,加大政策扶持,減少非功能區玉米種植面積,緩解國內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的壓力。
種糧大戶補貼政策
為促進糧食規模化生產和生產方式轉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作為全國5個試點省份之一,2012年,我省出臺《2012年山東省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方案》(魯財建〔2012〕133號),開始實施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
1、補貼對象。
糧食種植面積300畝及以上(含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其中,小麥或水稻種植面積150畝及以上)的種糧大戶,均納入補貼范圍。
2、補貼依據。
(1)種植并收獲小麥150畝及以上,壓茬種植玉米、水稻的,以小麥種植面積為補貼依據;
(2)種植單季水稻150畝及以上的,以水稻種植面積為補貼依據;
(3)當年承租(流轉)土地種植水稻、未種植小麥或未上報小麥種植面積的,暫不納入補貼范圍。
3、補貼標準。
補貼面積4000畝以上的,每戶給予定額補貼100萬元;補貼面積4000畝以下的,每畝給予補貼230元。
4、申報程序。
按照“戶申報、鄉初審、縣核實、市省備案”的要求,種糧大戶憑2011-2012年投資修建簡易農田水利、晾曬、倉儲及相關設施,以及農業機械設備、相關農業生產資料購置等相關資料和憑證,逐級上報鄉、縣農業、財政部門初審、確認,縣財政根據審核確認情況,確定獎補方式及金額。
5、補貼方式和范圍。
通過貼息和以獎代補方式,對種糧大戶投資建設的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晾曬、倉儲及相關設施,農業機械設備以及相關農業生產資料購置等,按照規定程序和標準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各市、縣可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耕種畝數、連片率、合同承包期等情況,確定具體支持內容。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