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畜牧獸醫局(農村經濟委員會),省局直屬有關單位:
養豬業是遼寧畜牧業的第一大產業,遼寧也是國家確定的生豬潛力增長區。年來,伴隨著全國生豬產業轉移,遼寧成為大企業大項目落戶的主要承載地區。為促進遼寧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保障豬肉產品有效供給、質量安全和環境友好,根據《全國生豬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遼寧省現代畜牧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遼寧省畜牧產業發展指導意見》(遼政辦發〔2016〕106號)和《關于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遼牧發〔2016〕222號),結合當前我省生豬產業發展實際,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生豬產業發展現狀
年來,我省生豬生產整體保持穩,生豬存出欄及豬肉產量保持穩定。2016年,我省豬肉總產量219.2萬噸,位居全國第12位。豬肉占肉類產量比重為50.9%,人均豬肉占有量51.8千克,是全國均水的1.3倍,居全國第8位。我省是生豬調出大省,共有31個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2016年我省生豬及其產品外銷至全國27個省份,銷售豬(含產品)622.9萬頭。
我省飼養的商品豬絕大部分為三元雜交豬,即杜洛克、長白、大白三個品種雜交生產的三元豬。此外,還有少量的斯格和PIC等。全省持證種豬場267家,存欄純種豬9.4萬頭,除了保障我省生豬市場的種源需求外,每年向外省調出種豬超過1萬頭。從2011年起,省資源中心組織有關種豬場開展了種豬測定工作。截至目前,共測定種豬651頭,拍賣種豬496頭,對保障全省種豬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幾年,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地方品種豬資源保護和選育工作成效顯著。經過多年搶救,荷包豬解除了瀕危狀態,在建昌縣、凌源市有3個保種場,共有種公豬53頭,能繁母豬300頭,9個家系。建昌縣荷包豬保種場在荷包豬開發方面做了長時間探索,幾年約開發荷包豬5000頭。現有遼寧黑豬保種場3個,分別是丹東市種畜場、昌圖縣黑豬原種場和開原市種畜場,共有種公豬36頭,基礎母豬300頭,共18個家系。丹東市種畜場連續多年開展遼寧黑豬選育和遼丹黑豬新品種培育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審定申報工作正在進行。昌圖縣黑豬原種場在遼寧黑豬開發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幾年約開發遼寧黑豬5000頭。
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定點生豬屠宰企業570家,其中規模生豬屠宰企業77家,小型生豬屠宰企業493家,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2%。2016年,全省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總屠宰量949.5萬頭,同比下降0.8%。在全國屠宰企業排名前50位中,我省有阜新雙匯、鐵嶺九星、沈陽福潤3家企業。
年來,為提高種豬質量,推進生豬生產向標準化、規模化、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各級畜牧部門做了大量工作。2011?2017年,承擔國家種豬良種工程項目7個,扶持資金1835萬元;2011?2016年,承擔國家良種種豬精液補貼項目1個,16個縣得到國家扶持資金347.9萬元。2007?2014年,我省承擔國家發改委、農業部下達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建設項目1485個,國家扶持資金63200萬元;承擔國家農業部、財政部下達的生豬“菜籃子”、健康養殖、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120個,國家扶持資金6000萬元。2008?2010年,省政府組織各市實施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工程,三年扶持建設生豬標準化小區3619個單元,省投入資金36190萬元。2011?2013年,遼西北三市實施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項目,三年建設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511個單元,省資金投入5110萬元;2014?2016年,遼西北的錦州市、阜新市、鐵嶺市、朝陽市、葫蘆島市五市實施畜禽標準化生態場建設工程,三年建設生態豬場20個,省資金投入1000萬元。在政策帶動下,全省生豬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大幅提升,規模養殖比重由2007年的37%提高到目前的65%,處于全國前列。
2010年,中國最大的養豬企業溫氏集團進駐朝陽市,在北票市建設了原種豬場、擴繁場,在朝陽市所屬的五個縣(市)均建有二元母豬場、飼料場。2016年溫氏集團又向錦州市發展。兩年,大北農、揚翔、正邦、牧原等大型養豬企業紛紛來我省投資建場,各家企業計劃在遼寧新增出欄能力均在50萬頭以上。有的采用“公司+現代化育肥豬場”模式,有的自繁自養,在達到一定規模后建設屠宰場。此外,揚翔、偉嘉等企業還計劃在我省建設大型種公豬站。遼寧(阜新)建成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生豬大市場,以“豬交所”為線上臺,以生豬調入、調出為線下臺,實現了生豬活體“線上交易+線下交割”,有效解決生豬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中間環節過多、融資難等難題;大連市擬開通生豬期貨交易試點。此外,引進的一批大型生豬企業及本地的大連生態豬場、昌圖國美、朝陽德鳳等,發展品牌綠色豬肉生產,是三產融合的優秀代表,具有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展望未來,這些大型養豬企業在遼寧發展目標實現后,遼寧省種豬選育和規模,商品豬質量和生產能力,豬產品加工和產業鏈經營水,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效果,將再上一個新臺階,遼寧省將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生豬產業強省。
當前,制約我省生豬產業發展問題主要有六個。第一,生豬規模化養殖水仍有待提升。據省預警中心2016年對240個生豬監測村統計結果,11003戶養豬戶中:空舍的61戶,占0.55%;存欄1~50頭的9918戶,占90.14%;存欄51~500頭的967戶,占8.79%;存欄501頭以上的57戶,占0.52%。存欄豬304340頭,其中:存欄1~50頭的養豬戶共存欄豬71858頭,占23.61%;存欄51~500養豬戶共存欄豬112840頭,占37.07% ;存欄501頭以上以上的養豬戶共存欄豬119642頭,占39.31%。第二,生豬糞污治理任重道遠。我省從2014年開始實施生豬規模養殖場生態化改造建設,當年省財政投入8190萬元,對全省131個大型養豬場進行了生態化改造。2015?2016年,省共進行生態化改造養殖場400個,其中養豬場164個,共投入資金8200萬元。盡管如此,由于歷史欠賬太多,糞污治理設施建設投入大、運行費用高、散養戶糞污治理工作無法可依等原因,生豬糞污治理任務仍然非常艱巨。第三,建設大型養豬場用地問題非常突出。建設大型養豬場需要大量的集中連片土地,地類重疊問題致使解決大型養豬場用地問題舉步維艱,實際問題是集中連片的養殖用地很少,利于解決畜禽養殖用地的政策落地難,《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127號)存在著許多需要明確、細化的問題。第四,適度規模豬場和家庭豬場急需發展資金,而貸款門檻高,程序多,抵押物少。建設存欄1000頭豬的家庭豬場需要投資100多萬元,設施農業用地、畜禽舍和畜禽都不能作為抵押物,導致貸款難、融資貴,阻礙了產業發展。第五,產業化水有待提升。在生豬產業鏈上,養豬場(戶)、龍頭企業、購銷生豬經紀人、屠宰廠(點)、豬肉經銷商等各經營主體眾多,生豬產業的三次產業融合程度遠不如肉雞、奶牛,由于產業鏈條長、主體多,各主體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體制機制沒有形成,沒有形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尤其屠宰加工企業在生豬收購中有較強話語權。生豬養殖者組織程度低,在銷售中缺少議價權,養殖利潤被擠占,產銷中處于弱勢地位,承擔了市場波動的風險。2016年全省出欄生豬2608.8萬頭,而570家定點屠宰企業僅屠宰949.5萬頭,占全省總出欄量的36.4%,至少有440萬頭是通過活豬的形式銷售到省外,其余的大部分由中小型屠宰企業屠宰。多數小型屠宰企業衛生條件差、屠宰水低,執行待宰時間不嚴格,豬肉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第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業態還有很大空間。家庭豬場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帶動家庭豬場模式還需不斷推廣,同時生豬專業合作社建設中還存在管理不規范、利益返還機制不健全、社員與合作社之間聯接不緊密等問題。生豬拍賣、期貨等新業態還處于探索階段。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國家生豬產能區域調整為契機,以實現生豬產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市場需求和產品安全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標準化、規模化、環境友好型為建設方向,以培育新動能為突破口,優化區域布局,加強良種選育和地方品種資源開發,科學承載產業轉移,推進種養結合,大力發展生豬屠宰加工業,推動養豬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業態形成新動能,全面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到2020年把遼寧建設成豬業大省乃至豬業強省。
(二)基本原則
堅持種養結合。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等,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生豬產業向盛產玉米、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地區轉移,引導為養而種,實現糧食就地轉化。發展養豬業必須配套一定數量的可消納糞便污水的土地,實現生豬糞便和污水就地就還田利用。在此基礎上,利用有機肥生產有機飼料,推動有機豬肉產品生產,實現生態循環良性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樹立環保風險意識,設立生態紅線,設置土地承載能力峰值,建立承載風險預防、預報制度,一旦臨峰值,發出預警信息,提請采取控制措施。按標準對現有生豬企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對新建生豬企業,必須做到“三同時”,實現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還田利用。對病死豬按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嚴防病死豬進入人的食物鏈。
堅持三產融合發展。推廣“公司+現代化育肥豬場”模式,實現了種豬場、飼料場、育肥豬場和技術服務的無縫對接。推進訂單、期貨和網上交易的擴大,推廣“公司+現代化育肥場”模式、訂單模式、網上交易和期貨等,加強品牌建設。
堅持現代化發展方向。加強政策引導,推廣標準化、規范化飼養,鼓勵和支持養殖企業建設高標準智能化畜禽舍。加強規模養殖場精細化管理,提升母豬的繁殖性能,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將先進的工業化成果用于養豬業,建設智能化標準環境控制系統,提升生豬產業的裝備水。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豬肉產量237萬噸,比2016年增長18萬噸,年均增加2.0%。推進生豬大項目開工建設,新增生豬出欄能力2000萬頭。引導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建設,全省家庭豬場數量超過5000個。生豬年出欄20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分別比“十二五”末提高1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屠宰企業屠宰比例比“十二五”末提升4個百分點。全省生豬糞污處理與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現有的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
穩步提高生產水,規模養殖場均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由“十二五”末的15個提升到20頭以上,生豬出欄率達到160%以上。省級測定站年測定種豬數達到480頭以上,引導企業穩步增加測定數量。“遼丹黑豬”通過新品種審定,納入地方品種保護名錄。荷包豬、昌圖黑豬的開發數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三、區域布局
綜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等,將全省劃分為加快發展區、穩定發展區和限制發展區。
(一)加快發展區
以遼西北地區為主,包括阜新市、鐵嶺市、朝陽市,錦州市、葫蘆島市的非沿海、非風景名勝地區,以及沈陽市的遼中區、新民市、康縣、法庫縣和鞍山市臺安縣,這些地區飼料資源豐富,環境承載能力強,依托“高鐵經濟”,區位優勢愈發凸顯。年來,省外大型生豬企業紛紛向該區域轉移,使該區域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區域。該區域是全省發展的重點,是我省生豬出欄能力增加的主要區域。要大力推進“公司+現代育肥豬場”模式發展,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在滿足本地需求同時,向京、津地區等地供應。
(二)穩定發展區
主要是特大城市和沿海中等城市,包括大連市、營口市、以及沈陽的沈北新區、蘇家屯區和鞍山市的海城市、岫巖縣等。該區域的任務是穩步發展生豬生產,提升產業化水,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推進精深加工和品牌化發展,滿足省內大中城市消費需求。
(三)限制發展區
主要包括東部山區,包括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遼陽市以及盤錦市。這些地區是我省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生態文明示范區,環保壓力大,養殖用地較少,主要任務是加強生豬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優化產業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環境友好型生豬生產。對按規定要限養的,要限制飼養;對確需搬遷的,要切實做好搬遷工作。
四、主要任務
(一)科學承接生豬產業轉移
科學承接生豬產業轉移,是全省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調整生豬產業結構、推進生豬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生豬產業現代化的主要措施。要發揮遼寧省作為玉米主產區的資源優勢,具備豬舍環境控制成本相對較低的氣候優勢,離京津等主銷區節省運輸成本的區位優勢,遼西北地區有較多的可利用養殖土地的環境承載優勢,吸引全國的大型養豬企業、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到遼寧發展。要認真貫徹《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不斷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優化行政審批服務,積極幫助引進企業解決辦證難問題;進一步完善聯絡員制度,搭建引進企業與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溝通的臺,積極幫助引進企業解決用地難、用地貴問題,讓生豬大項目在遼寧落地生根。嚴格要求企業科學處理好發展生豬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務必做到“三同時”,督促這些企業在達到一定規模后,抓緊建設屠宰加工企業,大力發展深加工,在推進生豬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為當地發展做貢獻。制定落實《土地承載風險預警預報應對預案》,嚴防出現超過承載能力的盲目引進,避免出現先引進后調減的現象。
(二)加快現代生豬種業建設
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力爭實現保種群體數量穩定增加、質量有所提升,推進“育引繁推”一體化。采取引進和自主選育相結合的辦法,新建設審定一批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站),到2020年符合標準的生豬核心育種場達到10個以上。積極引導引進大型生豬企業為遼寧生豬育種做貢獻,依靠本地生豬企業和引進生豬企業共同做好育種工作。大力支持引進大企業建設種公豬站,利用現有冷鏈物流擴大服務范圍,讓優秀種公豬發揮更大作用,滿足省內供種需要。規范保種場和核心育種場的建設與管理,政策向核心育種場傾斜。以國家級及省級核心育種場為主體,建立健全種豬聯合育種機制。利用發達國家引入的優良種質資源,兼顧發揮本地品種遺傳優勢,培育具有我省本土的新品種(品系)。
(三)繼續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
要繼續扶持規模化養殖,為提高裝備水、標準化水創造條件。運用市場機制引導適度規模發展。通過股份制合作、建立合作社等形式使中等規模飼養戶做大,要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裝備水使大規模飼養場做強。要推廣中等規模自繁自養家庭豬場模式,“公司+現代化育肥場”模式、大型企業自繁自養自加工模式。引導生豬飼養場建設自動喂料、自動飲水、環境控制等現代化裝備,推廣節水、節料等清潔養殖工藝和干清糞、生物發酵等實用技術。加強規模養殖場精細化管理,推廣標準化、規范化飼養,推廣散裝飼料和精準配方,提高飼料利用率。切實提升母豬的繁殖性能,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落實生豬疫病綜合防控措施,降低發病和死亡率。建設自動化標準環境控制系統,配置豬舍的通風、溫控、空氣過濾和環境監測設備設施,實現飼養環境的自動調節。建設數字化標準飼養管理系統,配備電子識別、精準上料、自動飲水設備。建設無害化糞污處理系統,配置節水設施設備,改造漏縫地板、刮糞板等糞便清理設施設備,建設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糞便污水“三防”(防滲漏、防雨淋、防外溢)貯存和無害化處理設施,有機肥加工利用、厭氧發酵池等設施設備。推廣陽光健康養豬模式,發展生態循環養殖,增加青綠飼料、粗飼料、飼料等飼料產品研發,推進黑豬肉、土豬肉等產品生產。
(四)堅定不移地做好生豬糞污治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
一是加強糞污治理設施建設。推進現有規模養殖場糞便污水治理設施改造升級。扶持一批規模養殖場糞便污水治理設施改造升級,支持養殖場購置吸污車等糞便污水處理設備。整縣推進生豬規模場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科學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二是落實新(改、擴)建規模養殖場“三同時”制度。凡是新(改、擴)建規模養殖場全部實現環境評價和糞污處理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制度,并需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全部新(改、擴)建場實現雨污分流,糞便污水減量化產出、無害化處理、資源化還田利用。三是推動以地定畜還田利用機制建設,推進種養結合。規模養殖場自有、租賃、協議與養殖量匹配的土地,確保糞污在一定運輸半徑內還田消納。推進大企業、家庭豬場與周邊農戶簽訂糞便污水還田協議。研究推廣生豬糞污治理及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等技術模式。四是繼續推進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工作。推進規模養殖場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推進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鼓勵規模養殖場與無害化處理中心簽訂處理協議。
(五)推動屠宰加工業轉型升級
一是調整優化屠宰行業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推動屠宰業向生豬加快發展區轉移,逐步形成以現代屠宰加工企業跨區域流通和本地屠宰企業供給并重、流通有序的產業布局。整合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屠宰業轉型升級。二是調整產品結構,增加冷鮮肉和分割肉所占比重,推進肉品精深加工,構建有梯度的消費新格局。三是加強生豬及其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提升監管水,落實肉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推進以保障肉品質量安全、防范失信風險的屠宰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建設。嚴厲打擊生產、加工、販賣病死豬行為,繼續保持打擊添加“瘦肉精”的高壓態勢。逐步推進豬肉安全追溯體系構建。四是加強豬肉品牌建設,扶持、培育、引導一批優質豬肉品牌和規模加工企業,推進品牌豬肉產銷對接,開展品牌發布活動,推進荷包豬、遼寧黑豬等公共品牌和地理標志產品創建。五是利用招商引資政策、農產品加工園區等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屠宰加工業大項目,支持原有屠宰加工企業升級改造,扶持大型屠宰企業通過加強冷鏈建設進軍農村市場,推動屠宰加工業向主產區轉移。通過公競爭措施,增加規模以上屠宰企業屠宰數量和所占比例,增加我省飼養生豬在省內屠宰數量和所占比例,增加深加工產品數量和所占比例。
(六)大力發展生豬服務業和新業態
通過扶持引導,依托大型互聯網+企業,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生豬業,整合生產、銷售、金融、物流等各類資源,提高生產經營效率。一是生產智能化。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實時監測、自動飼喂、廢棄物自動回收等,實現少量技術人員通過智能終端管理大型規模養豬場。二是產業鏈去中間化。實現養殖場、飼料場、物流、屠宰等各環節進行線上對接,打破企業對消費者的傳統模式,實現企業對企業和消費者對消費者的新模式。三是服務網絡化。大力支持阜新生豬大市場建設,爭取扶持政策,努力把該市場建成全國性生豬交易臺、信息發布臺、畜牧技術推廣臺。引導豬聯網等大型網絡服務臺為遼寧廣大養豬場(戶)提供產銷指導、疫病診斷等服務。鼓勵建設處理后的污水運輸組織,為廣大養豬場提供運輸服務。四是金融服務便利化。引導建立財政、保險、銀行等協同豬業金融服務臺,吸引更多如省農業擔保公司、省郵儲銀行三農事業部、螞蟻金服、農信互聯等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企業為遼寧養豬場(戶)提供金融服務。五是支持豬業生產保險體系和期貨市場建設。鼓勵廣大養豬場(戶)在參加生豬政策性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參加玉米、豆粕等主要飼料原料價格保險、生豬價格保險。積極促進大連商品交易所開設生豬期貨市場,鼓勵大型豬業企業參與生豬期貨交易。加強對符合條件的大型生豬企業期貨交易先期培訓和儲備工作,爭取生豬期貨上市后,遼寧有更多大型企業建設生豬交割庫。六是依托產業資源發展旅游畜牧業。培育一批以生豬生態養殖、生豬認領等為主要特點的畜牧旅游點,充分發揮產業為人們提供休閑度假、觀光等方面功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省畜牧獸醫部門制定全省生豬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各市、縣畜牧獸醫部門要根據本地產業實際,制定本地的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和相應扶持措施,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生豬產業指導意見落到實處。
(二)加大扶持引導力度
各地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政策措施,切實抓好遼西北五市畜禽標準化生態養殖場、財政促進金融支持畜牧業發展創新試點、生豬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等項目的政策落實,通過落實好相關政策,支持生豬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強化科技支撐
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集中力量在產業重點領域及關鍵環節,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究和集成。完善標準和規范,指導企業制定和有效執行標準,加強規模養殖場精細化管理。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升科技對生豬產業的支撐能力。加強陽光豬舍、母豬深部人工授精等實用技術推廣,強化培訓和科技示范。
(四)解決用地難、融資難等問題
針對畜禽養殖業用地難問題,研究制定支持生豬業用地的措施。對生豬業用地有關標準和要求進一步明確,推動形成支持生豬業用地的相關意見。強力推進財政促進金融支持畜牧業發展。開展財政促進金融支持畜牧業創新試點,創新財政支持畜牧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牧擔貸”貸款業務。研究制定擔保、貼息等補助政策,促進金融支持生豬業發展,重點幫助中小型養豬場解決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