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姓的主要來源有:
1、根據《路史》上記載,是舜的兒子散的后代,受封于濮,后代子孫即以濮為姓,稱為濮氏。
2、羋姓百濮一族的主要活動地區,是在今湖北省石首縣的東南,后來遷到河南的濮河兩岸定居下來,成為河南的一個著名姓氏。濮氏在四川的中部,也一向很有名氣,自南北朝時期開始,就是“巴中七姓之一”。據有的學者考證,今四川的濮氏,當初是從湖北遷去的。
3、根據《姓苑》的記載,是因為衛大夫食采于濮,后代因此就以地命氏,已經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了。
4、根據《路史》的記載,濮氏就是百濮之族。所謂百濮之族,就是《左傳?文十六年》記載的夷族,麋人曾率領百濮之族聚于選這個地方,準備討伐楚國。百濮之族的主要活動地區,是在今湖北省石首縣的東南,后來遷到河南的濮河兩岸定居下來,成為河南的一個著名姓氏。濮氏在四川的中部,也一向很有名氣,自南北朝時期開始,就是“巴中七姓之一”。根據學者考證,四川的濮氏,當初是從湖北遷過去的。望族居于魯國郡,即現在的山東滋縣西部。
5、甘肅省濮文全主編的《高臺濮氏簡史》記載:“根據民間傳說和有關歷史史志的記述,推斷五壩堡濮家莊濮氏祖源,在今河南省濮陽市一帶,約在明代初年奉朝命西遷充邊,途經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下集中,輾轉來到西北邊陲??甘州衛地三工堡落戶。嗣后,約在明朝萬歷年間,濮氏宗族中有一戶人家,從三工堡來到五壩堡東土謀生,為當時本土八姓之一(其余七姓為:白、費、劉、謝、石、雷、張等)。自此,扎根本土,漸次繁衍。濮氏先祖來到本土后,歷經滄桑,隨著歲月的延伸,人口增殖,事業發展,家庭興旺,遂脫離了三工堡宗室體系,另立了宗譜,修建了宗廟,編排了宗序,成為五壩堡濮氏一宗。起宗譜牒因年代久遠已經失傳,代代口頭相傳的兩地宗族關系,至今影響深刻,思念故土的心緒始終不斷。”
6、濮氏望族出魯國郡。
傳說,濮氏族人故豪于貲。宋、元之間與禾郡湯氏并稱著閥,互相婚媾。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濮氏嫁女于?里,湯氏奩媵紛陳,觀者如堵。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微服于民間,見而異之,遂混跡稠人中至濮家大院備訪。當見到濮氏家族富盛已極之后,遂下令其家族七十二支分析而居。焉時,唯濮鑒已故不在被遷之例。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有司以尊賢取友,克敦孝第,同居十世,無罪離析。上聞,詔從其請許歸故土。唯濮鏡、濮鑲、濮鈿、濮鉞復還,與濮鑒孫??濮彥仁留鎮不遷者皆濮鳳長子梧之后也。
濮院是十二支遷徙:
濮銑、濮鐘遷往王江涇,濮金昌、濮錫遷往虎溪,濮鏡、濮鑲、濮鈿遷往仁和,濮釗遷往海寧,濮鉞遷往陡門,濮鐸遷往郡南,濮金奇遷往常安,濮金奎遷往寧國,濮金夫遷往泗安,濮鈺、濮鏗遷往常熟,濮□遷往臨安,濮鎬遷往金陵,濮鉉遷往松江,濮銓遷往青鎮,濮欽遷往松陵,濮鋼遷往嚴州,濮钚遷往茶山,濮釧遷往安東,濮鎧遷往金壇,濮金乍遷往萬溪,濮金卞、濮鑰遷往龍潭,濮金廣遷往石門,濮金主遷往雙溪,濮金周遷往徽州,濮鐮、濮锃遷往山東,濮金喬遷往桐里,濮金公遷往建烏鎮,濮金璧、濮銳遷往臨等地。
安徽鳳臺濮氏字輩:“仕守賢良思存方正”。
安徽馬鞍山濮氏字輩:“曾家禮學道 恒仕必光華”。
江蘇江都濮氏字輩:“家爾員良繼中贊武”。
陜西西安、河南信陽濮氏字輩:“禮約振家邦共開姓名會道德乃是昌”。
濮氏一支字輩:“榮顯宗俊遂福潮守有會鳴學如時萃廣發富福”。
濮氏一支字輩,現分布安徽舒城縣,先輩倆兄弟從山東遷移到河南、安徽,現安徽舒城縣的濮姓 ,就是安徽那支的后代,家譜在1950年代"除四舊"時被毀 ,僅記得輩份以下,共30個輩: 恒能關大本,孫繼智賢宜。心從正身德,士應進安良,文章超世冊,總代落廣倡(這30個輩分,前7個按舒城方音。音正確 ,字因為年代有點長,這輩分的人可能都不在了,現在用到智---從這5個輩分的階段)......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