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史》上記載,是姚舜(虞舜)的兒子姚散的后代,受封于濮,后代子孫即以濮為姓,稱為濮氏。
姚散
根據《路史》上記載,是姚舜(虞舜)的兒子姚散的后代,受封于濮,后代子孫即以濮為姓,稱為濮氏。故濮氏后人尊姚散為濮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一
源于虞姓,出自虞舜之子姚散的封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虞舜(姚舜)為炎黃部落聯盟首領時,將他的兒子姚散封于濮地(今河南濮陽),其后代遂以地名為姓氏,稱濮氏,后有人省改筆畫訛簡為同音字“?”為姓氏,稱?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于高陽氏,出自顓頊裔孫陸終后代的居住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顓頊帝裔孫陸終之后,有居于濮地(今河南城濮)者,其后以地名為姓氏,后有人省改筆畫訛簡為同音字“?”為姓氏,稱?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遠古時期顓頊帝的后裔,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古代中原地區有一條河叫濮水,濮水南岸有一塊豐饒的地方叫濮陽(今河南濮陽)。在遠古時期,其地也叫帝丘,黃帝的孫子顓頊做部落首領時,曾以濮陽為都城;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成公姬鄭也曾在濮陽定都。
該支濮氏祖先是顓頊的后裔族人,原來是北方游牧部落,后來逐漸遷徙到河南、山東交界的濮水北岸,“水之北為陽”,因稱“濮陽”,因此這個部落給自己的姓氏定為濮陽氏,后有簡改為單姓濮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濮水,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母親河,它孕育了濮陽、城濮(濮城)、臨濮、濮州、咸城、洮(今山東鄄城)等一批重要城鎮;哺育了古老的濮氏、濮陽氏,還造就了中華文化之先河之一的“桑間濮上”、“衛風新聲”。后有人省改筆畫訛簡為同音字“?”為姓氏,稱?氏,但讀音仍然讀作pú(ㄆㄨ?)
濮水的源頭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城的西南部,從古稱四瀆之一的濟水分出,大致沿今天然渠走向,至長垣縣趙堤后又沿回墓溝走向進入濮陽境內,之后往東北方向橫穿今濮陽縣、范縣東部,最后進入山東境內再次匯入濟水(今山東小清河)。
有學者說是先有濮陽姓氏,后有濮陽地名。其實,仍然屬于先有地名而后有姓氏,即以地名為氏。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康叔后代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苑》的記載,春秋時期,衛國有康叔的后代為大夫,被封于濮陽之地(今河南濮城),其后裔子孫以封地邑名為姓氏,稱濮陽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濮氏者,再后有人省改筆畫訛簡為同音字“?”為姓氏,稱?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濮氏與姬姓濮陽氏同宗同源。
源流五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濮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路史》的記載,周朝時,有百濮國(在今湖省北石首縣南),國人以濮為姓,亦稱濮氏。“濮(布)”在壯語里是人的意思。“濮土(布土)”譯成漢語就是“土人”,即本地人或土生土長的人。濮土是與客人、外來人相對而言的。各地壯族有著不同的自稱,但他們都離不開“布”、“濮”這個總稱。“濮土(布土)”是廣西田東、田陽、果、百色等縣的壯族自稱。(參考黃現?著《壯族通史》)
源流六
源于百濮族,出自春秋時期百濮國,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這是一個比羋姓濮國更加古老的國度,其實是一個部族群體,位置在今云南省南部,國民就是百濮族人。
百濮國,是一個比羋姓濮國更加古老的國度,其實是一個部族群體,位置在今云南省南部,國民就是百濮族人。
百濮,是古代西南地區一些古老民族的統稱,在漢史種皆稱“濮人”或“卜人”。古代的百濮族人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最早見于典籍《尚書?牧誓》的記載,那里記述了百濮人曾參加了周武王姬發領導的“伐紂會盟”。司馬遷在史籍《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武王在公元前1122年(一說公元前1066年,待考)率南方八個諸侯國聯盟軍討伐商紂王,這八國即庸、蜀、羌、鬢、微、盧、彭、濮這八個部族,其濮部落中的鬢族、濮族均居于云貴高原,鬢族主要分布在今牟定縣一帶,而濮族則分布面很廣,在周、秦時期被明確稱之為“百濮”。百濮的后裔分支很多,歷代稱呼有樸子、樸子蠻、布朗、蒲蠻、古劉、哈瓦、德昂(崩龍)等等。據史籍《華陽國志》的記載,古代越?郡會無一帶(今四川會理)為百濮族人的世居地之一,留有“濮人冢”,即今著名的“安寧河大石墓”。
在古代,“濮”、“卜”二字是通用的,“濮”即“卜”。上古之濮,在歷史文獻中記載甚多。如在史籍《逸周書?王會解》中記載:商周時代,百濮族人以象齒、文犀、翠羽為獻。著名的西漢學者孔安國在《傳》中記載:“百濮人在江漢之南。”唐朝學者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也記載:“百濮人在楚西南。”
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則更明確地記載:“楚武王于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楚國的西南部,即現在的云南、貴州,四川至江漢流域以西一帶,歷史上還有記載其故址在滇南思茅地區,即今云南省的普洱市,那實際上僅是“百濮國”的政治中心之一,并非包括全部“百濮”的分布地域。商、周時期,該地區居住的土著民族就被中原華夏人稱作“濮人”,實際上有許多部落。周武王姬發伐紂建周之后,將一些濮族人部落的酋長或頭人按公候、伯、子、男爵位分別封國,后統稱其為“百濮國”。百濮部落眾多,分布廣泛,揚雄在《蜀都賦》中說:“東有巴、?,綿亙百濮”。左思在《蜀都賦》中也說:“于東則綿巴中,百濮所充”。杜預在《春秋釋例》中亦說:“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在蜀地以東,楚地以南和西南,直至整個云貴高原,都有百濮人的分布。直到春秋中葉,百濮仍是一股強大的地方勢力,并不斷試圖向東北發展,給楚國制造了相當大的壓力,例如在周頃王姬壬臣八年(楚莊王羋旅三年,公元前611年),乘著楚國鬧大饑荒,庸國君主率群蠻叛楚,“麇人率百濮僚聚于選,將伐楚”。選邑,古代地名,就是今湖北省宜昌市所屬的枝江市。
麇國,又稱“麋子國”,即典籍《牧誓》中所舉“西土八國”中的微國,故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鄖縣,這在史籍《春秋大事表》中有記載:“鄖縣為春秋時麋國地”,在文獻《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將麇國標注在陜西省白河縣境,與鄖縣、鄖西為毗鄰地區。庸、麇兩國相距不遠,庸國、麇國君主分別率群蠻與百濮,都說明其所率蠻、濮的部落眾多,但實際上沒有真正形成統一的力量。于是,在庸、麇兩國在公元前611年叛亂之末,楚莊王親率大軍征鄂西,聯絡了秦國、巴國軍隊,將群蠻、百濮部落聯盟各個擊破,經過交戰,先滅了庸國,麇國孤掌難鳴,隨后也被滅掉。之后,麇國國人亦分散,一部分族人被楚國強遷至今湖南省岳陽地區。到周景王姬貴二十二年(楚王熊棄疾六年,公元前523年),“楚子為舟師以伐濮”,此舉為楚王“收南方”的重大戰略舉措,終于滅了百濮國,將其地置為附庸的絞國,消除了楚國西南方向的不安定因素。但是,由于百濮族人實際上并沒有統一的首領,在歷史上也沒有真正形成部落聯盟,而是各自分散成無數個小部落群體,因此被稱作“百濮”。所以一直到戰國末期,楚國也未能完全將他們同化。
今天,歷史學家對百濮族人的歷史演變結果有三種流派:①戰國以后演變為百越,發展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各民族;②百濮與百越是兩個不同的族體,元朝以后稱蒲人,再后發展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各民族;③前期之百濮與百越有密切關系,后期即為孟高棉語族各民族。
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今云南、貴州、四川至江漢流域以西一帶,是今天操持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的彝族和哈尼族以及土家族、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苗族、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布朗族、南亞語系?佤德昂語支的佤族和德昂族、漢藏語系?語族語支至今未定的仡佬族、以及部分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傣族(泰族)、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等諸多少數民族的先民之一。
在百濮國滅亡之后,其國人中即以國名“百濮”為姓氏,稱濮氏,后亦有人省改筆畫訛簡為同音字“?”為姓氏,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百濮國的濮氏、?氏,皆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fú(ㄈㄨ?)。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