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姓是我國重要的姓氏之一,人數眾多,分布于世界各地。晁姓宗族,在漢代時因為出了一位高官晁錯而有所興盛。而在宋朝時又因為曾出現一位“晁半朝”??晁迥,而使晁氏家族再揚威名,同時宋朝時還出過著名學者晁端禮、晁補之、晁沖之,南宋有藏書家晁公武,元代時有兵部尚書晁顯等等,為華夏民族的歷史增色不少。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3位。
源流一
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庶長子朝的后代,以祖名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寵愛庶長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后代后來并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氏。晁與?、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源流二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后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戰國初期,秦國有大庶長嬴?。大庶長,為秦國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為卿大夫,官秩一萬二千石,下屬有左庶長、右庶長。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朝魯圖德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的一個分支,漢義“永恒的巖石”,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侍衛,后成為一個勢力龐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內蒙古包頭市的朝魯圖德一帶,以地名為部族姓氏。
明朝中期,該部游牧于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阿爾達額爾蘇(今黑龍江勃力)、布爾噶蘇臺(今河北承德)、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薩喇穆魯(今河北圍場)等地。在明末清初,該部族人中即有冠以漢姓為晁氏、朝氏、?氏、巢氏、隋氏、曹氏、喬氏、石氏等者,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王子朝。從歷史文獻上考證,在中國古代,晁、?(?)、朝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經常被混為一用。依照《風俗通》上記載,晁姓是衛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書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據《鼠璞》上記載,認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知道推算起來,他們的得姓至少已經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還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東)。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為晁姓的得姓始祖。
發源地
每個姓氏都有其發源之史,但“晁”姓是如何產生的呢?又是發源于何地呢?
據史書記載,晁姓源出兩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支源于周代時周景王的小兒子“子朝”。在幾位王子爭位的過程中,子朝以失敗告終。因為古代“朝”和“晁”通用,而“晁”又是“朝”的古字,因此成為主要的晁姓支源,此后子朝的子孫就以晁為姓。另一支源于春秋時衛國的一位大官史晁,他的后代就以祖宗的名字作為姓,一直流傳后世。《華夏姓氏考》里面記載晁姓的起源是出自姬姓,與朝同,是以字為氏的。周景王的兒子墨胎初,字子朝,是孤竹國(今河北盧龍一帶)國君,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字“朝”為氏。古代“朝”“晁”通用,后來就寫成了晁字。另據《通志?氏族略》所記:周景王少子名朝,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在爭奪王位中失敗,逃往楚國,其后代遂以朝為姓。又因朝與晁同音,后來又改為晁姓。
為什么說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是晁姓發源地呢?原因就落在周景王的小兒子“子朝”身上。前文已經說了,子朝在王位爭奪之中以失敗告終,而失敗以后子朝就逃離了都城洛陽,向楚國逃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載:“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最后定居在楚國的西鄂,就是今天的石橋鎮。定居在石橋鎮的依據何在呢?所有史書中是沒有明文記載的,但是我們有有力的證據可以斷定子朝最后定居在西鄂(石橋鎮)。
一、《史記》是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史書,司馬遷歷經數年,經過認真反復考證而成書,是最權威的史學資料。《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司馬遷在此明確的指出了晁姓起源于西鄂,這是司馬遷經過當時的史料記載甚至實地考察所得出結論。
二、《皇覽》是三國魏文帝時編寫的百科全書,被推崇為中國古代類書之祖,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余篇”。其中記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后也”。由此可以推斷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西鄂,并葬于此。
通過上述兩個史料的佐證,我們可以斷定,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了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并且死后葬于此地。其后代子孫遂以“晁”為姓,并且逐漸遷徙到各地,成為“晁”姓最早最重要的支源。
遷徙分布
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三位門閥。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斗。最后在晉國的干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潁川(今天的河南省長葛、許昌一帶)、京兆(今天的陜西省長安以東)。
今河北省辛集市、河南省的開封市、開封縣、濮陽市、南樂縣、清豐縣、鞏義縣、漯河市、鄢陵縣、駐馬店市泌陽縣、虞城市、焦作市溫縣、濟源市,新鄉市獲嘉縣,山東省的德州市、菏澤市曹縣、鄆城縣、棗莊市、泰安市肥城市、臨沂市、青島市,濟寧市微山縣、嘉祥縣,江蘇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陽縣、濱海縣,浙江省的余姚市,江西省的臨川縣、進賢縣,安徽省的蕭縣、六安市、穎上縣、寧國市、黃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賓市橫江縣,黑龍江省的五常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云縣,河北省的唐山市樂亭縣、灤南縣,陜西省的扶風縣、寶雞市陳倉區、西安市、咸陽市禮泉縣、興市,甘肅省的隴西縣、永登縣,青海省的樂都縣,廣東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布。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穎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穎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為長社,后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
堂號
穎川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漢朝晁錯,為太學掌故,漢文帝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漢景帝的時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稱他為智囊,其后人因以為堂號。
學書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補之在安徽蕭縣北山圣泉寺親起的堂號。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