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白氏族譜》延續至今
白居易的后人從河南遷至山西,又從山西遷到河北南宮。這中間有無譜牒,筆者孤陋寡聞,未曾考稽,不敢妄言。若白氏同仁中有志于此者,使白居易至白圭之間的空檔得以銜接,則白氏后人定會不勝感激。
《白氏族譜》系指西華縣奉母鎮的白姓所修續的族譜。周口市白姓共26000多人,而西華縣只有5000多人,說明周口市還有20000多白姓人口,不知來自何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不會都與西華縣白姓同出一源。
奉母鎮白莊村的白姓來自河北省南宮縣。500多年前,明英宗正統七年,南宮縣有一個叫白圭的舉子考中了進士,朝廷讓他當監察御史。由于他政績卓著,又升為副都御史。他在抵御兀良哈和韃靼入侵的戰斗中屢戰屢勝,又升為兵部侍郎、工部尚書。明憲宗成化元年,西華人劉通率領饑寒交迫的流民在湖北、四川交界一帶造反,朝廷派白圭帶兵鎮壓。白圭很快就將農民起義軍鎮壓下去。他得勝還朝后,朝廷又讓他改任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后又進太子太保兼大學士。朝廷害怕劉通的老家西華還會有人造反,為劉通報仇,于是任命白圭的三子白敬為河南留守使,專職鎮壓西華縣敢于造反的農民。成化十一年,白敬在西華安了家,從此,西華縣有了個白莊村。當時的白莊,就在今白寺小學的南邊,現名“前宅”。后來人口繁衍,一部分人西遷半里許,即今大白莊;后又東遷一里許,即今小白莊。小白莊比大白莊人口繁衍得快,到了清朝初年,有一支從小白莊遷往姚橋河南,成了姚橋河南白姓人家的老祖爺。這位老祖爺叫白生亮,字明遠,他及其六個兒子的墳墓如今還完好地坐落在姚南行政村西南的“柏樹墳”內。
由于人多地少,從明朝末年就有白氏支脈遷往外地,縣內有遷逍遙白灣的,有遷艾崗白橋的,還有遷往西夏的;縣外有遷往漯河市郾城縣、漯河市臨潁縣、駐馬店市西縣、周口市商水縣、周口市淮陽縣、駐馬店市正陽縣、信陽等地的。他們都是河北省南宮縣白圭三子白敬的后代。而白圭則是唐朝大詩人、刑部尚書白居易的“衍派”。
白氏定居西華以后,傳至7世白丹忠。白丹忠字報國,家住小白莊。崇禎年間考進了縣學,成為庠生(庠音祥,xiáng周朝時稱學校為庠,后世沿用。庠生即生員,俗稱秀才)。他開始修族譜。白圭是進士出身,后又進大學士,白圭次子白鉞,也是進士出身,還進了內閣;三子白敬難道是個“白丁”?怎么從白敬下傳七世,即從成化十一年定居白莊起,到白丹忠修譜時的崇禎十一年,長達164年,才培養出一個生員?是因為家貧,讀不起書呢?還是書雖讀了,卻屢試不第呢?這頗值得推究、思索。
白丹忠把手抄的族譜置于樓上書篋中。經過210年,到了清道光十一年,其后人才見到這本手寫的族譜,得以續修。續修譜者叫白春生,功名為“歲進士”。歲進士又叫歲貢,是經過考試從廩生中選拔出來,送到國子監深造的生員中的佼佼者。白春生見到此譜,如獲至寶,于是聚集族人商議續譜。但原譜年深日久,致遭蛀蟲蠹蝕,有些字已不能辨認,再修族譜時不敢擅自揣測,只得在人名被蛀處寫上“失名”二字。后來又經三修、四修、五修,時序進入了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四海升,國泰民安。
1989年,白金學、白耀堂、白國華等人決心六修族譜。此次續譜,困難殊多。因為幾十年來的“以階級斗爭為綱”,使人們心有余悸。續家譜就是不抓階級斗爭,就要受批判。況且破“四舊”時,家譜作為舊文化,是被破除、被焚燒的對象。舊家譜誰還敢保存?找不到舊家譜,所謂“續”就無從談起。“六修”一班人確實有股子奉獻精神。他們東奔西走,跋山涉水,只盡義務,不索分文,多次造訪西華、臨潁、郾城、商水、禹州等地的白姓家族。歷時二年。蒼天不負有心人,終于在郾城縣露白村白國炎家尋得一本完整的《白氏族譜》。他們高興得眉開眼笑,手舞足蹈。在“六修”過程中,他們與居住在臺灣的白正炎、白鶴亭頻頻聯系,激發了臺灣同胞的思鄉之情。他們為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粉碎陳水扁的“臺獨”陰謀,做了有益的工作。
2013年清明節,白氏族譜第七次印刷修整。
白阜、摯、公子白、白公勝(熊勝)、西亞、中亞的易卜拉欣之后裔,白乙丙(孟丙)、白元光。
關于遷徙分布
白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四十四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2%左右。“白”有純潔之義,亦象征品德之高潔,白氏族人莫不以此嚴于律己,以家規家訓克己昌明,世代流芳。白氏名人古以有之,文壇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時事,長慶集中載功德”為其寫照。白氏雖歷經遷徙,但仍為一典型北方姓氏。白氏最早發源于陜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氏(白公勝一支)遷入陜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陜西發展繁衍。秦朝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封大將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陜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后裔白溫,遷華州下?(今陜西省渭南東北);白?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于古時南陽,后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于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北京、天津等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臺 灣,進而移于海外者。白姓是臺灣的第六十四大姓,白氏族人,大都集住在臺北、南投、臺中三地。臺 灣的白氏開基始祖是明朝末年抵達臺灣的。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泉州人白祖孫與林欽宗、林忠等人,入墾臺北縣五股鄉德音村蓬萊坑;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又有泉州人白姓入墾臺北縣溪鄉湖村石碇了,遂使臺 灣的白姓一代一代地繁衍發展起來。 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陜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歷史上白姓的遷徙與分布
先秦時期,白姓主要活動在陜西、湖北、河南地區。兩漢至唐朝,由于由西域和西北民族的白姓加入,在甘肅、青海東部的黃河以西活動的白姓,隨后進入了陜甘寧和川西北,很快東遷南下進入中原,東部的山東、南部的廣西已經有了白姓的分布。到宋元明時,白姓基本上已分布于長江南北各地,其主體仍在四川和西北地區。明末白姓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白姓大約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1%,排在一百二十位以后。陜西為白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白姓總人口的3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陜西、四川,這二省占白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東、山西、河南、安徽等省。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形成西部秦川晉、東部魯豫皖兩大塊白姓聚集區域,白姓的主體在西北。
明朝時期,白姓大約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二位。山西為白姓第一大省,約占白姓總人口的24.4%。白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蘇、河北、陜西,這四省大約占白姓總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福建、山東、江西、河南等省。宋元明600余年,白姓人口主要向東、東南、南部地區遷移,全國形成了北部秦晉冀、東部江蘇兩大塊白姓的聚集地。
當代白姓分布與圖譜
當代白姓的人口已達280萬,為全國第七十九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陜西、山西四省,大約占白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黑龍江、甘肅、青海、內蒙古、云南,這六省區又集中了26%的白姓人口。河南居住了白姓總人口的16%,為白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豫冀、秦晉兩大塊白姓的聚集區。白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陜甘寧大部、河南東西部(如睢縣)、河北大部、京津、內蒙古中部、黑吉蒙交界地段、湖北西北、四川北段、云南南部,白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白20.4%,居住了大約43%的白姓人群。在四川部、河南東部、安徽西北、山東西部、河北東北、西北,白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0.6%之間。上述地區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6.2%,居住了大約25%的白姓人群。
白氏分布
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聳為馬人;宋、明時期還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戰國時,秦國有名將白起,?(今陜西眉縣)人,屢戰獲勝,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殺。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孫世為太原人。
《新唐書》說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孫,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則說白起是白公勝的裔孫。白仲23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今陜西渭南東北),第六子白?,任鞏縣令,居鄭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川、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枝繁葉茂。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為安西(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人,白聳為馬(今廣西柳州)人,這時還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詩人,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被稱為“詩史 ”。此外,戰國時有兩個白圭,一為貿易理論家,一為水利專家。隋代有靈武(今屬寧夏)人白瑜舉,于大業九年(613年)起義,起義軍曾發展至數萬人。唐代還有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時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書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品《墻頭馬上》,元末有紅巾軍將領白不信。明代有水利專家白英。清代有書法家白云上、名臣白準泰。現代有豫西農民武裝起義領袖白朗,地理學家白毓昆,國民黨桂系首腦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國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較多人口。(中華文化信息網)
據詩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狀,他是周代時楚國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的后裔。《姓纂》一書上也有一段記載說:“黃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勝,楚王太子建之子也”。把這兩個說法相互印證,則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兩三千年以前的楚國公族,推溯起來是上古顓頊帝后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勝,因亂國被誅之后,楚國白氏家族的子孫,為了避亂而紛紛出奔他地,到了戰國時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陜西等地。
這個成名了兩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狀和《姓纂》的考證,是源自楚國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們的歷史還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尋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農氏的時期就已經有了的,他們的姓氏的歷史,遠遠超過了五千年。不論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后來白氏家族發展確是相當復雜的。除了源自楚國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時期,還有許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為氏”而姓了白。
關于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獻可資參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書所云白氏之國”;《萬姓統譜》:“五代,吐谷渾酋長白承福,莊宗賜姓李。陳永貴,胡人,本姓白,為行軍總管。李可久為吐谷渾寧朔兩府留后,本姓白氏,賜姓李,望出南陽”;《北縣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陽郡王,其后為白氏。”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