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積極探索創立“三事”工作法,鼓勵引導居民群眾主動參與社區自治,推動社區不斷改進作風、提升履職能力,全力構建聯系服務群眾的工作新模式。
敞開大門,聽群眾“說事”。拓寬渠道查民情,在全市陣地達標社區推開“助力微夢想”活動,社區工作人員積極深入群眾,征集居民實際需求,收集合理訴求,充分發揮部門單位、社會機構、轄區居民力量,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在互聯社區臺發放“致居民一封信”等方式,積極組織社區黨員,居民參加社區活動,群策群議、傾聽民意,共同商討社區建設各項工作。
集中民智,讓群眾議“事”。組織開展黨政群共商共治活動,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市委、政府、部門單位、社會組織、居民等多方聯動、多方協商,在社區開展“問政、問需、問計”活動,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入戶、網絡問政等形式,詳細了解居民需求,組織轄區居民代表、“兩代一委”、共建單位、社會組織等召開問政會,確定全年實事項目。采取“一個項目一個實施小組、一件實事一套方案”的化解辦法,將項目分解至街道,街道組織轄區機關、物業、共建單位、社會組織共同開展實事項目,對居民自己能解決的,由社區黨組織、樓院發動居民自治、互助解決;對需要部門單位解決的,由部門單位解決;對社會組織可解決的,引入專業社會組織解決;對需要黨委、政府解決的,由市委、政府統籌各方解決,較好實現了“社區的事大家干”。
公開承諾,向群眾曬“事”。按照“長期性內容固定公開、經常性內容按月公開、一次性工作隨時公開、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及時公開”的原則,在公開欄、微信公眾服務臺、互聯社區臺及時公務黨務居務。同時,以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為抓手,圍繞在職黨員職能特點和自身優勢,開設社情民意、環境衛生、民事糾紛等服務崗位,并與社區簽訂“服務誠信承諾書”,向居民承諾服務事項、服務時間。
3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在天津調研時強調:“要鞏固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多做聯系服務群眾的工作,多辦順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實事,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趙樂際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值得廣大黨員干部認真思考、認真研究、認真落實。如何在聯系服務群眾過程中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讓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急找到歸宿、得到有效回應,這是擺在廣大黨員干部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提升群眾“獲得感”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
提升群眾“獲得感”,要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黨員領導干部特別基層一線的黨員干部要做群眾的“父母官”、主心骨、領路人,真正把“觸角”延伸到農村,把服務送到農村,把精力放在農民致富奔小康上,把黨的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進一步鞏固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盡快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盡早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引領群眾齊心協力共建小康,竭盡全力讓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鰥寡老人、留守兒童、殘疾群眾等特殊群體住房有保障、就學有保障、就醫有保障。要堅持不懈、弛而不息、源源不斷為農村提供優質服務、為農業提升先進技術、為農民提供溫馨家園,想方設法讓人民群眾過上溫馨、和諧、幸福的美好日子。
提升群眾“獲得感”,要選好基層黨組織“領頭羊”。群眾“獲得感”來自于黨員干部的“存在感”,黨員干部特別是鄉(鎮、街道)黨委、政府及村(社區)兩委主要負責人是否與群眾心連心、肩并肩、手拉手,是否能真正當好群眾發展致富奔小康的“領頭羊”,是否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為民謀福利、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上,是否把群眾“煩心事”當“家事”,是否把廣大群眾當“家人”,是否能把群眾工作當“家業”,一身撲在聯系服務群眾工作上……這些都與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指數”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要選好配強鄉鎮黨委、政府“一把手”、選優配強村支兩委“一把手”,把鄉(鎮、街道)、村(社區)班子隊伍建設納入“一盤棋”認真謀劃、認真研究、認真落實,充分發揮“領頭羊”示范帶頭、身體力行、躬身改革、引領發展作用,不斷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磅礴“正能量”,不斷提高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
提升群眾“獲得感”,要配強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抓好基層黨組織“一把手”這個關鍵的同時,還要抓好班子隊伍建設,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這是上級黨委、政府在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的這盤“棋局”中,要認真走好的“關鍵一顆棋子”。選錯了人、放錯了地方就會耽誤一方建設和發展,就會給當地全面發展帶來被動,就會給全面發展拖下后腿。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決定著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黨員干部的素質、能力、作風和形象又關系著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擁護。“人心齊、泰山移”。只要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只有基層黨組織擁有一支過硬、素質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信念堅定、真抓實干的干部隊伍,黨員干部只有真正了解群眾在想什么、憂什么、盼什么,真誠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真情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著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齊心協力解決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突出問題,才能更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才能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黨員干部才在群眾中間擁有“存在感”。
本月初,全市基層黨組織在服務中教育引導群眾工作推進會在啟東召開,要求各縣(市)區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借鑒啟東試點經驗,推動全市面上整體工作的開展。
去年以來,市委組織部將教育引導群眾作為黨的重要政治功能、核心政治責任和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啟東開展“基層黨組織在服務中教育引導群眾”試點工作。一年來,啟東通過健全“民情分析會”制度、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等一系列舉措,辦好惠民實事。
民情直通解難題
啟東市匯龍鎮江村村民老王對今年遇到的一件事表示“很滿意”。
江村有個生豬養殖場,對村里環境造成影響。接到老王等村民的反映后,5月,村黨組織將詳細情況匯報給鎮政府。鎮黨委在當月社情民意分析會上,明確農業、環保等相關部門著手調查。其后,有關人員現場走訪十余次。在6月的社情民意分析會議上,關閉方案得到一致通過,由鎮財政出資60萬元用于關閉補貼,還出資對被污染的土地和溝渠進行整治。“10月,污染的土地已經復墾完畢。這個問題的順利解決,得益于快速的民情信息反饋機制。”村黨總支書記吳振兵說。
試點以來,啟東市建立完善市、鎮、村、網格四級聯動民情信息反饋機制。全市2256個網格黨小組長和聯絡員每天至少到責任區域巡訪一次,297名網格指導員每周駐村工作一天,鎮(鄉)、村定期召開“社情民意分析會”,市委16個工作指導組每周三至聯系鄉鎮、街道聽取情況。同時打造“12345”公共服務熱線、網格化社會管理信息系統、“啟吾東疆”民生論壇等服務品牌,今年以來匯總民情信息15000條。
黨群互動夯基礎
王鮑鎮九令村的安息堂一到清明時節總是車滿為患。1月,村支部計劃利用安息堂旁邊一塊空地修建停車場。該空地為村民老張所有,他始終不同意改建。村黨總支部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通過村民集體討論、公開決議,最終解開老張的疙瘩。目前,停車場已經竣工。
“‘九要’和‘九不要’是我們一致通過的,當然要自覺遵守。”王鮑鎮建群村村民顧宋杰口中的“九要”、“九不要”,指的是該村黨總支通過“四議兩公開”、由村民參與制定并通過的村規民約。
“基層黨建不僅要搞好服務,還要注意教育引導群眾,使黨的執政基礎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使百姓受益。”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兆江對啟東試點經驗予以充分肯定。
在啟東農村,全面落實村級事務“四議兩公開”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與之配套的民意調查、信息公開、決策協商等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健全過程監督、對接聯動、考核激勵等各項制度。今年以來,先后為群眾辦實事400多件,化解糾紛800多起。
教育引導重長效
北新鎮邦道村村民老李剛開始種西瓜時缺資金、缺技術。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的西瓜種植專業合作社得知后,免費供應他種子和肥料,提供技術指導。如今,原本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的老李已實現小康。
“緊跟支部干,農民有錢賺;跟著協會走,產銷不用愁。”這是邦道村流行的一則順口溜。合作社黨支部每季度邀請農技專家做講座,尤其是在西瓜播種、授粉和收獲這三個關鍵節點,發動種植能手到田邊地頭指導。同時,黨支部利用各種資源為西瓜找銷路。目前,邦道村的西瓜種植產業已發展到100多名社員,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
“我們堅持黨建強社、合作富民,關鍵是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注重教育引導的長效性。”北新鎮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東創新“三強化三提升”工作機制,即強化鎮鄉村居互動,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強化機關部門聯動,提升綜合協調能力;強化市級領導帶動,提升示范引領能力。推行群眾訴求“專家會診制”,由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專家以及市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組成專家庫,對社會關注度高、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及時進行個案會診、現場會診、專題會診和聯合會診等“四診”服務。同時,制定出臺《關于推進城鄉社區“一站式”服務臺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市、鎮、村三級服務中心(站、點)建設。
啟東還大力開展“志愿服務進社區黨員干部當先鋒”主題活動,共推出150多個黨員志愿服務項目,解決群眾各類訴求2000多起。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