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哈爾濱市第八中學“與書相遇,做幸福朗讀者”讀書分享會在學校禮堂舉行,以“相遇”為主題詞。道外區教育局高職科、宣傳部及道外區高中協作體相關領導參加了本次活動。
“高山流水覓知音”是惺惺相惜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動人心的遇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苦苦尋覓之后的遇見。而讀書,開啟了與人生的一次次“遇見”,閱讀,能夠遇見更好的自己。正是這一次次的遇見讓孩子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知識無涯,生命有限。何不用閱讀開闊我們的眼界,豐盈我們的心靈呢?同學們,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你有多久沒有被一段文字感動了?可能你的發音沒有那么標準,可能你的音色沒有那么美妙,只要你喜歡,只要你愿意,那么,讓我們一起大聲的朗讀吧,做一名幸福的朗讀者。首先由團委王磊老師帶領青年教師和團員學生用詩朗誦的方式回顧哈八中這一年來所開展的讀書活動及收獲。
讀書,可以勉學。成長過程中,多讀書、讀好書能夠促進孩子們精神上的成長,讓他們做精神上的巨人。高一五班高一六班的同學們首先與大家分享讀書心得《惜時勉學》。
讀書,可以養心。正是一次次書中美好的遇見,讓孩子們在成長的路上,更加自信,更加篤定。閱讀,豐盈了孩子們的心靈。只要拿起書,就一定有收獲。高一三班同學們向我們展示了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的遇見。
讀書,可以怡情。愛是世界上最溫暖的東西,它具有強大的魔力。它能使冰雪融化,讓時間萬物復蘇;它能使春寒消失,讓陽光普照大地。隨著人生的一聲啼哭,我們便開始了這一生最真摯的遇見,母愛無微不至,父愛嚴肅而又偉大。高一八班和高一四班向我們展示了《合歡樹》中那濃濃的母愛,《背影》中質樸的父愛,還有人生中那些容易視而不見的小幸福。 讀書,可以啟智。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老師。有的是教給我們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指點我們人生的智者。當人生遭遇挫折,當學業陷入低谷,我們是多么渴望有那樣一位導師,能夠帶領我們走出迷茫。而書籍,就是我們的老師,不信,你瞧,高一一班和高一二班的同學們便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了他們的導師??俞敏洪。
讀書,可以明志。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詩詞正如文學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優秀的詩詞可以飛躍時間的長河,撥動讀者的心。與詩詞相遇,如欣賞絕美的天籟,拂去塵世的喧囂,如飲一壺絕世的佳釀,帶給人醉人的芳香。詩詞中,有纏綿悱惻的離愁,有釃酒臨江的豪情,更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高一七班同學們,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家國情懷。
最后,張靜副校長發表了激動人心的講話。她首先與孩子們分享了兩個她自己與書相遇的真實的故事,接著又跟大家分享了閱讀的意義。她說:閱讀就是在你生命的春天里頭不斷地去播種,然后讓你這棵樹郁郁蔥蔥。你所讀的每一本書,你所花在閱讀上的每一秒,都如同注入長江黃河的每股娟娟細流,不斷匯聚,不斷壯大,讓長江成為長江,讓黃河成為黃河。孩子們,請相信閱讀的力量吧,它不僅帶給你詩和遠方,還會使我們每一個人和我們的民族有氣質,更會讓我們和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好!
與書相遇,我們遇到了美好;與書相伴,幸福與我們相隨;與書為友,我們一定會遇到更好的自己。“與書相遇,做幸福朗讀者”讀書分享活動只是哈爾濱市第八中學開啟閱讀里程的前奏,今后哈爾濱市第八中學還要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用書香浸潤心靈,用閱讀豐盈人生。
作為我國焊接科學的奠基者、學術權威、清華大學焊接專業的創始人,潘際鑾為中國高鐵以及中國核電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節目中,他講述自己在槍林彈雨的年代艱苦求學、立志報效祖國的信念和決心。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家",在潘際鑾眼中,當時的"國"就是"家","我們念書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國,回家。"
潘際鑾在為祖國科學發展奮斗終身的背后,他的愛人,北大才女李世豫默默付出了許多。說起老伴,潘老的臉上就笑開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從沒有怨過,就算我因為大項目而錯過孩子出生的時刻也沒埋怨。六十多年來,我的每個決定,她都支持,從沒拌過嘴。"節目中,兩人透露每天仍會手牽手在清華園里遛彎,像年輕時候一樣。
《朗讀者》開播以來口碑和收視一路走高,這檔豆瓣評分8.7、堪稱走心的文化綜藝節目受到觀眾和網友的熱議。《朗讀者》每期節目的最后一位朗讀者大多是我國各個領域中功勛卓著的專家和學者,從第一期里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到第九期我國焊接科學奠基人潘際鑾,他們的登臺朗讀讓觀眾領略了為國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貢獻的匠人的風采。正如網友所說,"《朗讀者》節目更大的看點不在于朗讀了什么,而是通過節目,我們見到了普通百姓幾乎不可能見到的人,他們是為祖國奉獻畢生精力的前輩,是真正的學者、科學家、藝術家,他們多數雖然年事已高,但目光炯炯有神,渾身散發著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情與神情,這種精神激勵著后輩,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朗讀者》的舞臺設計仿造圖書館,背景中的書架和圖書營造出閱讀的氛圍。與此同時,觀眾席布置得像傳統劇場。這樣的安排讓朗讀充滿了儀式感,不僅讓人親文字,也凸顯朗讀或朗誦,并不是一般的語言行為,而是一種文學表達。(央視供圖)
這個春天,以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為標志,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成規模地出現,形成集群效應引領熒屏風尚。
有人稱它們為“慢綜藝”,不僅區別于此前一些喧鬧過多而文化積淀欠缺的綜藝樣式,而且也道出了這些新出現的優質文化節目“不喧嘩,自有聲”的獨特個性。
通過電視熒屏、網絡終端的播出和點播,以及媒體的跟進報道、觀眾之間的人際傳播,這批優質文化節目越播越熱。這讓更多人對“中國原創節目”“中國文化節目”產生認同感,也讓我們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缺少知音,只要有能承載的精品力作,發揮融合傳播的優勢,一定能受到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歡迎。
今天《文藝百家》特別刊發《朗讀者》制作人、主持人董卿的文章,回顧這檔優質文化節目是如何出爐的…… ???編者
《朗讀者》火了之后,媒體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你怎么會想到做這樣一檔節目呢? 我先和大家分享我最在節目里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的采訪,他說:故宮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其余分別是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和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正好對應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說明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你就當不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話音一落,現場笑聲掌聲一片。雖然最后一句話有點玩笑的意思,但其中卻自有真意,一個國家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作為媒體特別是國家媒體,旗幟鮮明地傳播弘揚優秀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我做主持人22年,在中央電視臺工作了15年,我深知這個臺的影響力。就像今年春晚結束之后,我的口紅突然上了熱搜榜,讓人哭笑不得,但反過來也證明了臺的影響力不可估量,那么占據這個臺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才能讓人們的注意力從外在轉向內在,從表面轉向本質呢?
幾乎所有的同行在分析《朗讀者》的火爆的時候都會說,這個節目真是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因為無論是大屏還是小屏都已經被一些同質化的節目霸占了很長時間,所以 《朗讀者》清新雋永、以文化人的面貌讓大家耳目一新。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一夜走紅”恰恰說明這一類節目長期的匱乏。我想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一年前、兩年前就看到了機會,但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抓住這個機會呢,我總結是兩個“決心”吧???有沒有一定要做成的決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決心。做電視的同行都知道文化類節目在招商的時候往往不被看好,經常是一窮二白、舉步維艱,我們也不例外。外界都認為你董卿做節目那還不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嘛,這個真沒有,我們當時的境遇就是“一個念頭、兩頁方案、三個散兵、四處磕頭”。但讓我們特別感動的是臺內的各級領導非常認可這個策劃方案,臺編委會更是全票通過快速立項,體現了領導層高度的前瞻性和準確的判斷力,這也激勵著我們堅定地去實現目標。《朗讀者》節目是今年的2月18日開播的,那一天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雨水,后來有人開玩笑說節目火是日子挑得好,“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但很多事情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年前的2月19日那一天,*到中央電視臺視察調研,當時就提出,多設計一些融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好欄目,多創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于樂的好節目。我們的節目是從那個春天開始醞釀,歷經一年的艱辛終于在今年的春天和觀眾見面了。
第二點我想說的是僅僅有一個時機是不夠的,要打破文化類節目曲高和寡的魔咒,就要有創新的勇氣,把文化節目辦成精品節目的決心。《朗讀者》節目是一個完全原創的節目,沒有任何可借鑒的模式,因此我們邀請了英國的模式研發團隊、國內的專家學者經過了好幾輪的論證,我記得在節目錄制前一個星期我們還在開策劃會,劉震云、陸川、陳維亞、陳小川、白巖松、朱海、張頤武、康震等等都為方案的不斷成熟貢獻著智慧。大家始終在探討的就是如何讓文化節目的傳播更符合大眾傳播的特性,即讓一檔電視節 目能夠引發最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真正實現“共情”。這里面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在思考的問題???誰來讀、讀什么、怎么讀。節目創意的最初就確立了一個,《朗讀者》 不應該是一個傳統的朗誦會,名家朗誦這種形式在劇場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很多主題晚會上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詩朗誦,但是往往很難引發強烈的共鳴,因為朗讀者缺少朗讀的動機,大部分時間“技巧”多于“感情”,不符合現代受眾的審美慣。我覺得作為電視的制作一定要把朗讀者的情感、寫作者的和觀眾的理解和諧統一起來,所以我們設計了“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將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完整地構建起來,讓故事的情緒提升到一個需要借文抒懷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經典文字的傳播便實現了最大化。當麥家講述完兩代父子之間充滿掙扎的故事之后再讀自己的家信、當許淵沖老先生說人這一生不是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讀林徽因、當無視貧窮和疾病依然快樂依然相愛依然在路上的丁一舟夫婦讀流浪的三毛,文字的魅力自然產生了疊加的效果,充滿感染力。最初的時候我們也曾經考慮過全明星陣容,覺得他們是收視的保障,但后來發現這是一種偏見,真正打動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環”而是“情懷”。比如許淵沖先生,這是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講都很陌生的名字,96歲、翻譯家、翻譯唐詩宋詞莎士比亞,聽上去很是高冷,但當我們的導演在和老先生接觸之后發現他是一個特別單純質樸豐富有趣的人,我們立刻決定把他作為第一期的VV I P。當然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也讓導演吃了不少苦頭。因為廣告贊助出了問題,我們更改過兩次錄制時間,的夏天我們約過他一次,的冬天我們又約了他一次,到2017年一月我們終于真的要錄制的時候,老人家把我們當成騙子一般拒之門外了,眼看著離錄制的時間越來越,團隊急得不知所措,只能每天抱著果籃或是鮮花守在老人家的門口上演“苦情戲”,終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結果皆大歡喜。節目播出的第二天許老的譯著就沖進了當當網的熱搜,他告訴我們說他家的電話幾乎成了熱線,海內外的親朋好友、學生同事都在問候他。很多電視臺也蜂擁而至,但他一概拒絕了,他說我在《朗讀者》節目里表現完美,我不會再接受任何采訪。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來到我們的舞臺,我們都會把他們還原成一個實的朗讀者的面貌,不去強調“我會讀”而是突出“我要讀”,所以當老舍、巴金、冰心、路遙、史鐵生、季羨林、莎士比亞、海明威、小仲馬、梭羅、裴多菲等許多東西方名家的經典被朗讀的時候,觀眾沒有產生任何距離感,文字所創造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眾的精神世界遙相呼應,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給予我們力量,震撼我們的內心。
如果說這次節目播出之后有什么是真正出乎我的意料的話,那就是新媒體的熱度和年輕受眾的喜愛。《朗讀者》到目前播出了七期之后閱讀突破10萬+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已經達到了132篇,手機客戶端的收聽量達到1.79億次,相關視頻全網播放4.97億次。很多人問我你覺得為什么年輕人會喜歡朗讀者,我就說為什么你覺得他們不喜歡呢,他們成長在一個更富裕、更開放、更文明的社會,他們接受著更良好的教育,我們不要低估了他們的審美和判斷力,自以為了解他們就只喜歡某一種類型的節目。就像當年李宗盛抨擊流行樂壇的口水歌太多,他說如果你只給聽眾吃豬食,那么時間久了他們就變成了豬。許淵沖先生今年96歲,很多熱愛他的年輕人可能只有26歲,他們的確有年齡的差距,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年齡的差距之外找到認知的統一。
有一次錄制作家畢飛宇,錄到凌晨兩點多,當時我們都覺得非常抱歉,但是他沒有絲毫怨言,始終興致勃勃,結束后他給我發了一條短信,說“我過去只在歐洲讀過,美國讀過,印度讀過,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朗讀,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中國人知道生活里還可以有一頓飯,是耳朵飯”。他的話也讓我想到了我最愛的巴金先生的一句話:“我們不是只靠吃米活著。”如果我們的工作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那么我們所有的堅持和努力就是有意義的。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