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國家衛計委等六部門日前聯合印發《“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將重點推動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下面是高考知識網小編分享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快來看看吧。
“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健康中國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戰略部署在衛生與健康領域進一步細化,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科技創新放在衛生與健康事業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特制定《“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一)工作基礎
“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在衛生與健康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科技研發能力和水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保障健康作用不斷增強。
在基礎研究領域,我國在干細胞、基因組測序、疫苗設計、結構生物學、腫瘤免疫治療等國際生物前沿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在疾病作用機制、新靶點發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為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在疾病防控領域,制定并推廣了艾滋病、肝炎、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150余項疾病的診療指南、技術規范和防控策略;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寨卡病毒病、黃熱病等重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完善了出生缺陷防控適宜技術體系;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傳染病病原檢測和監測體系,對未知病原體的鑒定和確診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在入境人員中首次檢測出輸入性黃熱病、裂谷熱病例,并進行基因組測序。在新藥創制領域,藥物大品種改造研究成效顯著,新藥創制關鍵技術體系不斷完善,藥物臨床前評價、新型疫苗和抗體制備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小分子靶向治療、新型抗體、腫瘤免疫治療等214個前沿創新產品獲批開展臨床研究,埃克替尼、西達本胺、腸道病毒71型(EV71)滅活疫苗、戊肝疫苗等24個I類創新藥物獲批生產,伊馬替尼、替加環素等50多個專利到期藥物實現了國產化。在醫療器械領域,腦起搏器、骨科機器人、組織工程皮膚、128排CT、3.0T磁共振、PET-CT、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等一批關鍵生物醫用材料和先進醫療設備開始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在預防康復領域,環境與健康、健康風險因素干預、健康科普等研究不斷深入,養老服務信息技術初見成效,康復輔具研究和開發取得進展。在中醫藥現代化領域,對傳統中醫藥理論內涵的科學認識不斷深入,中醫防治重大疾病水不斷提升,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麝香、沉香、肉蓯蓉等一批名貴中藥材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一批臨床價值大、市場價值高的中藥大品種得到二次開發,中藥國際化進程加速推進。在臺建設方面,建立了11個疾病領域的3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一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初步構建了多個疾病領域的協同創新網絡。
(二)戰略需求
1.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迫切需要科技支撐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我國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加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等傳染病威脅仍不容忽視,新發突發傳染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等疾病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沖擊,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對出生缺陷防控帶來新壓力,醫療資源瓶頸問題更加凸顯。科技創新作為引領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原動力,要為解決衛生與健康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應對重大疾病防控挑戰、提高國民健康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引領健康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加強科技創新
健康產業是保障衛生與健康的重要基礎條件。健康產業涉及面廣、產業鏈條長、增長空間大,是最具開發價值和增長潛力的“朝陽產業”,是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著力點。在技術驅動和需求拉動的雙重影響下,健康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要引導和支持健康產業加快發展,促進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的五大融合,努力把健康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以科技為引領,大力發展健康科技產業群和服務新業態,對于打造未來競爭優勢,搶占新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地、推動供給側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健康中國至關重要。
3.推進科技強國建設迫切需要衛生與健康科技的創新突破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科技創新成為各國打造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核心。眾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戰略布局中,繼續將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作為重點優先領域進行布局,不斷強化衛生與健康科技的公共財政投入,并陸續推出腦科學、精準醫學、抗癌登月等計劃,醫學科技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很多重大疾病、難治性疾病防控呈現革命性突破的端倪,系統化集成、多要素協同、規模化組織成為引領全球醫學科技快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發展仍然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仍不完善,穩定、可持續性投入缺乏,醫產學研協同創新不夠,科研成果與疾病防治實踐之間存在“兩張皮”問題,科技創新質量和水仍需提高,原創性科學發現和顛覆性技術缺乏,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學科領域研究薄弱,重大慢病及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水有待提高,婦女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保障能力不強,由疾病診療向提升健康的戰略轉變亟待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醫療器械等產品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薄弱,中醫藥標準體系建設和國際化發展推進不夠,迫切需要創新驅動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引領全民健康水提高提供有力支撐。
二、指導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
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的*周圍,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新戰略,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在健康領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高療效、保障健康、惠及民生為目標,著力構建體現和領域特點的協同高效科技創新體系,顯著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關鍵技術突破,促進成果轉化應用,提高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供給質量,為建設健康中國和科技強國,提高全民健康水,發展健康產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把握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以科技創新動力,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納米等前沿技術發展為先導,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攻克一批前沿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在若干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和自主創新優勢,攻克重大疑難疾病防控難題。
需求導向。緊密圍繞國家戰略與民生保障需求,突出解決我國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和需要發展的關鍵技術,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簡便、價廉、優效、安全”的衛生與健康技術及產品,強化健康保障能力,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引領全民健康水提升。
開放整合。強化醫研企各主體研究力量協同創新,加強創新網絡建設,推動科研數據、科技資源、實驗設施的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衛生與健康科技的開放創新,推動衛生與健康科技國際交流合作。
機制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策環境,建立健全的創新激勵、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的導向機制,以新機制加強創新臺建設,構建創新活力更強、臨床轉化效率更高、產業化與普惠化更緊密銜接的創新體系。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建立更加協同、高效、開放的國家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部分重點領域的基礎前沿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針對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控技術獲得重要突破,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醫療服務供給質量明顯改善,健康保障模式轉型發展,中醫藥優勢進一步發揮,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加快健康產業發展、助推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二)具體目標
1.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著力突破20-30項前沿、關鍵技術并轉化應用,在精準醫學、再生醫學、協同醫療、智慧醫療、整合醫學等若干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和自主創新優勢,攻克一批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新技術和新產品。
2.創新基地臺不斷完善
在明確定位、分類整合的基礎上,優化布局衛生與健康領域研發基地和臺建設,大力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統籌布局國家醫學大數據及樣本資源庫等臺基地,建成覆蓋100萬健康人群和10個重點疾病的大型人群隊列,依托現有資源,建設一批醫學科技輔助創新臺、中醫藥科技臺和國際科技合作臺,推動部門和地方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臺和基地的建設。
3.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充分發揮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及優勢企業等轉化主體的作用,針對重大疾病和重大健康問題形成100項左右診療規范、技術標準、臨床路徑和防控策略,構建系統化、機制化的普及推廣網絡,建設一批國家和區域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示范基地,實施一批適宜技術示范項目,面向基層推廣應用100-150項新技術,開展醫學成果轉移轉化培訓30-50萬人次。
4.支撐健康產業發展
突破新藥發現、高端醫療器械、個性化健康干預等關鍵技術瓶頸問題,研制20-30種創新藥物,開發一批新型醫療器械、康復輔具、可穿戴設備、生物醫用材料等健康產品,形成20-30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健康品牌企業集群,引領構建醫養康護一體化、連續性的健康保障體系,推動新型健康產業快速發展。
四、重點任務
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結合國家科技計劃改革總體部署,通過“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地與人才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實施,加強基礎研究和醫學前沿技術研究,組織重大疾病防治、重點人群健康保障和健康風險控制技術研發,研制新型藥物和醫療器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開展衛生與健康科技保障示范。
(一)加強應用基礎研究
以解決人體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關鍵科學問題為目標,聚焦個體發育、衰老調控、免疫、代謝、腦科學、環境與健康、心理健康、人體微生態、干細胞和再生醫學、中醫藥等方面的關鍵醫學問題,加強部署基礎研究,探索疾病發生與發展規律,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提供理論基礎。
專欄1:應用基礎研究
1.個體發育基礎研究。圍繞胚胎-胎兒-兒童個體發育分化的重要階段,研究發育的時程性調控機制,個體發育和再生過程中細胞分裂、遷移、凋亡等生命現象的機制,以及常見出生缺陷疾病的遺傳學病因和發病機制等。
2.衰老調控機制研究。研究衰老過程中的營養代謝異常和生物節律的關系,衰老與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尋找器官衰老的新靶標,開展生殖系統衰老與調控研究,提出延緩衰老過程的新策略。
3.醫學免疫學研究。研究免疫細胞分化發育與功能調控機制,免疫識別、免疫記憶的分子機理和本質特征,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傳染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相關的急慢性炎癥的免疫學基礎。
4.人體代謝基礎研究。研究人體代謝功能穩態維持及失調機制,重點關注疾病代謝模型建立、人體代謝組學研究、糖脂代謝異常調控、消化道內分泌功能調節、營養與代謝、微量元素的作用及穩態調節等研究。
5.腦認知與相關腦疾病研究。開展感知覺、學習和記憶、注意和抉擇、意識和語言等腦認知功能研究,發現幼年期發育性腦疾病、中青年期精神類疾病、老年期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特異生物標記物和治療靶點,開發神經活動檢查、操控、基因調控以及功能成像等新技術。
6.環境與健康相關基礎研究。研究自然環境中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等有害因素對人類機體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明確大氣污染、高寒缺氧等因素的早期生物效應及其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研究環境相關疾病的生物標志物等。
7.心理健康相關基礎研究。針對環境、基因、生活方式等危險因素、早期診斷生物標記物、臨床診療改進、認知康復等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為高危人群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個體化干預等提供理論依據。
8.人體微生態研究。結合現代生命組學和大數據技術,建立中華民族典型人群的健康與疾病微生物組標準數據庫和菌種庫,開展微生態菌群對免疫、代謝等系統的作用以及分子調控機制等方面的研究。
9.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開展胚胎干細胞、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等干細胞定向誘導分化、規模化培養等基礎與臨床研究,以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為導向實現組織與器官再生,改善或恢復損傷組織和器官的功能。
10.中醫藥基礎研究。以中醫臨床實踐為基礎,結合多學科高新技術,開展臟腑經絡理論、證候與辨證論治、經穴特異性及針灸治療機理、中藥藥性理論、方劑配伍理論、中藥單方或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中醫康復養生理論等研究,闡釋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核心理論的科學內涵,揭示其生物學基礎,闡明其系統思維模式,豐富發展中醫藥理論體系。
11.運動與健康基礎研究。開展運動對各器官結構、代謝、功能的影響以及相關疾病防治基礎研究,探索力、聲、光、電、磁等刺激對人體的作用機制,開展運動對中青年抑郁癥的防治基礎研究以及運動對神經退行性疾病認知障礙的干預作用研究。
(二)推動前沿技術創新
把握生物、信息、工程等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加快引領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應用發展,攻克一批急需突破的先進臨床診治關鍵技術。重點部署生命組學、基因操作、精準醫學、醫學人工智能、疾病早期發現、新型檢測與成像、生物治療、微創治療等前沿及共性技術研發,提升我國醫學前沿領域原創水,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加快前沿技術創新及臨床轉化。
專欄2:前沿技術創新
1.生命組學技術。基于生命組學技術發展新型疾病診治技術與產品,重點發展新一代測序技術和其他分子診斷技術,建立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和數據庫,發現可用于疾病診斷、預測、預警和療效評價的標志物。
2.基因操作技術。開展基因編輯及合成生物學等技術研究,探索新技術在模擬人類疾病、異種器官移植、提高細胞對病毒的免疫力、賦予細胞抗癌能力、加速疫苗和藥物的研發進程等方面的應用潛力。
3.精準醫學技術。建立百萬健康人群和重點疾病人群的前瞻隊列,建立多層次精準醫療知識庫體系和國家生物醫學大數據共享臺,重點攻克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組學研究和大數據融合分析技術等精準醫療核心關鍵技術,開發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篩查、分子分型、個體化靶向藥物治療、靶向外科手術、療效預測及監控等精準化解決方案和支撐技術。
4.醫學人工智能技術。開展醫學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研究,開發集中式智能和分布式智能等多種技術方案,重點支持機器智能輔助個性化診斷、精準治療輔助決策支持系統、輔助康復和照看等研究,支撐智慧醫療發展。
5.新型檢測與成像技術。開展高分辨醫學成像、功能與分子影像、無創生化指標檢測等技術研究,發展生物標志物高靈敏檢測、液體活檢、即時檢測、病理組織快速分析、全自動快速病原微生物鑒定、傳染病溯源鑒定等技術,加快檢測與成像技術突破。
6.疾病早期發現技術。加強慢病篩查預警技術及傳染病溯源鑒定技術研究,加快發展高通量、快速、靈敏、特異、經濟的疾病篩查與預測預警技術,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能力。
7.生物治療技術。加強干細胞和再生醫學、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生物治療前沿技術的臨床應用,創新治療技術,提高臨床救治水。
8.微創/無創治療技術。運用影像技術與設備、機器人以及微創手術器械、分子靶向外科術中導航等創新成果,開展介入治療、內窺鏡輔助治療、新型物理治療、腫瘤切緣識別等研究,減輕患者痛苦、減小副作用并提高療效。
9.康復輔助技術。研究功能障礙患者運動、行為、生理與心理特征,突破康復輔具普適與個性化適配技術、運動意圖識別、感知增強與控制、神經-機器接口等關鍵技術,探索康復訓練模式與效果評估方法,研發新型肢體康復機器人、虛擬康復訓練系統等產品。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