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出生在安徽省壽縣的一個農村,1997年經人介紹,我和我丈夫范棟梁相識結婚。當時家庭十分困難,家庭的重擔由我和丈夫兩人撐起。丈夫在外做事忙于生計,家里農活和老人生活起居就由我一個人來照顧。正在生活有起色時,婚后第二年公公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范棟梁丈夫帶著公公到省城大醫院治病,公公的病情總算穩定了。不久婆婆又被查出患有腎炎,丈夫又帶著她住院治療,婆婆的病基本痊愈了。但是二老喪失了勞動能力。1999年兒子出生了,兒子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歡樂和希望。為了讓丈夫能安心在外,作為妻子、人母和兒媳的我,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每次下田干完活,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公公婆婆的身體。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擠出時間為老人洗衣服、做飯、打掃家,料理好家務。長期以來,我養成中午不睡覺的慣。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井井有條,給丈夫、兒子、公婆創造一個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并不因為辛苦而有絲毫怠慢。
公公婆婆的生日,我會提前安排,并為他們燒上一桌美味可口的飯菜,全家人一起坐下來慶祝。看著家的溫馨、和諧,我的心里是暖暖的,無論多苦多累都覺值得。我的行為,婆婆對我的夸贊總不離口,鄰居們都夸我是村里的好媳婦,羨慕婆婆有這么孝順的兒媳婦。
孩子幾歲以后,丈夫的腿慢慢地越來越沒有勁,起先干重活不行,而后上樓困難,最后經常摔倒,走路都困難了。到省內外大醫院檢查后,被確診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也就是俗稱的漸凍癥。住院治療醫生說是世界疑難雜癥,現在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等以后科學發達了也許能治。這讓丈夫一下子變得抑郁,一度失去了生活信心。這樣,生活重擔一下子都壓到我一人身上,如果這時我放棄了,那么整個家就散了,為了這個家我要挺住不能輕言放棄,我就是他們的靠山,我就是家里的頂梁柱。為了讓丈夫走出疾病的陰影,我常常抽時間陪他聊天,講一些開心的事情鼓勵他。這樣丈夫慢慢從疾病的陰影中走出來,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我減輕負擔。看到丈夫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我的心也敞亮了許多。家庭出了這么多的變故,經濟自然就更困難了,好在有政府幫助和親戚朋友們的關心,讓我對生活充滿信心。
現在兒子在讀高中,需要花錢。在子女教育方面,我注重學習成績的同時,更注重他學做人的道理,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生活中我多了一份用心和耐心,注重言傳身教,善用欣賞、鼓勵、賞識孩子的每一個優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生活中,我真心待人,互敬互愛,與鄰居和睦相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我經常告慰自己,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這么多年,為家為生活我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和中國千萬婦女一樣,只是繼承和發揚這種傳統美德,想把生活過得更加幸福美滿。我想,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尊老愛幼,夫妻恩愛,老少共融,充滿溫馨,家業才能興旺,社會才能富強。
血液對于生命來說,是生命的禮物,因為重要而珍貴,因為必須而珍視。3600毫升的獻血量,對于一個健康的成人年人來說就是體內所有的血液總量,同樣的血量也是身高170cm,體重110斤的女工,9年來的獻血總量。李靜,蘭州石化公司一名普通女工,她和丈夫一起無償獻血,延續生命的故事,如一把折扇徐徐展開在我們的面前。
故事追溯到9年前的一個夏天,李靜因手臂骨折住進了醫院,在住院的日子里,她親眼目睹了同病房一個6歲小女孩,因為車禍大量出血,可是,就因為醫院血庫沒有充足的血液供給,導致搶救手術失敗,寶貴的生命就此終結。聽著小女孩家人撕心裂肺的哭聲,她的心里像刀割一樣,覺得很心痛也很自責,“我為什么只能看著?為什么不能幫幫她?我能做些什么?!”想到這些,她再也躺不住了,心中燃起了希望,“我要無償獻血,我要盡自己微薄之力為需要的人貢獻自己的力量”。出院后,李靜把自己要義務獻血的想法告訴丈夫孟威國,丈夫卻沒有表態,因為丈夫覺得她是一時沖動,一定堅持不了多久,并沒有太在意。可是李靜卻獨自一人堅定地走上了甘肅省紅十字會得流動獻血車。
初次獻血,看著身體瘦弱的李靜,采血的醫生忍不住勸她考慮考慮,可是她卻毫不猶豫堅定的說:“沒事,我身體底子好,又是O型血,很多人都能用上,你就放心給我抽吧!”李靜挽起衣袖,年輕的護士卻怎么也找不到血管,李靜微笑而又靜的鼓勵護士:“我的血管比較細,別緊張、別著急、慢慢來,實在不行再換另一只胳臂”。看著緩緩流入采血袋的鮮血,她又激動又欣慰,因為這是她第一次獻血,她仿佛看到自己的鮮血已經正在輸給另外一個需要救助的人,不由得感動起來。第一次獻血后,她并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反而感到心情很舒暢,身體很輕松,一想到自己的行為可以帶給別人希望,“這樣做是值得的!”她常常這樣對自己說。
李靜的愛人孟威國,是蘭州石化公司催化劑廠一個普通倒班工人,對于妻子的獻血舉動,丈夫起初也是堅決反對。丈夫說,“單位組織的獻血還有幾天假,你就這樣一天都不休息,身體怎么能受得了?”李靜說:“你知道嗎,這些年,那個孩子的離去一直牽動著我的心,當初我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那么可愛的一個孩子就那么走了,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難受嗎?我是O型血,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每次想到我獻血能夠幫助別人,我就不覺得苦,也不覺得疼……”面對妻子義無反顧的堅持,丈夫也慢慢理解了妻子的苦心,并用行動來支持妻子,也加入到了獻血行列中,每次和妻子一起獻完血,他都會關切地對妻子說:“疼么?沒事,有我陪著你……”這句飽含深情的話讓李靜心里暖暖的。從此以后,夫妻倆從西固坐著公交車去蘭州市東方紅廣場甘肅省血液中心采血車去義務獻血,后來,隨著蘭州市區和街道獻血車的出現,更是堅定了他們的獻血決心,從那天起,一直堅持到現在。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李靜和丈夫的獻血行為,對兒子影響很大,看到媽媽一次一次的獻血,并且經常毫不猶豫的將獻血證借給朋友、同事,兒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起初對媽媽的行為很疑惑,總是一遍遍看著媽媽手臂上的針眼問著“媽媽,你疼嗎?你這樣為什么啊……”。這個時候,她總是摸摸兒子的腦袋,給他講述那些生命垂危的人如何需要有人去幫助,她說:“如果我們的一次獻血能夠帶給他們希望,甚至挽回他們的生命,這是一件多么高尚而榮幸的事啊!”兒子似乎聽懂了媽媽的話,慢慢開始理解媽媽了,并且越來越崇拜媽媽,還常常問李靜“媽媽,我什么時候能去獻血?”。如今,已經上初三的兒子也有了堅定的獻血打算,一家人用行動一起為公益事業付出著小家庭的默默努力……
9年來。一家人的堅持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和諧的家庭從“一個人獻血到一家人獻血”,她和愛人的愛心行動感動了身邊的人。9年過去了,她和丈夫風雨無阻,義無反顧,而且每一次獻血后,夫妻倆都從不告訴單位,都悄悄地繼續上班,從沒有因為獻血而影響正常工作。由于李靜的血管較細,每次獻血總免不了要挨上兩、三針。身邊有人問起獻血痛不痛時,她都會說:“當想到所付出的代價是救活了一條生命,你還會在意那一剎那的痛嗎?”這時候,身邊憨厚的丈夫卻會說“老婆都不怕,我更不怕了,我怎么能輸給她?”看著恩愛的夫妻倆,旁人都豎起了大拇指。
要問李靜和丈夫獻了多少血,翻開血站的獻血明細表,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數字,記錄了夫妻倆無償獻血歷程:2006年第一次獻血,當年獻血2次,共800毫升……細細算起來,單是李靜一人,她9年多累計獻血3600毫升,相當于1個正常人身體所含的全部血液量。若按照救活一個病人需800毫升血量計算,她所獻的血足以救活4個成年人。
9年的堅持,這個善良的家庭已積攢了厚厚一疊無償獻血證。這些紅本本不僅是他們的榮譽,同時也是一個家庭、兩名普通企業員工為社會貢獻的見證。在他們看來,自己獻出的每一滴血,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能讓更多危在旦夕的病人度過難關,這是一種欣慰也是一種成就。一個充滿溫情善良、美好的家庭在為更多生命的延續和新生默默付出著,他們用最純凈的靈魂釋著身邊的大愛,告訴我們這個家庭對生命的珍視。
有這樣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爺爺奶奶、三個兒子、三個兒媳和三個孫子。爺爺陸端貴、奶奶王忠瑜雙雙榮獲省級勞動模范,長孫在香港就讀博士,二孫系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小孫子系警官學院學生。三個兒子和兒媳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貢獻。人人心態向上,個個勤奮學習,全家和諧,團結進步,家庭設有“和諧獎”,“進步獎”,三代先后有五人入黨。
如今、二位老人過著簡樸而又十分快樂幸福的生活。每年年三十晚上,舉國同慶的時刻,老人除了講講家德、家風外,還向三個兒媳婦頒發“家庭和諧獎”和“兒孫進步獎”。錢雖然不多,但很有啟發。彰顯的是一個家庭的傳統美德!承傳著無聲的家教!伴隨著時光的流逝,子女的成長,這一行為已延續了多年!
人們常說: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一個家庭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是社會的縮影。每個家庭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在凡的工作、生活中,常常充滿著許多矛盾和理不清的頭緒,比如:婆媳關系、妯娌關系等等。這些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很好地解決這一重大課題,給子女們留下些精神財富,爺爺、奶奶通過觀察分析,決定從自身做起,言行舉止做出表率,并各自做了分工,實踐中他們覺得持之以恒,堅持到底比什么都重要!
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爺爺陸端貴主要從全家人的衛生健康入手,他通過長期、刻苦地自學,掌握了大量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訂閱了大量的《新醫學》雜志,并作了許多本讀書筆記。退休后,利用所學技能,無償幫助周圍鄰居、老同志進行健康咨詢,宣傳普及科學健康常識。多年來,經他幫助的人不下幾千人,被周圍群眾贊譽為人民服務的好“醫官”!
我們不僅需要食物,更需要教育精神和信心。奶奶王忠瑜著重從培養子女的品德入手,熱心家教工作,言傳身教。退休后視家教為己任,擔任了金寨縣教育局“關工委”副主任,更是把生命的余熱發揮到了極至。就拿做好家教這項工作來說,奶奶更是奉獻出畢生的心血!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同時,把教育系統關懷下一代工作扛在肩上,與同志們一道創辦家長學校,并親自授課。在全縣范圍內培訓家教骨干,不辭勞苦,經常上山下鄉,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教學工作,足跡遍及全縣青山、古碑、雙河、南溪、白塔畈等二十多個鄉鎮和行政村,與學生家長座談交流,行程數千里,先后講課四十多場次,受教育者達上萬余人次,獲得家長問卷調查735份,所寫家教論文多次獲獎,被人們譽為熱愛家教的“王老樂”!
奶奶的家教藝術教學課更如春風化雨般地滋潤著家長心田,催開了金寨縣家教這朵艷麗奇葩!得到了省、市教育關工委的首肯。她在授課時常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教的任務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學習,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長,家教是一種生命的關懷”。她這種心系家教事業,情注孩子群體,以家教為榮、助人為樂,不講索取只講奉獻、不講報酬只講服務,奉獻了青春又獻了白發,為教育事業增添光彩!被學生家長尊稱為“無私奉獻的王老師”!
我們希望這樣的家風、家教世世代代傳承下去,這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實現祖國富強、人民安康的中國夢的基礎。家和萬事興,美好家庭是一項讓三代人受益的甜蜜事業,會使人快樂幸福,愛得崇高。家庭如人生之根,根穩葉茂,樹才能壯。爺爺、奶奶常說:“你只有愛得更好,才有資格影響別人。全家一心,共襄盛世年華”。
熊發明家庭,廣西桂林市金雞路一號,家庭成員5人。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廣西桂林就有這樣一個幸福美滿的大家庭--熊家大家庭。
今年86高齡的老太太況木英老人,因為1960年及1968年的兩次誤診而喪失了胃功能,40多年來不能吃飯而只能依靠著少量的蜂王漿、百年樂及筒骨湯之類的營養液維持生命,如今體重不足半百卻能頑強快樂地生活著。這是個奇跡,是這個社會,是這個大家庭每個成員用愛共同創造的人間奇跡。
熊家大家庭是一個快樂盡孝的大家庭,老太太膝下生有一女四兒,老伴2005年去世。為了讓老太太能安享晚年,大外甥女周紅運在五里店購買了一棟樓房,讓舅舅們搬到一起住,全家30人四世同堂,他們舍小家安逸的居住條件而搬來與母親同住一個單元樓,目的是多陪老人打麻將,多聊聊家常。大家庭的氛圍極其和諧,生活其樂融融。
早年,老太太的身傳言教使得如今子女、孫輩及重孫輩們生活陽光,工作、學習進步,事業有成。66歲的大女兒熊桂娥退休后一直在家操持著大家庭的家務而從無怨言,弟兄們十分敬重大姐,特別是母親早年病重常年住院期間,大姐照料家務和四個弟弟似慈母;61歲的老二熊天明是一家股份制企業負責人;58歲的老三熊發明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離退休工作處黨委書記、處長;55歲的老四熊有明經營著一家IT公司及辦教育;52歲的老五熊小明與老四共同經營著公司。孫輩們學成后都有了自己心儀的工作和家庭,重孫輩如今大的是在校大學生。正如老太太常說的那樣,早年家庭生活的艱辛和苦難經歷是熊家人凝聚的力量和精神財富。
熊家十分注重中國式的家庭傳統教育,尊老愛幼的已深入到每個成員的腦海里并付之于個人的行動之中。每逢過年過節,小字輩都會買上禮品看望老人,特別是三個外甥女孝敬老人、慰問四個舅舅的行動在后輩中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妯娌之間關愛和諧。孝心在這個大家庭得到了傳承。
熊家大家庭對社會也富有愛心和感恩之心。早年一家7口人靠父親一人幾十元工資維持生活,加之母親常年住醫院欠債,家境貧困而常年定期得到國家和單位資助,他們深知滴水之恩須涌泉相報。如今,熊家積極參與鄉村中小學"三元飽計劃"資助活動,積極出資辦教育(詳見4月2日《桂林日報》及《桂林晚報》),資助企業生活困難職工,為貧困家庭捐衣捐物,為農村興教無償捐贈電教設備,為桂林市第八中學捐贈電教設備,為貧困家庭子女就業或創業提供幫助,向桂林市福利院捐贈生活用品,將獲得的廣西十大孝心人物獎金全部捐獻給農村貧困家庭。
熊家大家庭的事跡在2013年廣西衛視"讓愛住我家"節目及大年初二晚廣西公共頻道"孝暖人間--第八屆廣西十大孝心人物頒獎晚會"中進行了報道。正如節目中所說:孝道在熊家的晚輩們中同樣得到了傳承。我們說快樂是什么?快樂是一種心理的滿足,熊家的快樂來自于他們的成功,更來自于他們的家庭觀念。熊家幾代人,把不幸和苦難當作家庭的動力,把親情和和諧當作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孝帶來了和,和又帶來了興,這就是家庭的力量,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力量。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