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于秀華,1922年8月14日生于天津薊縣五百戶鄉七百村。青年時期隨親屬入東北滿洲國的長春闖蕩,看到中國被日本奴役,懷著國恨家仇,舍生忘死,毅然回老家參加革命,投身于抗日戰爭。”在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工會工作的于寶金,向我們講述他父親的抗日經歷,仿佛一起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1942年10月,年僅20歲的于秀華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民兵隊長,為地下黨組織傳遞情報。為方便交通情報站工作,便于在兩個村子來往,于秀華認鄰村的一位大媽為“干媽”,進行信息結轉,以掩人耳目。
每當鬼子來掃蕩,于秀華負責給村民通風報信,然后組織大家藏糧食、衣服,再帶領村民都躲到山上。1942年的冬天,日本鬼子進行掃蕩,把三個村子的村民都圍困在一個村子里要進行屠殺。于秀華著急想把消息向外傳遞,但無法脫身。臨傍晚的時候,他靈機一動說:“讓我出去,我能給你們擔水做飯。”開始時日偽軍不同意。于秀華從圍困人群中借來兩塊“袁大頭”給了他們才答應。第二次擔水時,于秀華借著夜色逃離,向黨組織報告了日軍圍村行動,為營救三個村的村民群眾贏得了時機。
于秀華帶領部隊回返時與日軍進行了交鋒,由于當時日軍的人數不多,老百姓在八路軍的帶領和組織下,用了許多土辦法,把敵人嚇跑了,群眾被解救了。但為了掩護群眾徹底脫險,于秀華單槍匹馬把敵人引向群眾逃離的反方向,導致醒過神來的敵人朝著他騎馬揚塵的方向直追。在山坡拐角處,他把身上皮文件夾里的文件取出,皮文件夾掛于馬鞍,向棗紅馬狠狠抽了一鞭,寶馬飛奔而去。
于秀華下了馬獨自上山,自知兇多吉少,他先將文件焚燒,天色已晚,面對火光,大義凌然,從山的另一側下山,但天無絕人之路,冒死下山的于秀華居然沒有撞到敵人,轉危為安。
“當時,父親是共產黨員家里人誰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很少干地里的活兒,常常背著糞筐出去,其實是給八路軍送情報呢。”于寶金很自豪地說,“八路軍打入敵人據點時,父親還給他們送過小米飯。”
有趣的是,于寶金的母親仇廣云與父親是娃娃親,1943年春節前結婚,但雙方卻都不知道彼此的黨員身份,直到日本投降后,才道出了雙方的秘密。由于連年征戰,父母長期分離,直到1947年,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仇廣云自小就認為與八路軍是一家人。她十二三歲的時候,家里跑來了一個八路軍,日本兵正在追他,家里人給他穿上了老太太的衣裳,戴上了老太太的帽子,鬼子沒發現。然而鬼子找不著八路,差點把仇廣云的母親殺了。仇廣云的叔叔是共產黨員,因為暴露了身份,后來被鬼子殺害了。親人的不幸遭遇,加深了對日本鬼子的仇恨,仇廣云心想:“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趕回老家去!”1943年,她加入了共產黨,后擔任“地下黨”黨支部的組織委員,婦女隊長。她時帶領姐妹們給前線軍隊做鞋、做襪子,有時就組織大家上街游行,高呼“打到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來了,就帶領村民躲藏。
當時,除了發展仇廣云入黨的大姐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她是黨員。兵荒馬亂的,家人見她總是出門,就攔她,仇廣云就假裝出去挖野菜,為八路軍送取情報。仇廣云還親手救過八路軍,有一年,一個八路軍傷員跑到她們家,仇廣云和支部書記套牛車把他藏到了豆子地里,等到鬼子走了,又把他安全轉送走。
在盤錦市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昔日的抗戰夫妻戴上了大紅花,他們忍不住落了淚。仇廣云老人說:“我們結婚也沒戴上大紅花,共產黨沒有忘記我們啊!現在的年輕人一定要珍惜好日子,過去的日子多苦啊,現在多幸福啊!”
6月24日,于秀華老人于因病離世,享年93歲,但他的抗戰經歷是寶貴的歷史財富。仇廣云老人也已經89歲高齡了,采訪過程中,她手里拿著老伴的照片,激動地說:“他永遠是我最欽佩的戰友和親人!”
我是一名來自中牧股份公司蘭州生物藥廠普通的一線女員工,我叫陳歡歡,我的丈夫是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有18年的軍旅生涯和12年的黨齡。2008年的時候,在和好友的一次聚會中我認識了現在的丈夫,當時并不知道他是一名軍人,就知道他和我的好友是山東老鄉,因為我一直非常喜歡山東人的豪爽和質樸,在和他的進一步接觸中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我身邊男孩子缺乏的品質,他總會讓人感覺很踏實,很可靠,也很陽光,沒有一點社會氣和浮躁。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品質漸漸打動了我。曾經的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軍人的妻子,對于“軍嫂”這個光榮而又特殊的稱謂我并沒有特別的理解,可是自從我嫁給一名軍人,我才真正認識到當一名軍人的妻子是多么不容易,也明白了為什么大家都說作為軍嫂,就要隨時經受突如其來的考驗,你可要慎重考慮的話語。
記得在我們剛結婚沒幾天,在我還沉浸在新婚的喜悅中時,丈夫就接到命令要去基層單位檢查通訊設備,因為去的檢查點比較多,有很多單位都在邊防,丈夫說最快也得一個多月才能回來,剛結婚就要和丈夫分隔兩地,我的心情特別不好,可為了支持他的工作,我只有努力壓制心中的不舍,為丈夫準備衣物和行李。在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作為軍人,每天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除去自己的本職工作,每年的戰備訓練,干部培訓學習,組織比武競賽,駐訓演,一去就是一兩個月,當丈夫拖著疲憊的身體結束訓練回到單位的時候,還要加班加點把拉下的工作做完,每天晚上加班,節假日加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丈夫總告訴我作為一名軍人,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時刻以“大家”為重,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電話過來,他都必須立刻去執行任務。其實沒有一個女人生來就是當軍嫂的料,我們付出、犧牲、等待,只是因為我們選擇了軍人,因為我們愛他們!和許多戀愛中的人一樣,我也渴望能夠和丈夫在下班的路上自由地漫步,然而這種在別人眼里最起碼的浪漫,對于我來說都是一種極其奢侈的期盼,而浪漫短暫的二人世界卻總是美好的如曇花一現,為了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我必須要堅強、勇敢、獨立,要學會自己一個人去承擔。
在婚后第二年我懷孕了,在這個比較脆弱的特殊時期,當看到別人懷孕都有愛人陪伴在身邊,我的心里總是莫名的酸楚,當時多么希望我的那個他也可以抽時間多陪陪我。每次到醫院做孕期例行檢查,我都只能讓母親陪著我去,看到別人的丈夫在醫院跑前跑后,噓寒問暖,我更加體會到作為軍嫂的不易,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記得出差在外的丈夫打來電話關心詢問我身體狀況時,我禁不住委屈的哭了起來,電話那頭傳來了丈夫愧疚的話語,為了安慰我,還笑話我說你這點苦和邊防軍人的妻子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呀。我知道他是要讓我變得堅強,我也知道眼淚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既然選擇做軍人的妻子,就要做出犧牲和奉獻。最后直到我因為陣痛進了醫院,丈夫才連夜從外地匆匆趕來醫院,陪我待產。
現在我們的孩子已經4歲了,因為孩子幼小,生病發燒是常有的事,晚上孩子高燒39度我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連續幾天都不能睡覺,有的時候因為照顧生病的孩子連自己都累病了,有好幾次我都特別想給丈夫打個電話,手機拿起我最終還是沒有打給他,因為我知道即使我打了,丈夫還是沒法立刻就回來,反而還讓他擔心,影響工作。現在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每當幼兒園里舉辦親子活動,家長會,六一表演,他從來沒有參加過,我知道不是他不想去,而是他每次都有任務在身。現在照顧孩子,接送孩子,洗衣做飯,料理家務都已經成了我每天必須的工作,而我也有自己的工作,為了這個家庭總得有一個人去做出犧牲,我也有過抱怨,但看到丈夫整日忙碌的身影,有時連洗澡、理發、睡覺的時間都沒有的時候,我除了心疼他,又怎么在說出埋怨的話語來。既然我選擇做軍人的妻子,就要讓自己成為半個軍人,讓自己放下柔弱,做個堅強的女子,丈夫是屬于軍隊這個大家庭的,自己不能因“小家”而誤了“大家”。所以嫁給軍人就是在他離家的日子里我們要做個的真正男人,在他們探家的日子里我們要做溫柔女人。沒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卻有“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的思念;沒有朝朝暮暮,你愛我憐的纏綿,卻有“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的詠嘆。
有人說,愛是一種奉獻,選擇軍人的愛就意味著更大的奉獻。也許在你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并不在你身邊;在你想要依靠的時候,他也不會適時地出現;當你最需要安慰的時候,他的聲音卻只能在電話邊。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你,也沒有太多的錢財,更沒有太多的山盟海誓和風花雪月,他有的只是對愛情的忠貞如一和對事業的忠誠。我的愛人因為工作優秀,成績突出,榮獲個人三等功,看到丈夫的軍功章和曾經獲得的優秀榮譽證書,看到上級領導對丈夫工作的肯定,看到丈夫在工作上一點點的進步,我很欣慰,也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相互理解是愛的基礎,丈夫常會愧疚的說,老婆你辛苦了,只要回到家就忙里忙外,不要我做任何家務,因為坐月子期間照顧孩子,我的腰一直不好,丈夫總是貼心的幫我按摩,在我心情不好數落丈夫的時候,他也總是不和我計較,想辦法開玩笑哄我開心。
在與丈夫攜手的這六個年頭里,我成長了許多,有辛酸也有喜悅,有失落也有驕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我品味到軍婚的意義,但是我從來沒有后悔過,因為我始終都能體會到他對這個家的責任,和對孩子、對我的愛。我一直都認為,真正的軍人是責任的象征,而在這個許多人學會并適應玩世不恭的年代,軍人的整體形象無疑是一棵堅挺的白楊?正直而向上。我已深深體會了“軍人式”的關懷和呵護,選個軍人當丈夫有什么不好?至少軍人在我的眼中永遠是最可愛的。雖然軍人身處和年代,未經戰火的錘煉,但和,未嘗不是掛在軍人胸前最亮的勛章!正是因為有像丈夫一樣可愛、忠誠的軍人,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熱血默默奉獻給了偉大的國防事業,才有了我們更加強大的軍隊和國防,才能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實現“中國夢、強國夢”。作為年輕軍嫂的我,也要向軍人一樣嚴于律己,有一顆堅強的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丈夫的工作,嫁給軍人,我無怨無悔。
蘇娟,女,漢族,系甘肅蘭州人。1979年9月26日出生,2001年10月入黨,2003年7月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本科學歷。現任蘭州市文明辦未成年人道德處副處長。她是2006年7月1日建黨節那天,和她的愛人楊波結為夫婦。她的家庭,是一個溫馨、和諧、幸福,三代同堂的六口之家。她的家庭和大家一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過著淡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她是一名軍嫂。她除了每天上下班以外,還要精心呵護自己的“小家”,而且每天與丈夫保持著電話上的精神聯系,用實際行動默默地支持丈夫安心做好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心中有家,懂得去愛
家是溫馨的港灣,愛是無私的奉獻。人民子弟兵的愛是大愛,我們愛自己的家,更愛我們國家和人民。大愛無言、大愛如山。丈夫作為一名共和國的忠誠衛士,她很自豪,也很理解與支持。作為一名軍嫂,她深知一聲軍嫂來之不易,這一稱謂意味著真情服務。只有懷著對軍人的特殊情感,對國防事業的赤誠奉獻,把對國防的愛延伸到、擴展到、升華到支持對象的身上,才能保國家為小家。十多年來,她總是滿懷深情地想:“支持國防事業是她應盡的責任,服務軍人是她永遠的義務”。她和丈夫工作繁重,為了讓國家安定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她們夫妻兩常年各守一方,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大家舍小家”。盡管如此,她們夫妻仍能心心相印,恩愛和睦,一起承載工作、生活的重壓。生活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工作上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在這個家庭里,始終夫妻恩愛,尊重長輩,長輩更是關心愛護子女,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建造著一個溫馨、和諧、向上的黨員國防家庭。
無怨無悔,甘當后盾
她的丈夫楊波從軍19年來,大大小小換了很多崗位,長期在遠離蘭州的地區工作,現任甘肅省永昌縣人武部副部長。由于軍人職業的特殊性質,丈夫常常因為工作繁忙陪不上她和孩子,基本上都是兩三個月才回家一趟。而且每次回家,她們都是聚少離多。作為一名軍嫂,蘇娟深知丈夫工作責任的重大和艱辛。蘇娟同志常常暗暗地告誡自己,蘇娟啊蘇娟,你可不能自私的讓丈夫經常回來,你是一名軍嫂,既然是軍嫂,那你就得舍得,就得為國防犧牲奉獻。去年冬天,媽媽骨折住進了醫院,蘇娟同志知道丈夫那段時間正好參加競賽性考核,就一直沒有告訴丈夫,一個人醫院、單位兩頭跑,有的時候連飯都來不及吃,只能把方便面帶到單位來吃….但她依然是笑呵呵的!正是這種無怨無悔、甘當后盾的信念支撐著她和丈夫大步前行。
結婚10多年來,身邊的朋友也給蘇娟說,別讓你老公干了,讓他早點自主擇業回來吧,蘇娟同志總是嘿嘿一笑,說沒事我還能頂的住。她從不言苦,從不叫累,在工作和生活上一直無私的奉獻著、默默地支持者丈夫的國防事業。因為她深知只有照顧好自己的小家,才能讓丈夫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隊的工作中去。在她的鼎力支持下,楊波同志多次被省軍區、金昌軍分區表彰為新聞報道先進個人、軍事訓練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全省征兵工作先進個人,她丈夫一次次的先進,都是蘇娟同志默默無言的支持更是首長和同志們的一致肯定與好評。
尊老愛幼,鄰里和睦
作為一個女人、一名兒媳、一個妻子,只有勇挑生活的重擔才能讓丈夫安心服役,對于雙方的老人,她和丈夫對雙方父母都十分尊敬和孝順,不僅在生活上予以照顧,而且積極創造條件讓老人們享受晚年之福的樂趣,家中大小事都要征詢三位老人的意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總是抽出時間,給公公買上營養品和衣服去探望,特別是婆婆走了之后,便常常和公公談心、陪公公散步…不僅在生活上關心、體貼老人,而且在上關心老人,讓父母生活的快樂、健康。公公的朋友們都說:你這個女兒真好!為了教育好女兒,她帶領女兒從小學習國學,從2歲至今,4年時間學習了《大學》、《中庸》、《論語》、《易經》、《道德經》等經典,重視從小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教育她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今后做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在夫妻倆的言傳身教下,女兒從小就非常懂禮貌,尊重長輩,健康活潑,小小的年紀就常常為大人著想,在學校經常得到學校老師表揚。在這樣健康和諧的環境中,一家人在一起從未紅過臉,從未發生過爭執,與鄰里相處和睦,還積極主動為他人排擾解難,善待左鄰右舍,是鄰里公認的模范家庭。
勤勉好學,愛崗敬業
蘇娟同志不僅在生活中柔肩挑重擔,在本職工作中更是勤勤懇懇,表現突出。作為蘭州市文明辦未成年道德處副處長,她總是把崗位職責記在心頭,一心撲在工作上。每年因為全市未成年人道德建設工作能走在全省乃自全國的前列,她總是把自己當成小黃牛,經常是加班加點,特別是這幾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期間,她連續加班好幾個月,大把大把的掉頭發,晚上經常是想著第二天的工作就睡不著了…..即便是這樣,她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細致入微的修訂和完善各種國家測評資料。正是有了這種向雷鋒同志一樣的螺絲釘精神,2013年蘭州市未成年人道德建設工作在全國測評中,在題名測評城市中排名第5位。這一殊榮的背后是她默默工作的最好體現。她自西固區文明辦調至市委文明辦以來,每一次一遇到工作任務,只要一接到通知,哪怕是節假日,她會立即放下手頭的任何事情,趕回辦公室。她熟練的業務能力,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任勞任怨的犧牲精神得到了領導與同事們一致認可,被評為度優秀公務員。
趙姣蓮夫婦,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一直陪伴著身患世界性罕見疾病“成骨不全癥”的兒子劉大銘,并堅持為他治療,送他讀書、教他做人,時時陪伴、呵護著他。面對親友的質疑、專家的診斷,夫婦二人不離不棄,一邊帶著孩子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全國各地手術治療,一邊克服重重困難,想方設法為孩子創造讀書學習的機會。在這常人難以想像的過程中,夫婦倆咬牙堅持,懷著“陪孩子走到最后一天”的情懷,履行著父母親的責任,實踐著華夏民族中,濃濃的血緣之情。
在孩子經歷過十一次大型手術,多次小型復位手術后,這個家庭的狀況漸漸好轉起來,他們的兒子先后十二次榮獲國家級文學獎項,兩次受邀至人民大會堂頒獎,其17.5萬字的長篇哲理性個人自傳《命運之上》于2013年9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也成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來最年輕的作者,他的多篇文章被刊登在《讀者》、《青年文學》等全國知名刊物上。2013年11月,劉大銘被選為“2014感動中國”候選人物,1月,當選“隴原十大驕子”。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