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科,男,京當鎮賀家村鳳鄒組村民,現年74歲,家里有5口人,張宗科和老伴、兒子和媳婦以及孫子。張宗科的孫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為了給孩子看病,先后花去了十幾萬元,使這個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貧困的深淵。但他是一個不認輸、不服輸的人。在農村,像他這樣的年齡,本該是盡享天倫之樂的時候,可他為了給子女減輕生活的重擔,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療,他在農村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開辟了新的人生之路,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業績。
創業是艱難的,也是艱辛的。2013年,張宗科經過市場考察和分析,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發展養豬業,但由于缺少養豬經驗,疫病防控不到位,死亡率高,豬場整體效益一直不好。但他毫不氣餒,購買了許多養豬方面的書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閑時間一本本的啃,終于慢慢地掌握了豬的適應期、增肉期、催肥期的養殖技術。為給豬添飼料,清掃豬舍,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還要再起來到豬棚轉一圈,觀察豬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如發現異常,及時診斷治療。雖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終于全面掌握了全套養豬技術,他養的豬很少生病,個個膘肥體壯,養豬使張宗科走上了一條致富路,成為一個遠聞名的科技示范戶。致富不忘鄉親,他對前來參觀學習和取經的群眾從來不保留養豬技術和經驗,3年來,他先后幫助了本村和鄰村的養殖戶12戶,覆蓋貧困戶9戶23人。
張宗科在養豬上成功了,但是他沒有忘記農民的根本,即使養豬再掙錢,也不能荒了自己的土地,相反要把責任田侍弄的更好才行。望著收成并不理想的耕地,張宗科決心再闖一闖,他利用養豬贏利,加大在土地上的投入,遇到技術問題就找縣、鎮農技部門,去問、去學,并經常聘請農業技術員實地考查,最終他明白了農藥的藥性及噴施,清楚了化肥的結構和功能,憑著韌勁和吃苦精神,經過一年的實踐,他栽植優質蘋果3畝,黃桃2畝,又為家庭增添了一條增收渠道。
敢于改變現狀,走科學發展之路
12年前的禾石村是一個信息閉塞且非常貧窮的小山村。當2000年果化陽東的春風吹遍陽東大地而禾石村的鄉親仍然無動于衷時,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禾石村人,林鋒坐不住了,他決定“放腳下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現狀。2000年,林鋒打算回到家鄉承包村前幾百畝棄耕荒地和閑置的山地,搞立體養殖,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開始林鋒把回鄉搞養殖的計劃告訴親人時,沒有一個人贊成。后來,經過耐心細致地做工作,妻子同意了。就這樣,他和妻子并肩作戰,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
在深入開展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林鋒當即承包村前棄耕的幾百畝荒地和閑置田地搞立體種養,想方設法多方籌集啟動資金10多萬元,承包了100多畝的棄耕土地,建起了500方米的豬舍,200多方米的鵝、鴨舍,開挖了50畝的魚塘,養殖了300多頭瘦肉型肉豬,放養了50畝羅非魚。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注冊的陽東縣塘坪豐苑養殖場已逐漸擴大,發展到占地650畝,其中魚塘400畝,水果種植250多畝。建有豬舍1萬多方米,飼養母豬500多頭,仔、肉豬存欄達5000頭,生豬年出欄量達9000多頭;水產養殖年產量達125萬斤;還建有一家占地700方米的中型飼料原料加工廠,同時,無息賒料給飼養戶,滿足了自給供應及周邊飼養戶的需求。此外,還利用丟荒山地,通過股份制與種養大戶合作,不斷擴大種養規模,打響禾石村綜合養殖品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已初具規模,輻射并帶動周邊村民發展。
勤于執政為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是林鋒回鄉創業當村干部的根本目的。在林鋒的廣泛發動下,村民依靠科技嘗試養豬、鵝,嘗到“甜頭”后,對林鋒更加支持了。他還舉辦科技宣傳、培訓、推廣等活動,帶領廣大黨員群眾在全村掀起了大搞科學種養的熱潮。年來,共舉辦科學培訓150多場次,發放種養資料超過1萬份,受益農戶達1.25萬人次以上。
幾年來,他培養本村黨員示范大戶22戶,幫帶群眾100多戶,提升黨員干部致富、帶富本領。一位年輕黨員在他的帶動下承包村里的魚塘、養殖肉豬1000多頭、種植果園30多畝,目前家庭資產已達到20萬多元;100多農戶先后發展了肉豬養殖業,每戶年出欄量分別為800多頭。現在他們也發揮起典型示范作用,幫帶更多群眾發展肉豬養殖業。他又組建了專業“能人團隊”、80人的“捉魚專業隊”和120人的“養殖協會”等互助組織。特別是“致富一幫一”活動,33名致富能力強的黨員分別與村中33名困難群眾進行結對幫扶,現已全部實現脫貧致富。開設的“能人講堂”,帶動村民走上養豬致富之路,得到了市、縣組織部門的肯定,并在全市范圍推廣。
在推廣科技帶動發展中,林鋒堅持從良種引進、示范試驗等方面積極推廣,他還先后多次聘請專家到場到戶進行免費技術指導和講授科普實用知識,并輻射帶動陽春、陽東兩縣(市)的5個鄉鎮36個自然村,受益農戶達2.13萬人次,從而使合作農戶擴大發展至800多戶。
在林鋒的帶動和扶持下,今天的禾石村村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1.07萬元,同時拉動了飼料、運輸、農產品加工、青年務工等其他行業發展,為社會增創效益達2億元。禾石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實現了戶戶有豬舍,200多戶發展綜合種養殖業,60多戶養殖大戶不僅在城里蓋起了小洋樓,還有10戶買起了小汽車,大大增強了黨員干部的黨性意識、服務意識和先鋒意識,激發了黨員干部的創業熱情。昔日貧窮落后的禾石村,如今已成為*建設發展的典范。
勇于履行承諾,真誠回報社會
榮譽源于實干。幾年來,林鋒認真踐行創業之初的諾言,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一是實施村村通工程,加強道路建設。全村6個自然村全部實現了村道硬底化,使村里村外的交通四通八達、路面整,并且建設了禾石大道牌樓。二是強化水利設施建設。村集體投資200萬元,完善了村里的水利設施建設,讓老百姓的田地實現自流灌溉。三是投資30萬元建好了禾石小學硬件設施。四是加強黨員活動陣地建設,新建了一幢三層、占地637方米的新辦公大樓,解決了村黨員干部無活動場所的問題。五是自發組建了一支村級治安聯防隊,保一方安。今天的禾石村鄉風淳樸、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步發展。林鋒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他始終認為,無論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位退伍軍人,還是作為一名村干部、一名農民企業家,這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他昨天今天這樣做,明天依然會這樣做。
走進嵐縣東村鎮東陽澗村有珍油松種植基地,一排排油松翠綠喜人,40余名工人正在忙著起苗、裝車,其中一位衣著樸素的中年男人累的滿頭大汗卻一言不發,他就是“嵐縣名人”于有珍。正是這個凡的男子,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撐起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直面挫折不氣餒
于有珍是嵐縣東村鎮東陽澗人,今年48歲,患先天性耳聾,妻子智力殘疾,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難,被縣里確定為精準貧困戶。
于有珍先天殘疾,從懂事開始,幼小的心靈備受貧窮和疾病的折磨。受家庭條件和身體原因的影響,他沒有上學,從小跟父母在地里辛苦勞作,生活的艱難使他養成了勤勞堅韌的品格。后來在親戚的介紹下,于有珍娶了一位智力殘疾的姑娘,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二人直面挫折,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的感人事跡,在嵐縣一時傳為佳話。
迎難而上不等靠
女兒的出生給于有珍一家帶來無比的喜悅,同時也給他們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于有珍夫婦一年到頭在地里辛苦操持,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無法擺脫貧困的影子。期間,縣里給他們享受了低保政策,讓一家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感到溫暖的同時,于有珍立志要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
為增加收入,于有珍一邊種地一邊跟著本村的泥瓦匠當“小工”,從和泥、搬磚一類的粗活、重活做起。他克服言語困難,認真觀察記憶大師傅的每一個動作,大家休息時,他就在一旁琢磨練。看到這個年輕人的“非常”舉動,師傅們也十分樂意向他傳授技藝。在大家的幫助下,于有珍學會了泥瓦工技術,開始承攬一些小工程。隨著嵐縣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他的“工程”越做越多,解決了一家的溫飽問題。于有珍自己沒有上學留下遺憾,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補償,克服一切困難讓兩個孩子上學讀書。(牛耘 牛宇釗)
脫貧路上不停步
一個殘疾人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相當不容易,但于有珍并沒有停下脫貧致富的步伐。乘著縣里大力推進“一村一品”的東風,在鎮、村兩級的大力支持下,于有珍創辦起自己的6畝油松基地。有了幫扶單位和對口幫扶人,他的信心更足了。
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于有珍在種植油松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他虛心向身邊技術人員請教,讓孩子幫忙上網學習咨詢,不斷解決種植中的技術難題。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于有珍的油松品質好,市場行情也不錯,年來他靠油松獲利3萬余元,致富的腳步邁得更加堅實。同時,兩個孩子也沒有辜負于有珍夫妻的培養,女兒于2012年考上山西醫科大學,兒子大專畢業后在太原從事裝修行業,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他現在就是嵐縣勤勞致富的一面旗幟,每做一戶貧困戶的工作時,我們就拿于有珍的故事給他講……”嵐縣東村鎮黨委書記自豪地說。
堅韌推開了困難,勤勞戰勝了貧窮。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熱心幫助下,于有珍的脫貧致富之路會更加坦寬廣,未來的生活會更加美滿幸福。
趙海云,40歲,初中文化程度,家住隴縣溫水鎮郭家槽村四組,全家四口人,妻子僅有小學文化,兩名孩子在校讀書。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班子多次走訪他家,為他的發展提供信息和建議。經過多次勸說,他同意將養雞作為產業發展。現已建成標準化家庭農場860方米,雞舍3間 ,2890米的大型活動場所可同時容納萬只雞。通過查閱書籍資料及通過網絡,學習養殖知識和技術,還主動請教有經驗的養殖戶,更好的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在各方面成熟的基礎上,購買了雞苗。在雞苗的養殖中,對剛出殼的小雞必須要經過育雛的階段,因為這些小苗們剛從孵化房內三十七、八度的溫度出來,完全適應不了外界溫差的不衡。過大溫差的刺激,會讓那些弱小的生命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生病死亡。
育雛的階段就是通過對溫度,濕度,通風,光照,飲水,食料,防疫,環境衛生等工作的調整讓雛苗增加體重,增強體質,逐步適應外部環境。為此他在雞房內燒的火炕,來使溫度保持在38度左右,另外保持舍內的相對濕度為70%。雞舍內掛有溫度計,每隔一小時觀察溫度變化,及時調整溫度以利于雞苗的生長發育。通過不斷學習,基本上掌握了標準化飼養管理及疫病防治等知識,提高了他的業務技能。他養殖的主要以肉雞和蛋雞為主,肉雞養殖周期短,生長速度快。由于生長過快,如果管理不當很容易出現疫情,相對來說管理要比蛋雞認真仔細。所以他建的雞舍通風,光照規格較高,利于肉雞生長,并做到常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蛋雞養殖時間長,但是相對來說疾病相對小一些,他在活動區域搭建了喝水器和喂食區,并配備了籃筐用于產蛋。前期養殖的1000只,其中已經出欄肉雞500只,產值30000元,剩余500只為蛋雞,由于喂養得當,產蛋量較高且綠色無公害,雞蛋供不應求,年產值2萬元。期他又計劃購買10000只幼雞,擴大自己的養殖規模。他說養雞不僅給他帶來了經濟效益,改善了他的生活環境,而且讓他的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每天都可以睡得很香。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