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嵐縣東村鎮東陽澗村有珍油松種植基地,一排排油松翠綠喜人,40余名工人正在忙著起苗、裝車,其中一位衣著樸素的中年男人累的滿頭大汗卻一言不發,他就是“嵐縣名人”于有珍。正是這個凡的男子,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撐起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直面挫折不氣餒
于有珍是嵐縣東村鎮東陽澗人,今年48歲,患先天性耳聾,妻子智力殘疾,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難,被縣里確定為精準貧困戶。
于有珍先天殘疾,從懂事開始,幼小的心靈備受貧窮和疾病的折磨。受家庭條件和身體原因的影響,他沒有上學,從小跟父母在地里辛苦勞作,生活的艱難使他養成了勤勞堅韌的品格。后來在親戚的介紹下,于有珍娶了一位智力殘疾的姑娘,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二人直面挫折,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的感人事跡,在嵐縣一時傳為佳話。
迎難而上不等靠
女兒的出生給于有珍一家帶來無比的喜悅,同時也給他們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于有珍夫婦一年到頭在地里辛苦操持,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無法擺脫貧困的影子。期間,縣里給他們享受了低保政策,讓一家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感到溫暖的同時,于有珍立志要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
為增加收入,于有珍一邊種地一邊跟著本村的泥瓦匠當“小工”,從和泥、搬磚一類的粗活、重活做起。他克服言語困難,認真觀察記憶大師傅的每一個動作,大家休息時,他就在一旁琢磨練。看到這個年輕人的“非常”舉動,師傅們也十分樂意向他傳授技藝。在大家的幫助下,于有珍學會了泥瓦工技術,開始承攬一些小工程。隨著嵐縣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他的“工程”越做越多,解決了一家的溫飽問題。于有珍自己沒有上學留下遺憾,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補償,克服一切困難讓兩個孩子上學讀書。(牛耘 牛宇釗)
脫貧路上不停步
一個殘疾人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相當不容易,但于有珍并沒有停下脫貧致富的步伐。乘著縣里大力推進“一村一品”的東風,在鎮、村兩級的大力支持下,于有珍創辦起自己的6畝油松基地。有了幫扶單位和對口幫扶人,他的信心更足了。
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于有珍在種植油松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他虛心向身邊技術人員請教,讓孩子幫忙上網學習咨詢,不斷解決種植中的技術難題。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于有珍的油松品質好,市場行情也不錯,年來他靠油松獲利3萬余元,致富的腳步邁得更加堅實。同時,兩個孩子也沒有辜負于有珍夫妻的培養,女兒于2012年考上山西醫科大學,兒子大專畢業后在太原從事裝修行業,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他現在就是嵐縣勤勞致富的一面旗幟,每做一戶貧困戶的工作時,我們就拿于有珍的故事給他講……”嵐縣東村鎮黨委書記自豪地說。
堅韌推開了困難,勤勞戰勝了貧窮。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熱心幫助下,于有珍的脫貧致富之路會更加坦寬廣,未來的生活會更加美滿幸福。
李向陽,今年33歲,家住固關鎮固關街村四組,全家5口人。李向陽2013年退伍后很長時間他都不知道如何創業,一直在家務農,父母年齡大,身體不好,兒子前兩年患病花費十幾萬元,至今未還清借款,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許多負擔。一家人雖然勤勞能干,但由于沒有致富的路子,又沒有資金來源,全家只能靠李向陽一人在本地打零工維持生活。
今年,脫貧攻堅全面打響,鎮村兩級干部挨家挨戶調查摸底,最終確定了一部分特別需要幫扶的困難戶,李向陽家也被精準識別為脫貧對象。4月初,鎮上的幫扶干部就來到李向陽家中,與他結對子、交朋友,在詢問了解了具體情況后,幫扶干部分析出他家經濟來源單一,沒有致富產業,發展資金缺乏成為了脫貧致富的主要制約因素。要想脫貧致富,還是要從產業發展上想辦法。
打消顧慮,積極發展脫貧產業
針對李向陽家實際情況,鎮上幫扶干部多次入戶與他家溝通交流做工作,從上激發了他發展的信心和動力,鼓勵他大膽干。憑著自己當兵多年的那種精神信念,按照“菜單式”脫貧項目,李向陽與家里人溝通協商,逐項分析,最終決定新建養殖小區一處,發展養殖奶山羊的脫貧致富項目。村組干部得到這一消息,決心大力支持李向陽的產業發展,給全村貧困戶帶個好頭、做好示范,為其騰退集體土地0.5畝,用于養殖小區建設。地方有了,資金又成了問題。鎮上幫扶干部帶著李向陽,大清早就到來鎮信用社,為其協調辦理產業發展貼息貸款,最終享受到了5萬元的資金扶持。地方和資金問題解決了,很快,李向陽的奶山羊養殖小區建成了,大小奶山羊發展到了60余只。自從認準了這個致富路子以后,李向陽一家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他們總是在羊舍奔波忙碌,晴天趕坡放養,雨天在圈舍里集中喂養,經過一家人的悉心照管,奶山羊一茬一茬茁壯成長,
任勞任怨,科學管理增加收入
李向陽深知,買羊不難,但要養好并不容易,既要科學飼養,又要有實干精神,為此,他積極聯系鎮幫扶干部邀請鎮獸醫站技術員專門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時,李向陽也經常去羊舍里轉,清理圈舍衛生,整理圈舍雜物,查看奶山羊的長勢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不管是飼草飼料的搭配還是養殖設施的運行,每個細節都不放松,飼養的山羊沒有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病害,也沒有發生過一次因管理不當而死亡現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李向陽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奶山羊養殖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效益。今年9月份,他根據市場情況,出售成年奶山羊12只,實現收入9500元。有了收入上的改觀,加上鎮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他更加堅定了發展產業來脫貧致富的信心。
勤于服務,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在自己脫貧產業穩步發展的過程中,李向陽并未就此滿足,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須在自己富的同時,帶動和幫助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共同發展”。因此,他將學到的養殖知識結合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簡便易學的養羊技術,在貧困戶圈舍、在自家養殖小區、在家里隨時隨地向其他村民傳授養殖科技知識、各種常見病防治技術,向村民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引導貧困戶積極發展養殖業。通過他對群眾正確引導,全村今年新增貧困戶養羊大戶9戶,戶均養殖奶山羊23只,新增貧困戶養牛大戶6戶,戶均養殖肉牛4頭,帶動了貧困戶積極發展產業的自覺性。全村脫貧攻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現在,李向陽已成了全村畜牧養殖戶的主心骨,農戶有什么問題都愿向他請教,而他也總是毫不保留地教會別人。作為一名普通的公民,他把自己的知識、技術奉獻給了全村貧困戶,他的所作所為得到了老百姓們的高度贊譽。他說:正是黨的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家踏上了脫貧致富路,我還要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帶領大家過上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他總說山清水秀環境好,可我看見三間百年的土坯房,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當時我就懵了。”云南姑娘吳龍諱談起10年前來到巴中市恩陽區關公鄉雙橋村的一幕,嘴上有點埋怨丈夫,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初冬的雙橋村,生機勃勃。800畝沃柑產業園為村子披上綠裝,150余畝魚塘微波蕩漾,新村建設工地上,村民們揮汗如雨,吳龍諱家的新房主體已經完工。
吳龍諱的丈夫趙傳軍在村里既是名人更是窮人,外債高達40余萬元,過上好日子一直是他的夢想。
1981年出生的趙傳軍,由于家里貧困,初中沒有畢業就外出務工養家糊口,對象介紹了一個又一個,只要到家里來一次就“黃”了。2004年,趙傳軍和吳龍諱在云南結婚并生下第一個孩子。
窮怕了的趙傳軍拼命掙錢,2013年,他帶著家人和40余萬元現金回到了村里。一時間,他成了村里的名人。
先修房子還是繼續創業?趙傳軍與媳婦發生了分歧,他不顧老婆反對,承包了60畝土地,搞起了養魚。
“這里環境好,水源好,適合搞水產養殖。”從挖魚塘到添置設備,趙傳軍先后投入80余萬元,“貸款、欠賬、親朋好友四處借,萬斤魚苗終于下塘了。”
天有不測風云,9月,眼看著豐收在即,趙傳軍的命運卻再次被改寫,“12號那場大雨,沖毀了埂子。為拉網護魚,老婆和老爹被洪水沖走10多米,差點喪命,12萬斤魚一條不剩……”
住房沒修,魚也沒了,還債臺高筑,老婆負氣回了云南老家,趙傳軍陷入了人生低谷。他常常在沖毀的魚塘邊轉悠,總覺得老天對他不公,一時間無所事事的他,還常常借酒消愁。趙傳軍成了村里的“逛二頭”,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今天能東山再起,全靠馬書記的幫助。”趙傳軍口中的馬書記是恩陽區發改局工作人員馬永強,在該村任“第一書記”。“是他幫我重拾信心,鼓勵我重新站起來。”趙傳軍說。
趙傳軍清楚地記得,12月20日,馬永強到該村任“第一書記”還不到一個月,自家被沖毀的魚塘又熱鬧了起來,修堤筑壩、蓄水放魚,與以前不同的是,馬永強要求在魚塘旁邊加修了排洪渠。
“馬書記在發改局協調了15萬元的項目經費,加上原來的10萬元救災金也到位了,有了‘起伙糧’,我要大干一場才對得起馬書記。”趙傳軍恢復了往日的精氣神,從養魚技術學習到魚塘管理,他有著使不完的勁,“今年成魚和魚苗可以賣上20多萬元。”
“即將告別幾代人居住的土坯房,搬進新居過春節。”由于年久失修,趙傳軍家的土坯房破敗不堪,不能住人,回鄉后一直居住在他三伯家。“都30好幾了,誰不想有自己的窩呢。”
今年8月26日,趙傳軍家的新房動工開建。根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修建了75個方米的一層小樓,享受每人2.5萬元的搬遷補助,一家算下來可以享受7.5萬元的補助款,加上1.5萬元的附屬設施補助,“為節約錢,親戚朋友都來幫忙,加上簡單的裝修,錢差不多就夠了。”
“我要把老婆體體面面接回家。”從老婆回娘家那刻起,趙傳軍就下定決心。今年8月,他起身去云南,老婆了解情況后,和他一起回到了雙橋村,夫妻再次站到一起并肩與貧窮作戰。
“村路的道路變寬了,產業發展起來了,我們不再是孤軍作戰。”吳龍諱說,一年時間,村里變化實在太大了。,該村通村公路、產業路10.2千米全部硬化結束,發展生豬養殖場2個,發展家庭農場5個,培育水產養殖大戶4戶,包括趙傳軍在內的39戶146人將在年底實現脫貧。
“今年不常喲,產業恢復了,新居建起了,‘跑’了的媳婦回了家。”談起這幾年的風風雨雨,趙傳軍十分感慨。他說:“要想改變貧窮,首先自己要站起來。”
崔紅發,男,現年52歲,家住崔家頭鎮崔家頭村崔家頭組,全家6口人,以種糧為主業。母親穆翠翠,現年80歲,體弱多病,智力、聽力一級殘疾;妻子劉玉俊,現年48歲,患嚴重阻塞性肺病已十多年,目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常年靠住院和大量藥物維持;長女崔凌云大學剛畢業;次女崔可云、兒子崔鵬云分別在大學三年級、一年級就讀;家庭經濟非常困難。
精準扶貧工作中,被政府列入低保貧困戶后,幫扶人時建華鎮長和駐村扶貧工作組和村組干部等人的共同幫扶下,積極配合扶貧工作,為其爭取金融扶貧貸款5萬元,確定了其家庭以養豬為主業的扶貧措施,擴大養豬規模,購進優質豬仔,當年建起100頭小型家庭養豬場,年底出售肥豬100頭,僅養豬一項,達到五萬余元的收入。因劉玉俊慢性肺病、穆翠翠冠心病,兩人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為主要的致貧原因;勞務輸出一人:長女崔凌云,現在西安打工;次女崔可云、兒子崔鵬云分別在大學三年級、一年級就讀,享受教育資助10000元;穆翠翠年老多病殘疾,給予享受養老保險和高齡補貼1920元,低保4860元,殘疾補貼600元。經過以上項目的幫扶,算賬日止,全家工資性收入3000元,生產經營性收入46000元,生產經營性支出35000元,其他轉移性收入6870元,家庭總收入25730元,家庭年人均純收入4288.33元。加上其他幫扶收入,使其家庭收入從2367元,增收到5000多元,收入翻一翻有余。
崔紅發是一個老實本分的人,時很難見到他一面,有時候他從村委會門前經過,不是去給他家人買藥,就是去請獸醫,給豬看病,他有恒心、有毅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讀的書不多,但是能吃苦,只要你們給我找準路子,我一定要做到最好,別看我現在是貧困戶,但是我要通過我的努力,爭取摘掉貧困戶這頂帽子。
目前,崔紅發新購優良豬仔60多頭,打算在2017年按照的發展模式繼續進行發展,使其在小康的路上邁進。致富思源、丹心不忘感恩,開發帶動周圍群眾發展產業,學習科學的養殖技術,為發展*建設和改善崔家頭村的村容村貌發光發熱。
年底,崔紅發通過養殖已實現脫貧,享受了扶貧養殖政策,他通過自己的雙手養豬,實現了脫貧。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