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歷史上名人有李端棻、鄉土文學作家蹇先艾、金陵名家--肖嫻、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文史學家———陳恒安、成道于貴陽的王陽明、風華一代:姚茫父等,以下是具體介紹。
1.貴陽十大文化名人之李端棻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園,貴州貴筑(貴州貴陽)人。李端棻是清末著名的維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曾與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起組織發動“戊戌變法”,并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一生癡心于辦教育,是北京大學的主要創辦者之一,貴陽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李端棻幼歲而孤,曾隨叔父李朝儀赴京城求學,同治進士。歷任學政、刑部侍郎等職。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內閣學士身份出任廣東鄉試主考。閱卷時,慧眼識拔考生梁啟超,該生以“熔金鑄史”的文筆應答考題,以為是“飽學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賞,于是將他錄取,榜上排名第八。后來,年僅16歲的梁啟超前來拜見這位識才的主考官,才華橫溢的梁啟超給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將堂妹李蕙仙許配予梁為妻。“自是頗納啟超議,娓娓道東西邦制度”(《清史稿》)。光緒二十二年(1896)疏請立京師大學堂,各省府、州、縣遍設學堂,并建藏書樓、儀器院、譯書局,廣立報館,選派留學生。又舉薦康有為、梁啟超,支持變法。百日維新期間,授禮部尚書。戊戌政變后,被充軍新疆。后赦歸,主講貴州經世學堂。晚年歸故里,死后葬于貴陽永樂鄉。
2.鄉土文學作家蹇先艾
蹇先艾(1906-1994),貴州遵義人。出生清末名門,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祖父官至道員,清同治八年 (1869)奉辦“遵義教案”有功,加賞布政使銜。父蹇念恒,舉人,曾任今越西等縣知縣。
光緒三十二年〔1906)9月12日,蹇先艾出生于縣署,辛亥革命時隨父母返回遵義。蹇先艾敏捷好學,童年喜愛觀賞鳥語花香的故鄉景色,亦好聽家中老仆人講《三國演義》故事。稍長,入私塾,且于其父指導下讀古文,聯句作詩,十來歲能作古體詩。以后發表舊體詩,多用筆名蕭然。民國8年(1919年)冬,蹇先艾至北京讀書,先后就讀北京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北京師范大學附中。
民國20年畢業于北大學法學院經濟系,獲法學學士學位。時值五四運動之后,《新青年》、《每周評論》等新文化刊物相繼發行。蹇先艾于孤寂生活之中,以讀書寫作為樂,逐漸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民國11年,于師大附中與朱大南、李健吾創辦 “曦社”文學團體,辦《爝火》文學刊物。次年,發表新詩《二閘舟中》和小說處女作《人力車夫》。
民國15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常與朱自清、王統照、徐志摩、沈從文等名家交往。此后,在《晨報副刊》、《小說月報》和《文學》等多家報刊上發表作品。任北松坡圖書館編纂主任時,兼授弘文學院《文學概念》和女子中學《國文》課。賽先艾自感所寫作品題材狹窄,描寫瑣碎,于是利用學術交流機會至山東農村考察民情。民國25年,于魯迅發起的《中國文學工作者宣言》上簽字。由于連續發表反映貴州民間疾苦的小說《水葬》、《到家》等,被魯迅譽為鄉土文學家。蹇先艾還翻譯出版《美國短篇小說集》。抗日戰爭爆發后,蹇先艾由北攜眷返黔。
民國27年(1938年)春,因不滿貴陽文壇沉悶的氣氛,與謝六逸等發起成立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理事,于《貴州晨報》編《每周文藝》副刊,以雜文、詩歌、短評等形式喚醒民眾,鼓舞抗日救亡斗志。次年2月,日本飛機轟炸貴陽,《貴州晨報》社被毀,《每周文藝》停刊。民國31年起,歷任貴陽省立高中教員,遵義師范學校校長,貴州大學和貴陽師范學院副教授、教授等職。民國34年3月,主編《貴州日報》《新壘》副刊,團結省內外作家,繼續以文學藝術作品,鼓舞民眾。蹇先艾為人清廉、正直。任遵師校長時,月薪難以維持家計。當時,師范學生享受公費待遇,一般校長吃學生空缺多達十數人(其中要以一部分到貴陽送禮),會計勸其吃空缺,蹇先艾堅持不肯。為維持生計,只得將北運回的《魯迅全集》出售,補助家庭生活。抗戰勝利后,目睹當局鼓吹“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實行獨裁統治的現狀,蹇先艾加入“教授會”,任干事,支持學生“爭和、爭民主,反內戰、反獨裁”和“反饑餓、反迫害”等政治斗爭,并以《新壘》為陣地,巧妙地發表揭露國統區黑暗、爭取民主權利內容的作品,公開為革命作家茅盾撰寫50壽辰祝賀文章,推薦英國作家約翰·雷特描寫十月革命的著作。當局予以注意,不是令其更換標題,就是強令抹去作家署名。蹇先艾抗議無效,于民國37年辭職,停辦《新壘》。 1949年后,貴州省成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籌備委員會,蹇先艾任副主席,主持《貴州文藝》出版。
1953年蹇先艾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貴州省文化局局長、民盟中央委員、民盟貴州省委副主任委員、中國文聯委員、貴州省文聯主席、政協貴州省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和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83年、 1986年曾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加拿大和印度。寫作之余,常對青年作者的作品進行評閱,為之作序,鼓勵上進;對貴州地方志的編纂工作亦予熱情關注。蹇先艾的短篇小說集有《朝霧》、《一位英雄》、《酒家》、《還鄉集》、一《躊躇集》、《鄉間的悲劇》、《鹽的故事》、《幸福》、《倔強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離散集》、《鄉談集》、《新芽集》、《苗嶺集》,約350萬字,新詩70首。文風簡樸,鄉土氣息濃郁,被稱為我國五四運動以來于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卓越的短篇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 1994年10月26日病逝貴陽,時年88歲。
3.金陵名家--肖嫻
蕭嫻(1902 - 1997)生于貴陽市金井街。父親蕭鐵珊精詩文書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員。蕭嫻三歲隨父移居廣州,五歲喪母。七歲時摹仿父親寫了一幅字,勁健的筆力和豪放的氣概令父親欣喜不已,開始認真教她學習書法。
蕭嫻先生雖髫齡就離開貴州,但對故鄉感情很深,作書常署“黔南蕭嫻”。耄耋之年,不顧長途勞累,三次回鄉,受到故鄉人民極為隆重的接待。曾說,游覽黃果樹大瀑布,回去后,自覺寫大字時胸中豪氣涌動。又在晚年自敘中說:“嫻之以書藝為終身追求,實緣吾黔靈氣熏染。今年九十有一,葉雖未落,先有歸根之想。乃以生書作,或篆或隸,或真或行,凡百有一件,敬獻故鄉人民。”
貴陽市政府為此在名勝翠微閣設立了《蕭嫻先生法書陳列館》,館名為國學大師啟功先生題寫。館中常年陳列蕭書,供市民觀賞。
4.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文史學家———陳恒安
陳恒安(1910 — 1986),原名德謙,字恒堪,號寶康,貴州貴陽人。1910年6月生。幼承父教,富才思,有神童之稱。最早師從黔中名儒樂嘉荃文,又從王仲肅治小篆兼臨《毛公鼎》、《孟鼎》和《散氏盤》,后拜名師楊覃生。年輕時便加入貴陽“詩鐘會”,會友皆碩彥前輩,“惟先生年最少”。早年曾游學金陵,就讀于中央大學中文系,歸筑后與詩友唱酬,更有文名。通經史、工詩詞、精訓詁,富收藏,擅文物鑒別。曾任貴州省通志館編纂,執教于貴陽師范學院、大夏大學。抗日戰爭時期任貴州省立藝術館館長,倡導藝術教育,對轉遷來黔的文藝界人士一概熱情接待。與徐悲鴻、沈尹默、葉淺予、商承祚、馬衡、趙少昂、馬萬里、喬大壯等交往,視野益寬。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一部分文物藏于貴陽及安順兩地。為了讓貴陽山城人民第一次飽覽民族文化寶庫中許多稀世之寶,商得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同意,在藝術館舉辦了故宮博物院書畫藏品展。此后其書風變化較大,以王 ( 羲之 ) 米 ( 元章 ) 為主而揉以顏真卿的雄強茂密筆意。抗日戰爭勝利后,到南京總統府文官處任職,又有機會飽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名家書法精品,特別是米芾的《鄉景樓詩》和《蜀素帖》。其行書渴潤相間,雄秀得宜;篆書端莊古樸,造詣極高;因治文字學,故精甲骨文書法,并有專門研究,故甲骨文書法在當代書林中獨樹—幟,享盛譽于海內外,且有專題研究,有《殷墟書法漫述》一文參加1984河南安陽殷墟
書法筆會研討會,特具風采。晚歲書名日隆,作品遠播歐美日本等國,國內外收藏者眾,有書法專輯《陳恒安書法選》存世。氣質、用功,造詣之深,可謂一代宗師。也是詩人,其《春茗詞》四卷,《鄰樹詩存》二卷,于21世紀初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是當代詩壇、詞壇的一束奇葩;還集有殷契文詩百余首輯成《宏福集吟》一冊 (未刊行) 。
于鑒定之學,尤為精通。因家藏豐富,且與省內外藏家、鑒賞家交往很多,故對貴州文物,如數家珍,對地方文獻也都熟諳在胸。20世紀50年代曾任貴州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并捐獻多件家藏古籍善本及珍貴字畫。
1949年后,歷任貴州省政協委員,省民革常委會顧問、省博物館名譽館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省文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暨貴州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國畫院顧問,貴州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 1982 年任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86年6月1日病逝于貴陽。
5.成道于貴州的王陽明
王陽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稱“陽明先生”。遺憾的是,人們但知王陽明生于浙江,卻沒有充分重視他“成道于貴州”。其實,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并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倘若不經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于爐火燉青的境界。長期以來,“龍場悟道”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仿佛是在一夜之間,恍然大悟,而忽略了其間許多轉變及理論形成了重大情節。王陽明學說,并不是產生于他那“水鄉澤國”的故鄉,而是產生在窮鄉僻壤的龍場。這是偶然中的必然,它與王陽明當時的處境和寂然心態有極大關系,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迸發出來的之火。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開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并發落到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王陽明慘遭此禍,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他由聚落千萬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縈、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跌入萬丈深淵。他自知無處伸冤,萬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于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忽忽,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 在此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民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從而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成為他學術的新開端。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于是默記《五經》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學。這一改變,使他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注”的窠臼,發揮了獨立思考,尋求人性解放。他在龍場附的一個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燥轉一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在龍岡,他寫成了《五經臆說》,以其極富反叛精神的“異端曲說”向程朱理學發起猛烈轟擊。謫居龍場三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質無華的“夷民”,他們與王無親無故,卻能拔刀相助,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度過了難關。這與京城中“各搶地勢,勾心斗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淵之別。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千古龍岡漫有名”,這是王陽明謫貶龍場期間所寫的一個詩句,用以懷念和贊頌三國時的諸葛亮。如今,這一詩句卻成了后人對他的贊譽與緬懷。這龍岡,因王陽明而名揚四海;這龍岡,被人們譽為“王學圣地”。天下的王學,無論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粵閩諸學派,抑或是日本的陽明學、朝鮮的實學以及東南亞、歐美的王學,尋根溯源,都以貴州為淵藪,以龍岡為始發地。王陽明一生中
辦過三個書院,最早的便是龍岡書院,在這里傳了第一批王學弟子,在他的《鎮遠旅邸書扎》中提到陳宗魯、湯伯元等16人。王陽明的教育,實際上也是在龍岡形成的,開山之作就是《龍場生問答》與《教條示龍場諸生》。王陽明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書院,貴州的龍岡書院、江西的濂溪書院和浙江的稽山書院,便構成了王學傳播的主要路線。
王陽明一生中寫過許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觀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兩篇是在貴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瘞旅文》,激情所致,一氣呵成,哀吏目客死他鄉的悲涼,嘆自己落魄龍場之不幸,抒發憂郁憤懣之情懷,如哭如訴,句句是淚,字字是血,讀后莫不黯然垂淚。另一篇是《象祠記》,這是受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貴榮之托而寫的,闡述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發出“致良知”的。 王陽明在貴州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貴州人對他的感情卻十分深厚。在修文陽明洞,有彝族土司安國亨的題字,大書“陽明先生遺愛處”。這“遺愛”,是無限的愛,是永恒的愛,永遠存活在人們心中。《與安亙慰》的兩封書信表達了他與少數民族之間情真意深,永志難忘。他所寫的《居夷詩》百余首,還有《玩易窩記》、《何陋軒記》、《君子亭記》、《賓陽堂記》,記述了他在貴州期間的心跡,是王陽明轉變的歷史見證。他開啟了貴州自由講學之風,以后的文明書院、正學書院、陽明書院、南阜書院、學古書院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對貴州的教育與有著深遠影響。為了紀念這位文化巨人,在修文陽明洞,在貴陽扶風山,都建起了王文成公祠,如今還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陽明園。王陽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歷史文化名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絕頂”,此即所謂“真三不朽”、“兼三不朽”。
6.詩書畫三絕--楊龍友
楊龍友(1596-1646),名文驄,號山子,萬歷24年生于貴陽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蕩然無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風景佳麗的地方。萬歷46年(1618),龍友鄉試中舉,約在此年與馬士英之妹結婚。天啟元年(1621),安邦彥進圍貴陽城,龍友曾募士隨父拒守。次年,貴陽圍解,龍友率所募追擊,克之。
天啟4年(1624)龍友28歲時奉母移家南京。不久復社組建,楊龍友加入成為早期社員,與復社領袖張溥及后稱“復社四公子”中的陳子龍、吳應箕等交好。后與陳繼儒、董其昌、倪元璐等名士交游甚密。
崇禎17年(1644)清軍入關后,任南明弘光朝(福王朱由崧)官兵備副使。次年,南京陷落,又在隆武朝(唐王朱聿健)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清順治3年(弘光2年,1646)在浙江衢州抵抗清兵,敗退浦城。被俘后不屈而遭殺,一家同死者三十六人。
7.中國新聞學教育開拓者謝六逸
謝六逸(1896—1945)貴州貴陽人。名光燊( shēn),字六逸、無堂。 他曾先后就讀于貴陽達德學堂高等部、貴州省立貴陽模范中學校;1918年春,他與王若飛等人由黃齊生率領,東渡日本留學,1919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專門部政治經濟科學習,課余他潛心研究西方和日本文學,學習期間即發表了不少研究文學的文章。1921年1月,正在日本讀書的謝六逸欣然加入了由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等發起,在北京成立的“文學研究會",與沈雁冰、鄭振鐸、許地山等同在讀書會小說組中。從此,投身于中國的新文學運動。
1922年3月30日,謝六逸以謝光燊的學名,在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修業期滿,成績合格,到得學士學位,隨即回國。回國后,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參與《綜合英漢大辭典》的修訂。 先后任暨南大學教授、中國公學文科學長兼中國文學系系主任。在上海復旦大學創建了新聞專業,并擔任復旦大學新聞系和中國文學系系主任,是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22年11月,他接替鄭振鐸,為文學研究會主持其會刊《文學旬刊》的編輯工作;1924年4月,應上海中華書局之聘,創辦并主編《兒童文學》月刊;上海《時報》編輯《小春秋》副刊、1935年9月出任上海《立報》副刊《言林》主編。1937年5月,應胡愈之(代表生活書店)約請,創辦并主編《國民》周刊。
1937年年底,謝六逸攜家輾轉回到家鄉貴陽,先后任大夏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長、文史研究室和社會研究部主任;貴州大學、貴陽師范學院教授、中國文學系系主任。與蹇先艾等組織“每周文藝社",在《貴州日報》出版《每周文藝》。1938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1年任文通書局編輯所副所長,主持編務,出版各種新書,創辦并主編《文訊》月刊。1944年兼任《中央日報(貴陽版)》研究室主任。后來,茅盾先生回憶道:“……我們給他個尊號‘貴州督軍'。尊號何以必稱‘督軍',但凡見過六逸而領略到他那沉著莊嚴的儀表,總該可以索解……”
1945年8月8日,謝六逸因病不治,逝世于貴陽,年僅47歲。謝六逸一生著譯頗豐。僅文學方面的著作,就有日本文學史五種,譯著等多種,兒童文學六七種,另有《水沫集》、《茶話集》、《文壇逸話》、《西洋小說發達史》、《農民文學ABC》、《神話學ABC》、《日本文學史》等。作為中國新聞學教育的開拓者之一,謝六逸還著有《新聞學概論》、《實用新聞學》等新聞學作品多種。譯有《伊利亞特的故事》、《希臘傳說》等。鄭振鐸編《文學大綱》,其中日本文學多為謝氏手筆。
在新文學史和代新聞史上,貴陽人謝六逸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20年代便進行文學創作,善寫散文、兒童文學,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的重要成員。他是外國文學研究的拓荒者,對日本文學研究與周作人不相伯仲,而且還向人們介紹西方文學。他還是中國新聞學教育的開拓者,在復旦大學開辦新聞系。
魯迅曾戲作了《教授雜詠四首》,其中第四首詩“名人選小說,入線云有限。雖有望遠鏡,無奈視眼。"詠的就是謝六逸。當時,謝六逸曾編選過一本《模范小說選》,選錄魯迅、茅盾、葉紹鈞(圣陶)、冰心、郁達夫的作品,于1933年由上海黎明書局出版。謝六逸在序言中說:“翻開坊間出版的中國作家辭典一看,我國的作家快要湊足五百羅漢之數了。但我在這本書里只選了五個作家的作品,我早已硬起頭皮,準備別的作家來打我罵我。而且罵我的第一句話,我也猜著了。這句罵我的話不是別的,就是‘你是視眼啊'……國內的作家無論如何不止這五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過 在我所做的是‘匠人'的工作,匠人選擇材料時,必要顧到能不能上得自己的‘墨線',我選擇的結果,這五位作家的作品可以上我的‘墨線'……
8.名震京華周漁璜
周漁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字漁璜,號起渭,一字桐埜,別號載公,貴陽青巖騎龍人。父親周國柱有四子,漁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漁璜22歲鄉試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歲時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讀。五十年(1711年)簡任順天學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讀學士。五十二年(1713年)晉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檢閱浙江、江南兩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終因操勞過度,年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周漁璜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在清初中國詩壇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詩,十四五歲時,曾賦《燈花詩》一首,傳誦鄉里。清初中國詩壇門戶之見陋嚴重,他不為所染,博采眾長,終于獨樹一幟。他的詩以新、奇見長,在京城二十多年,初以一首《萬佛寺大鐘歌》,瑰麗特出,名城震京華。萬佛寺大鐘即華嚴經大鐘。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奪其侄帝位。后改年號為永樂,遷都北京。一到北京,朱棣就鑄華嚴經大鐘,意在超度"靖難"死者,減輕自己罪孽。周漁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寫此詩,此時正翰林院供職,詩原名《分韻京師古跡得明成祖華嚴經大鐘》。詩中鞭撻了朱棣奪取皇位的殘酷,指出"南兵百萬刲羊豕"、"忠臣十族飄冤魂"、"當年殺戮成丘墟";揭示刻有二十萬字的華嚴經大鐘"一字懺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鐘聲夜發老狐鳴,頭戴髑髏暗中聽";最后沉痛地說,李闖王入京,崇禎吊死,明朝滅亡前的景象是"帝子王孫無處所,血濺陵一抔土"。這首詩磅礴大氣,意境幽曠,沉雄悲壯。袁枚《隨園詩話》一書中,就把他《泛舟西湖夜半始歸》詩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廣寒宮",贊為使人"終身不忘"的佳句。
周漁璜的《桐埜詩集》,清代就有四種刻本流傳:初名《回青山房》,又名《稼雨軒》,又名《燕山塵土》,后定名為《桐埜詩集》,其弟周起濂刻于北京,稱北本;周漁璜的朋友同榜進士汪千波再刻于江蘇吳縣(蘇州),稱為南本;三刻于貴陽,為貴筑人謝廷薰,稱為謝本;四刻于獨山莫友芝,為咸豐二年(1852年)印于貴陽。今之常見《桐埜詩集》,即莫友芝的咸豐本,分為四卷,第一卷六十八首,第二卷七十七首,第三卷八十九首,第四卷一百一十八首,總計三百五十二首詩。記錄了周漁璜在翰林院供職期間的見聞和感想,是詩中精品。1999年11月,貴州人民出版社有校注本《桐埜詩集》問世。
康熙皇帝曾問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當代詩人數誰?陳廷敬回答:要數周起渭(漁璜)和史宇義(蕉飲)。可見周漁璜當時在全國詩壇上已是數一數二的頂尖詩人。晚清"西南大儒"鄭珍在瞻仰周漁璜的遺像后贊說:"詩當康熙,如日正中。起問漢大,惟漁璜公。桐埜一篇,眉山放翁。經緯宮商,繼盛長通。"他認為周漁璜是繼承盛覽(長通)之后,堪與蘇東坡(眉山)、陸游(放翁)媲美的詩人。周漁璜的詩造詣很深,成就很高,當代美術大師劉海粟在《詩人周漁璜小傳》中稱他為"黔中詩帥",認為"這位開一代風氣的人物,論學術成就之高,閱歷之廣,反映民間疾苦之深,他不如鄭珍(子尹)、莫友芝(郘亭)、黎庶昌(純齋)(黎在刻畫生民多即方面不如鄭、莫),而才氣或在三家之上"。
周漁璜的另一些學術成就是奉詔參與編篡《皇輿表》、《康熙字典》、《淵鑒內涵》等書。《皇輿表》即《大清地輿圖》,是清初編成的地理學重要圖籍。《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旨編篡的,周漁璜名列二十七名篡修者之第三名,擔當重任。該書收字47053個,是《中華大字典》出版前我國最大的一部字典,是查找漢字的古音、古義和生僻怪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書,該書的編篡是清代我國學術上的一大成就。《淵鑒內涵》是一部類書,采自《唐內涵》、《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御覽》、《玉海》等十七部古類書,分為天、歲時、地、帝王、文學、武功、人、草、木、鳥、獸等四十五部,共四百五十卷,集我國清代以前類書之大成。周漁璜任該書校錄官。
對地方的文化建設,周漁璜也做過貢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年僅27歲的周漁璜參加了貴州巡撫衛既齊組織的《貴州通志》修篡工作,擔任分篡。當時貴州著名文人吳中蕃主持該項工作,十分器重周漁璜的才能,認為他年少有為,前途無量。吳中蕃曾贈詩云:"欲覓替人欣已得,可知倒屣自難禁。原將絕俗超凡事,慰我相期無限心。"周漁璜擔任分篡的(康熙)《貴州通志》,全書三十六卷,后又增《雜記》,總計三十七卷,史料豐富,篇幅浩大,是貴州省地方志的重要著作。
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騎龍村的周漁璜墓和桐埜書屋,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
9.風華一代:姚茫父
清末民初,有一位享譽中國文壇畫苑的貴州人——姚華。
他是著名的書畫家、詩人、詞曲家、經史學家、文學家及藝術教育家。他在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音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與陳衡恪(字師曾)兩人的人品學問及詩、書、畫、印“四全”而被時人并稱“姚陳”,為民國初年北京公認的“畫壇領袖”。魯迅評說“北京書畫箋大盛則在民國四、五年后之師曾、茫父……時代”。姚華曾與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交往,并翻譯過泰戈爾的《飛鳥集》……
姚華(1876~1930),字重光,號茫父,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姚華是科舉制度下最后一代文人。他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舉,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應聘于興義筆山書院主講《佩文韻注》等。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甲辰科進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次年姚華獲清政府保送游學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1907年10月期滿畢業歸國,任郵船部船政司主事、郵政司檢核科科長等職,1912年2月,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參議院議員,不久,即徹底退出政界,投身著述、美術及教育事業。他1913年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25年出任京華美術專科學校校長,同時任教于北京多所大專學堂,桃李滿京華。因軍閥混戰、政局混亂,姚華曾卜居北京城南蓮花寺中逾十載,以出售自己創作的詩詞、書畫和穎拓為生。姚華學問淵博,精文字學、音韻學、戲曲理論,尤其是詩文詞曲,在當時畫壇無出其右者。姚華在戲曲方面的學識,更使他在梨園界廣受尊敬,結交了不少名人,如王瑤卿、梅蘭芳、程饣見秋等,都是到蓮花庵畫論藝的常客,都尊他為老師。姚華為人爽直,講名節,重情義,等待人,因此慕名從學的各階層人士很多,在藝術界頗有號召力。1924年,姚華在北京櫻桃斜街貴州會館舉辦畫會時,與會者達數百人之多,包括當時正在北京訪問的印度詩人泰戈爾,也出席并發表演說。1926年,姚華患腦溢血,愈后左臂致殘,仍堅持作書繪畫,著書立說,為藝術事業終其一生。1930年6月病故,葬于北京西直門外灶君廟姚山,享年55歲。
姚華一生著述頗豐。他自訂文稿《弗堂類稿》31卷,其中詩11卷,詞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書牘、傳、祭文、贊、銘各1卷。還有《姚茫父書畫集》、《弗堂詩》、《小學問答》、《書運》、《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等。他的戲曲理論代表作《曲海一勺》、《菉猗室曲話》、《論文后編》及《毛刻簽目》、《元刊雜劇三十種校正》、《說戲劇》等,是對中國代戲劇理論的重要貢獻,至今仍有深刻影響。
《曲海一勺》是姚華論曲的代表作,最早于1912年在梁啟超主辦的《庸言》雜志上連載。全書用文言文寫成,分別從樂、詩、史三個角度細述了戲曲的特質和演變,其宗旨在于提高戲曲的地位,變革和振興曲學。一是論述文學發展與治亂關系時,認為“治之世,百度守成”,文學難以發展;變亂之時,“紀律蕩然”,倒能萌出新芽;二是論述文學發展與“風土”的關系時,不僅僅限于“山水之秀”等自然環境,而是比較廣泛地涉及到社會、人文、歷史等諸多因素。
書畫方面,姚華尤其長于畫山水花卉和題跋。其畫面題款,隸、篆、行、草,選用適中,與畫面渾然一體,交相成趣。他所畫的牡丹佳品——姚黃,艷麗多姿,生意盎然,因而時人便將姚華戲稱為“黃牡丹”。他運用書法筆墨,直寫胸臆,每當下筆,故鄉的山巒疊翠,北方煙云,江南秀色,澹然郁集,不時并發。他所首創的穎拓,介乎書與畫之間,以規摩古代金石碑刻為主,精妙絕倫,玄奇空靈,令人嘆為觀止。
姚華居蓮花寺十年時有詩曰:“蓮花十載一身藏,喪亂余年事事荒;自與山僧等貧賤,不關人事有興亡。”這位遠離家鄉的貴州之子,雖身處亂世,卻成就為風華一代的真正藝術大師。他那委婉曲折的心跡,由此詩中可窺見一斑。
10.當代中國著名畫家:宋吟可
宋吟可(1902.7—1991.2),別名蔭科,江蘇南京人。1917年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學習書籍封面設計及插圖,并自學中國畫傳統技法,得吳昌碩指教。30年代流寓廣西,任桂林美術專科學校講師。1945年定居貴陽。歷任香港商務印書館印刷廠設計,1951年后曾任桂林藝專教師,貴州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組組長、貴州省民族學院、貴州大學教授,貴州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主席,貴州省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全國文聯委員 。擅人物、花鳥、山水,以表現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風情為主,所作中西兼取,筆墨蒼勁,著色艷雅,畫風清麗秀逸,生活氣息濃苳。
作品有《苗族人民抗清起義》、《春雨》等,出版有《宋吟可畫輯》、《宋吟可作品選集》等。
貴陽歷史悠久,3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活動。貴陽原為邊疆民族地區,從夜郎、牂牁至貴州建省、貴陽設市,經歷了錯綜復雜的歷史演變,行政建置與其他地區有別。自元代開設驛道以來,戰略地位提升,是為西南戰略要地。貴陽是移民之區,明清及抗戰時期的移民,推動了貴陽地區開發。建省以來,貴陽文教漸興,抗戰時期文化有較大發展。
建置沿革
春秋戰國至漢初,在巴蜀以西、以南地區,散布著眾多部落,史稱“西南夷”。西南夷分為七大族群,夜郎最大。《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由夜郎族群各部組成的部落聯盟,謂之“部落方國”,地域遼闊,北抵巴蜀,東臨荊楚,南至南越,貴陽地區屬古夜郎。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南夷(指夜郎)為牂牁郡”,納入行政建置。牂牁郡(漢)是漢初在邊疆設立的“邊郡”,治理上與內地郡縣不同,土地、人口不入簿籍,因俗而治。牂牁十七縣以夜郎各部落為基礎建立,既設太守、都尉、縣令等官,又封部落首領為王、侯、邑長,謂之“郡國并存”。為了有效控制邊郡,漢朝派兵駐扎要害地方,又移“三蜀”(蜀郡、廣漢郡、犍為郡)大姓率民屯田以實邊疆。貴陽地區大抵屬且蘭縣,因且蘭部落在“南夷”時已被滅亡,稱為“故且蘭”,是牂牁郡治所。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王朝衰落,地方勢力崛起,漢代移入的三蜀大姓、漢軍將領與當地土酋結合,形成“牂牁大姓”,以龍、傅、董、尹及謝氏勢力最大,控制牂牁。三國時,蜀漢將漢代所設牂牁郡一分為三,以同并、毋單、談稿、漏江四縣設建寧郡,以宛溫、句町、漏臥、鐔封、西隨、進桑六縣及益州郡的律高等四縣合設興古郡,而以夜郎、且蘭、談指、毋斂、鄨、夷六縣為牂牁郡,其地在今貴州境內,貴陽仍屬且蘭縣。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寧州刺史王遜又將三國時的牂牁郡一分為三,以北部的夷、鄨二縣地置蠻郡,以西部的夜郎、廣談、談指、談樂等縣置夜郎郡,而以南部的且蘭、萬壽、晉樂、丹南等縣為牂牁郡,萬壽、晉樂二縣系由且蘭縣分出。南朝齊時,將西晉牂牁郡分為南牂牁郡和東牂牁郡,南牂牁郡領且蘭、萬壽、晉樂、毋斂、綏寧、丹南六縣,故《貴陽府志》稱,貴陽府地為且蘭、萬壽、晉樂等縣。
唐代,今貴州之地屬黔中道,因其地為唐朝與南詔角逐之地,設黔州都督府統攝,在烏江以北設立如同內地的經制州(即正州),在烏江以南廣大地區設五十羈縻州(又稱邊州),在西部則存在若干相對獨立的“藩國”,形成“經制州、羈縻州與藩國并存”的局面。烏江以南的少數民族部落為大姓控制,有“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西趙蠻”“牂牁蠻”等稱,歸附后,唐以其地置“羈縻州”。黔中地區,以南謝首領謝強之地置莊州,謝法成之地置矩州,清州、蠻州為宋氏所據,史家認為矩州在今貴陽。
北宋時,宋景陽占據黔中,開“水東宋氏”基業,“昆明”(彝族先民)羅施鬼國勢力達于黔中。宋太祖開寶七年(974)普貴入京朝貢,太祖敕曰:“予以義正邦,華夏蠻貊,罔不率服。惟爾貴州,遠在要服。……爾若挈土來廷,爵祿、土地、人民世守如故。”以此而有“貴州”,其地在今貴陽。唐宋時期的“羈縻州”,是“羈縻”政策的體現,對歸附中央王朝的少數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羈縻州大抵以三五百戶為一州,“寄治山谷之間”,無城郭,“官府唯有短垣、木柵”。羈縻州與中央王朝關系松弛,“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來朝的部落便以其地賜名某州某縣,封其首領為刺史、知縣,多年不朝便將其名號取消,時興時廢,故唐代所設的羈縻州約有三分之一在宋代已不見記載,又新增許多羈縻州,如矩州到宋代已無,貴州乃宋代新增。
元代始設行省,今貴州之地分屬湖廣、四川、云南三行省,省下設路、府、州、縣。又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宣尉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及蠻夷長官司,因以土人做官,故名“土司”。至元十九年(1282),“改貴州為順元”,表示歸順元朝。“順元城”是貴陽建城之始,在此設立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轄順元路軍民安撫司、“八番”九安撫司及管番民總管府。順元路軍民安撫司領二十二蠻夷長官司;貴州等處,明改貴竹長官司,治今貴陽;茶山白納等處,明改白納長官司,在今花溪區境;水東等處,明改水東長官司,在貴陽東北;武當等處,在今烏當區;落邦扎佐等處,明改扎佐長官司,治今修文扎佐;六廣等處,明改貴州宣慰司六廣渡,在今修文六廣;底寨等處,明改底寨長官司,治今息烽縣底寨鄉;青山遠地等處,明改青山長官司,治今息烽縣青山苗族鄉;養龍坑宿徵等處,明改養龍坑長官司,治今息烽養龍司;雍真乖西葛蠻等處,明改乖西長官司,在今開陽縣境;骨龍龍里清木樓雍眼等處,明改龍里長官司;骨龍等處,明改大谷龍、小谷龍二長官司,在今龍里縣境。“八番”九安撫司,明改程番、小程番、大龍番、小龍番、臥龍番、金石番、羅番、方番、洪番、韋番、盧番、上馬橋等長官司,均在今惠水縣境。管番民總管府所屬金竹府,在今長順縣。以上各土司,大抵均屬明清時期的貴陽府。
明朝對貴州實行“土流并治,軍政分管”,既保留土司,又設府州縣,還設立許多衛所,以府州縣管“民戶”,衛所管“軍戶”,土司“治土民”。洪武五年(1372),水西宣慰靄翠、水東宣慰宋蒙古歹(即宋欽)歸附明朝,令將二土司合為貴州宣慰司,設司署于順元城,改稱“貴州宣慰司城”。貴州宣慰司轄地遼闊,領有貴竹、中曹、白納、水東、青山、底寨、養龍坑、扎佐、乖西、龍里十長官司;水西安氏親轄“十三則溪”,在今畢節、大方、水城、織金、納雍、黔西、金沙、清鎮、修文等地;水東宋氏親轄“洪邊十二馬頭”,在今開陽縣及烏當區北部;后又將程番、小程番等十三長官司隸屬貴州宣慰司。洪武年間,在貴陽地區設立貴州衛、貴州前衛、龍里衛、新添衛(今貴定)、威清衛(今清鎮),衛所自成區域,隸于貴州都指揮使司。永樂十一年(1413)設貴州布政使司于宣慰司城,改稱“省城”。成化十二年(1476)設程番府,統領程番、小程番等十三長官司。隆慶二年(1568)移程番府入省城,次年改貴陽府,貴陽以“貴山之陽”得名。萬歷十四年(1586),以貴竹、伐二長官司地置新貴縣,同年又以原程番府地置定番州。二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08)析新貴縣及定番州邊地置貴定縣。四十年(1612)改金竹安撫司為廣順州,崇禎四年(1631)以“洪邊十二馬頭”地設開州(今開陽),并將宋氏在貴陽附之地改為貴陽府親轄地,皆隸于貴陽軍民府。又以水西安氏“水外六目地”改設鎮西衛和敷勇衛,安氏土司退出貴陽。
清代以巡撫為全省軍政長官,設巡撫衙門于貴陽。為統一行政建置,歸并事權,將衛所并入州縣。康熙十年(1671)裁龍里衛改設龍里縣,二十六年(1687)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以貴州衛、貴州前衛地設貴筑縣,裁敷勇衛置修文縣,將新添衛并入貴定縣,以威清、鎮西二衛地置清鎮縣,清鎮縣屬安順府,其余各縣屬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將新貴縣并入貴筑縣,以原新貴縣地編為東、西、南、北上下八里,貴州、貴前二衛地編為捕屬、紅邊等九里,府親轄地編為蔡關、麥西、水邊、巴香四里及中曹、白納、青巖、養龍等六司。雍正五年(1727),定長寨苗民,以貴陽府同知分駐其地,置長寨廳,又將南籠廳永豐州羅斛地方劃歸定番州。乾隆二年(1737),添設扎佐巡檢司,直屬貴陽府。光緒七年(1881),移貴陽府同知駐羅斛,改為羅斛廳。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10月10日武昌起義,繼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之后,貴陽于11月3日響應武昌起義,建立大漢貴州軍政府,在全國居第七位。中華民國建立后,于民國三年(1914)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將府、廳、州一律改設為縣,以貴陽府親轄地和貴筑縣改設貴陽縣。四年(1915)分全省為黔中道、貴東道、貴西道,貴陽縣屬黔中道,黔中道撤銷后直屬于省。二十四年(1935)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兩年后仍直屬于省。三十年(1941)撤銷貴陽縣,以貴陽城區及郊設立貴陽市,而將市區以外之地設貴筑縣,移駐花溪。
貴陽是西南戰略要地
貴州介于湖廣、四川、云南三省之間,是為“西南之奧區”。元初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在全國各地大修驛道,將西南邊疆納入驛道網絡。由湖廣(今湖北、湖南)通往云南并可通緬甸的大驛道貫穿貴州,并在“貴州”(指今貴陽)與川黔驛道、黔桂驛道交會,使“貴州”成為“南來北往,東出西進”的咽喉要地,戰略地位驟然提升,一躍而為西南軍事重鎮,于是“改貴州為順元”,在此設立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元成宗好大喜功,于大德四年(1300)派湖廣右丞劉琛率湖廣、江西、陜西、江浙兵二萬余人遠征“八百媳婦”(今泰國清萊、清邁一帶)。大軍進至順元,“縱橫自恣,恃其威力”,肆意征發民夫、馬匹、銀兩,激起宋隆濟、奢節起義。戰爭持續四年,四川、云南邊境的烏蒙、烏撒、東川、芒部、水西各部聞風而起,“西南半壁為之震動”,元朝發陜西、河南、江西、湖廣、四川、云南六省兵圍攻,戰事方。
明朝建立,為了控制西南一方,于洪武四年(1371)設立貴州衛,與成都衛、武昌衛互為犄角。明初,云南尚在元封梁王孛兒只斤·把匝剌瓦爾密的統治下,自恃地險路遙,不肯歸附明朝。待全國形勢穩定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派三十萬大軍遠征云南。大軍由湖廣經鎮遠、偏橋(今施秉)、新添(今貴定)、“貴州”(今貴陽)、普定(今安順)、普安(今盤州市)入云南,偏師由四川經畢節、烏撒(今威寧)進軍曲靖,兩路大軍在曲靖會師,一戰而使梁王全軍覆沒,數月即將云南定,貴州戰略地位之重要可見于此。
云南定后,朱元璋最感憂慮的是“大軍一回,云南又成孤懸”,于是沿驛道遍立衛所,確保驛道暢通。洪武十五年(1382)在貴州宣慰司城設立貴州都指揮使司,統轄十八衛及二直隸千戶所,貴州衛、貴州前衛拱衛都司;在貴陽以東設龍里衛、新添衛、越衛(今福泉)、興隆衛(今黃)、清衛(今凱里)、都勻衛,史稱“下六衛”;在貴陽以西設威清衛、壩衛、普定衛、安莊衛、安南衛、普安衛、史稱“上六衛”;在川黔滇驛道上設永寧衛(今四川敘永)、赤水衛(川黔邊境)、畢節衛、烏撒衛,史稱“西四衛”,以軍事控制貴州、穩定云南。
永樂十一年(1413),廢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其地設思州、思南、銅仁、烏羅、鎮遠、石阡、黎、新化八府,并貴州宣慰司及安順、鎮寧、永寧三州,設立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始成一省。因掌管全省行政的機關布政使司設在“貴州”,命名為貴州布政使司。從此,原先專指貴陽一地的“貴州”成為省名。貴州建省,并不是因為社會經濟發達,而是因為戰略地位重要,郭子章《黔記》寫道:“蓋貴州乃古羅施鬼國,地皆蠻夷,山多箐廣,流水涵渟,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官戎歲給仰于湖廣、四川二省,蓋非都會之地……我朝因云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論土地、人口和賦稅,貴州本不足以建省,然因“驛道所經”,為穩定西南政局,鞏固云南邊疆,“開一線以通云南”,明代即成為第十三個行省。
貴州戰略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是因幾條驛道在“貴州”交會。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貴州方輿紀要序》中指出:“常考貴州之地,雖偏隅逼窄,然驛道所經,自溪、清浪而西,回環于西北凡千六百余里,貴陽猶人之胸腹也,東西諸府猶人之兩臂然。守偏橋、銅鼓,以當沅、靖之沖,則沅、靖未敢爭也;踞普安、烏撒,以臨滇、粵之郊,則滇、粵不能難也;扼越、永寧,以扼川蜀之師,則川蜀未敢爭也;所謂以守則固也。”正因為“貴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建省即成為省會,至今已600余年。
明朝滅亡后,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入黔,與永歷王朝聯合抗清,永歷帝駐安龍,而軍事指揮中心則在貴陽,以云貴為根據地,出兵湖廣、廣西,堅持抗清12年。清順治十五年(即永歷十二年,1658),清軍三路進攻貴州,寧南靖寇大將軍羅托從湖南進軍,西大將軍吳三桂從四川進軍,征南大將軍趙布泰從廣西進軍,三路大軍于次年在貴陽會師,云南、貴州始入清朝版圖。
云南以貴州為出口,云南通往湖廣的驛道最為繁忙,云南軍旅、官員、客商、驛運、朝覲都必須經過貴州,過往馬匹、夫差云南占十之六七,而貴州只占十之三四,故令云南每年協濟貴州驛道經費一千五百兩,入覲之年增加一千兩。滇銅及云貴土產都經驛道在鎮遠下水,江浙、江西、湖廣的貨物在鎮遠起岸,然后運往云、貴各地,云貴舉人經此道赴京會考,緬甸及東南亞各國使者由此道進京朝貢,故有“辟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之說。貴陽成為“萬馬歸槽”之地,客商絡繹不絕,緬甸使者經過貴陽,光緒年間在貴陽老東門搭起象棚,觀者如堵。
1935年中央紅軍轉戰貴州,打破敵人的封鎖、堵截,轉敗為勝,北上抗日,成為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紅軍兩次經過貴陽,蔣介石也坐鎮貴陽指揮“圍剿”。在紅軍長征中,中共中央批準建立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以后又建立中共貴陽縣委。省工委建在貴陽,領導全省抗日救亡活動,成為全省革命活動中心。
抗日戰爭期間,長江航運被日本封鎖,鐵路遭到破壞,進入西南主要靠公路。湘黔、黔桂、川黔、滇黔四條公路干線在貴陽交會,使貴陽成為西南公路交通的樞紐,西南公路管理局也由長沙遷往貴陽。從湖南、廣西進入西南,首先經過貴陽,然后到重慶、成都、昆明。由越南河內或緬甸仰光運來的國際援助物資,也經貴陽轉運到重慶及各戰區。貴陽是陪都重慶的屏障,在西南的地理位置有如日內瓦之于歐洲,被稱為“東方的日內瓦”。貴陽在西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顯著,人口猛增,于民國三十年(1941)建立貴陽市。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方針,令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首先占領貴陽,腰斬國民黨的“大西南防線”,切斷胡宗南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然后進軍重慶、成都、昆明,勝利解放大西南。
貴陽母親河——南明河
大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置順元路宣撫司,于黑羊菁一帶筑順元城,南臨南明河(大南門),北至噴水池(北門),東到蓮花坡(老東門),西瀕市西河(大西門)。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設貴州宣慰使司,改順元城為貴州城。大明隆慶三年(1569年),明穆宗朱載垕改貴州城為貴陽府。大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設貴州巡撫駐貴陽府。大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移云貴總督駐貴陽府。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廢貴陽府設貴陽縣。民國三十年(1941年),國民政府撤貴陽縣設貴陽市。
貴陽古城模型
建城740年來,貴陽一直以大十字向東西南北擴展。
2015年底消失的貴陽地標——大十字天橋
南明風華,20個地標,見證貴陽740年城市發展歷程!
一、東山塔。明洪武八年(1376年)洪宗大和尚修建,居貴陽龍脈東山棲霞嶺之上,九層塔高56.6米,2020年重建完畢。
二、翠微園。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始建,南明河南岸,占地4000多方米,包括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等,寺廟建筑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
三、甲秀樓。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修建,居南明河萬鰲礬石上,三層樓高22.9米,1909年重建完畢。清代貴陽八景之一,206字長朕堪稱一絕。
四、王伯群故居。民國六年(1917年)修建,護國路西側,占地1600方米,磚木結構,法式建筑,中西合璧。
五、郵電大樓。20世紀50年代貴陽十大建筑之一,位于中華南路上,遵義路東起點,典型的蘇式建筑。
六、金橋飯店。20世紀50年代貴陽十大建筑之一,位于瑞金中路,貴陽最早的二星級酒店,有紅地毯和電梯。
七、貴陽海關大樓。1987年建成,位于遵義路北側,頂部的機械鐘由上海生產,曾經每逢整點都會報時,承載了很多老貴陽人的回憶,別號“貴陽大本鐘”。
八、貴陽火車站。1959年建成,2000年底新站房投用,總建筑面積20852方米,13層樓高57米,位于遵義路西起點,猶如一只展翅雄鷹扶搖直上藍天。
九、貴州民族文化宮。2007年建成,位于遵義路旁、筑城廣場南側,占地面積13176方米,建筑面積31000多方米,主樓高118米,地上24層,地下1層。每一面看都形似漢字“山”,別號“風油精瓶子”。
十、喜來登貴航酒店。2007年建成,位于中華南路與遵義路交叉處,貴陽最早的五星級酒店,
十一、貴陽凱賓斯基大酒店。2010年建成,位于護國路與都司高架路交匯處,五星級酒店,53層(不含地下5層塔尖3層),高228米。
十二、蘆笙塔。2011年建成,位于貴陽“城市客廳”筑城廣場中央,塔名“筑韻”,長60米、寬48米、高28米,由8個巨大的鋼制蘆笙組成,最長的37.85米,重量都在25噸以上。
十三、貴陽廣電大樓。2012年外墻改建,位于瑞金南路與遵義路交叉處,樓高30層,別號“溫度計大樓”,外墻上有巨型溫度計,實時顯示戶外氣溫。
十四、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1997年建成,2013年T2航站樓投用,新航站樓面積約13萬方米,是二期擴建工程中心,實現航空、鐵路、公路三種交通方式樓內“零換乘”。
十五、貴陽亨特國際廣場。2015年建成,位于文昌南路與都司高架路交匯處,59層,高260米,內有索菲特酒店。
十六、花果園藝術中心。2015年建成,位于花果園大街東側,總投資27億元,別號“中國白宮”。
十七、多彩貴州城。2016年建成,位于雙龍航空港經濟區核心服務區,毗鄰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總投資420億元,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十八、變形金剛。2018年建成,位于全國首個科幻主題公園貴陽東方科幻谷內,高53米,未來世界標志性建筑。
十九、花果園雙子塔。2019年建成,位于中環路北側,65層,高335米,中國最高雙子塔,東塔是超甲級寫字樓,西塔有“世界上最有故事”的費爾蒙酒店。
二十、恒豐碧桂園貴陽中心1號樓。2020年在建,位于瑞金南路西側,78層,高380米。頂樓可以停直升機,汽車入戶。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