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歷史上名人有劉古愚、楊雙山、王徵、胡登洲、康海、馬理、王恕、王重陽、楊良瑤、李靖、牛弘、蘇蕙、馬超、馬鈞、趙岐、馬融、賈逵、班昭、班超、班固等,以下是具體介紹。
〖劉古愚〗(1843~1903)
〖楊雙山〗(1687~1758)
〖王徵〗 (1571~1644)
〖胡登洲〗(1522~1597)
〖康海〗(1475~ 1540)
〖馬理〗(1474~1556)
〖王恕〗(1416~1508)
〖王重陽〗(1112~1170)
〖楊良瑤〗(736~806)
〖李靖〗(571~649)
〖牛弘〗(543~610)
〖蘇蕙〗 生卒年不詳。
〖馬超〗(176~222)
〖馬鈞〗 生卒年不詳。
〖趙岐〗(108~201)
〖馬融〗(79~166)
〖賈逵〗(30~101)
〖班昭〗(49~約120)
〖班超〗(32~102)
〖班固〗(32)
一、先秦古雍州屬時期
眾所周知,咸陽是中國第一個封建集權制王朝秦的都城所在。咸陽城位于渭河和涇河的交匯處,古稱"渭汭"。《說文》中有:"汭,水相入也",意為兩條河合流,會和之間的地方。古文中通常也將水之北稱為"汭"。"渭汭"有渭水之北之意。
相傳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梁、雍、豫共九州(《尚書·禹貢》)。其中雍州,包括今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區,因此咸陽古屬雍州。
(一)惟王季宅于程
殷商時期,咸陽被稱作"程"。程的中心位置大致在今天韓家灣鄉白廟村一帶。《周書》記載:"惟王季宅于程"。(《說文》:"宅,所托居也。")
王季,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名季歷。他是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最小的兒子。
據《史記》中記載,周文王姬昌從小就非常招爺爺喜歡,爺爺古公亶父覺得這個愛孫以后一定能有大出息,所以在傳位問題上為了日后姬昌能繼位,傾向于傳給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兩個哥哥太伯(也稱泰伯)和虞仲十分的賢明,為了能成全自己的弟弟和侄子,不惜出走到了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太湖流域一帶,并且剪了短發還文了身,以此表明勢不回還的決心。由于他們的賢明感天動地,被"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從而創立了吳國,在那里發展壯大。
古公死后,沾了兒子光的季歷順利繼位,被尊稱為公季。他在位時發展農業,推行仁義,在諸侯中威信很高。由于當時戎狄對于封國威脅較大,季歷不斷同戎狄部落作戰,在戰爭中擴張了軍事實力,成為了一個強大的部族,被時任商王的太丁所忌怕,就找了個機會把他殺掉了。若干年后,周滅商,追認季歷為王,史稱王季。
(二)周文武遷都和畢公高
季歷死后,他的兒子姬昌繼位,商紂王時被封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勤于政事,重視發展生產,在位期間廣羅人才,積極分化商朝附庸小國,為滅商做準備。《論語·泰伯》有當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之說。周在姬昌領導下不斷沿渭水東進,最終占據了關中的膏腴之地。后來文王在灃河西岸營建了豐邑(在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一帶--1950年前屬咸陽縣轄),并遷都于此,完成了滅亡商王朝的前期準備,但不久文王就去世了。
明朝張應詔編纂的《咸陽縣新志》記載"文王卒于畢郢"。今天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周陵中學內有周文王陵、周武王陵。雖然此處是否真為周文王、周武王的埋葬地一直頗有爭議,但是自從明以來作為欽定的祭祀周文武王所在確是不爭的事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成功建立了奴隸制王朝周,并建都于鎬京(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1950年前屬咸陽縣轄),大封天下諸侯,其中文王第十五子姬高被封于咸陽地區,稱為畢國。因為依周制:"邦畿千里",所以畢國屬于畿內之地,咸陽在西周之時為王直接管理的地區,當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這里。
因姬高封于畢,所以史書上也稱之為畢公高,他在受封后一直在王室內擔任要職,但他死后其后代不知何故逐漸衰敗奔走他鄉,其中一支到了晉國為官,被封于魏,其后代改姓為魏,在戰國時代成為大姓。而畢公高仍居住在畢國的后代,就以國為姓,稱為畢氏,并歷代相傳,所以今天的畢、魏兩姓是同宗同脈。
(三)我送舅氏,曰至渭陽
武王建周265年后,即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姬宮湦即位,由于其寵幸褒姒,不修仁政,加上當時天災人禍不斷,最終導致民怨沸騰,公元前771年幽王身死國滅。第二年,周王姬宜臼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由于在王東遷的過程中,秦襄公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建國,封地就在已經淪喪的原西周故地,秦通過長期作戰,最終趕走了盤踞的戎狄勢力成為了這片土地的新主人,咸陽這片飽經戰亂的土地終于迎來了輝煌的開始。
秦國,嬴姓。秦國始祖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費),相傳是黃帝之子少昊的后代,伯益的父親皋陶是為堯帝掌管刑獄的司法官(中國司法界公認的"司法鼻祖"),是當時堯帝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可惜英年早逝才讓舜后來繼位。伯益因為是高干子弟又有一定的能力(史載:他能馴鳥獸,曾輔佐大禹治水,發明了鑿井技術,據說閑來無事時還寫了一本叫《山海經》的書),舜帝繼位后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伯益,聯姻的同時也算是對伯益的撫慰,并且賜伯益為嬴姓,封在了今天山東日照地區,是為嬴秦之始祖。伯益后來和夏啟競爭帝位,進行了極為慘烈的戰爭,最終兵敗被殺,他的子孫為了避禍只得不遠千里西遷到了西北地區。可能是"能訓鳥獸"的這種能力被西遷的秦人先祖所繼承,在當時嬴氏的養馬技術非常高超。周孝王聽說了這件事后,特意讓嬴氏先祖非子在"渭水之地"為周養馬,后因表現突出賜其為周的"附庸"(周制,封地方圓不足50里者為附庸),分封在甘肅天水一帶繼續為周朝養馬兼看門(甘肅在當時基本上就是邊界了)。由于地處偏僻不被朝廷重視,加上長期被戎狄所騷擾,嬴氏部族一直都很弱小,在附庸國中也屬于三流小國。
到了周厲王時,因其無道被國人暴亂趕下臺,西戎也乘機叛亂。周宣王即位后任命嬴秦先祖非子的四世孫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秦仲戰敗被殺。秦仲之子繼位為莊公,率兵七千經過苦戰終于打敗西戎。周宣王就將原西戎之地賜于莊公,封為西陲大夫。
公元前778年莊公薨,襄公即位,將都城遷到汧邑(今陜西省隴縣東南)。襄公繼位后一面通過和親與犬戎實現短暫和,一面積極和周王室搞好關系,同時大力發展生產,加強軍備,國家開始蒸蒸日上。與此同時,幽王執政的西周王朝已是日暮西山。后來幽王被殺,秦襄公果斷擁戴周王,王東遷后封秦襄公為諸侯,使其享有同齊、晉等老牌諸侯國一樣的地位,同時賜秦"岐以西之地",秦正式立國,秦襄公成為秦國的開國之君。司馬遷評說:"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冠帶之倫。"所以說,襄公為秦一統天下開了個好頭。
秦立國之后面臨的環境依然很嚴峻,周王所賜的土地實際控制權仍然在戎狄手中,要真正立國就必須通過戰爭奪得土地。秦在當時雖然有諸侯之名,但其實力遠遠不足,在秦與戎狄最初的幾年戰斗中,秦屢戰屢敗損失較大。現在看來,周王的封賞實在名不副實,有坐山觀虎斗的成分,可能也是想借機削弱剛剛崛起的秦國,讓其在與戎狄的作戰中兩敗俱傷,最終坐收漁人之利。
秦立國之戰從公元前770年一直打到公元前762年,直到秦襄公戰死,他的兒子秦文公繼位的第四年,歷經八年抗戰(抗戎狄)才最終得到了本應屬于自己的土地。
秦文公奪得土地后,高筑城,廣積糧食進一步鞏固了領土。文公死后,秦憲公繼位,遷都于陽(今陜西寶雞),逐漸蠶食周邊小國,將勢力范圍擴展到了關中西部。
秦文公之后,他的重孫秦武公通過對戎狄的作戰勝利,成功建立起了以關中為中心、西至今甘肅天水、東至今陜西華縣附的強大諸侯國。
到了秦穆公(秦穆公為秦武公之弟德公少子)時,秦任用謀臣百里奚、蹇叔、由余,通過富國強軍已經可以參與諸侯爭霸,成為僅次于晉國、楚國、齊國的強國。最終擊敗晉國,俘晉惠公,通過扶持晉文公,實現秦晉聯盟,秦穆公也成為了春秋霸主。
我送舅氏曰,日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我送舅氏悠,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詩經秦風》
上面描述的是秦穆公率領大臣百里奚等用兵車四百輛護送晉公子重耳回晉國,從當時的都城雍州(陜西鳳翔)一直護送到渭陽的故事。《詩經·秦風》記載的是當時秦地的民歌,渭陽就是今天的咸陽,這也是有關于咸陽最早的一首詩歌。
二、秦定都時期
秦穆公死后,他的繼承者們皆為守城之君,大都無所作為,在那個不進則退的時代,秦國再次淪為二流戰國。
(一)秦孝公"城咸陽"
公元前361年,21歲的秦孝公渠梁在"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內外交困情況下繼位,此時連毫無權利的周天子把秦國都不放在眼里。為富國強兵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重用了衛國人商鞅(本名衛鞅或公孫鞅,因后被秦封于商,故名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徹底的變法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建立縣制行政;獎勵耕戰,開阡陌,增加農業生產;外交上,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奠定了秦統一中國的基礎。
因為當時的秦國首都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村與古城屯村之間)距離其他諸侯國較,戰略縱深小不利于防御。隨著秦國的強大,這一矛盾更加突出,為了國家安全和進一步變法的需要,在商鞅的主持下,秦選擇了戰略位置突出,可進、可攻退、可守的涇渭三角洲地帶"城咸陽,筑冀闕",并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徙都焉"。秦自西遷歷經九次遷都(西犬丘、西垂、天水、雍、陽、汧邑、涇陽、櫟陽、咸陽)最終定都于咸陽,開創了一統華夏的壯舉。
《元和郡縣志》記載:"山南曰陽,水北亦謂之陽"。明代所編纂的《咸陽縣新志》云:"咸陽,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這就是秦咸陽城得名的由來。
秦初定都咸陽的時候,咸陽還不是很繁華,據記載在秦惠王四年,秦昭王六年的時候經常有狼進入咸陽城的集市。秦昭王六年之后,咸陽才被進一步擴大,具備了一定規模。成語中的徙木立信、一字千金等歷史故事就發生在咸陽市(《說文》:市,買賣之所也。是指人口密集的工商業、文化發達的地方)。
(二)秦始皇"六王畢,四海一"
秦孝公死后,秦又歷五位君王,在公元前246年傳到了嬴政手中。嬴政的父親是秦莊襄王,先秦時姓氏并未統一,男子一般稱氏,而女子稱姓,嬴政因其出生于趙國邯鄲故也被稱為趙政。
嬴政,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始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在位期間,秦始皇統一六國,在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以郡縣制代替封建制,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千古一帝"。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唐李白
在秦始皇手中,咸陽發展到極致,他在滅六國時,"每破諸侯,寫仿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宮觀二百七十處"。此外,他還"遷十二萬戶富豪于咸陽",使咸陽成為人口達百萬的超級大城市。專門描繪秦、漢都城建設的《三輔黃圖》記載,當時整個咸陽的范圍"北至九嵕、甘泉,南至戶、杜,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包括了現在的整個關中地區,咸陽的輝煌達到了鼎盛。
明《咸陽縣新志》記載:"秦咸陽在今縣東二十里系渭城里地"。根據現代考古的發現,秦咸陽城中心在今咸陽東北十五公里窯店鎮一帶,基本與文獻記載一致。秦咸陽城的大體范圍為"北起窯店鎮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三橋鎮巨家莊,西起塔爾坡,東到柏家嘴。"分布面積幾十方公里,足可見當時的咸陽城規模是何等的宏大。
秦還以咸陽為中心,"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當時的馳道就相當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據記載:整個馳道道路寬敞、綠樹成陰、風景宜人,馳道路寬50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中間的一道專供皇帝和政府車輛使用,兩側供百姓使用,專用道和普通道之間植樹成行,每隔三丈種植一棵松樹。馳道分為三條:一條北達陜北和內蒙,一條南抵江蘇、湖南和江西,一條東至河北、山東和遼寧,可惜秦亡后無人維護,隨著歲月的侵蝕和戰亂的破壞,到了唐代時期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
(三)項羽"屠咸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于巡視天下的路上,其第十八子胡亥矯詔繼位為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不知與民休養生息,反而大興土木,還寵信他的老師宦官趙高(胡亥早年曾師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秦法)任其為非作歹,終于在前209年激起了民變,發生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天下大亂。胡亥也被趙高逼迫自殺,時年24歲。
胡亥死后,扶蘇之子子嬰被趙高立為秦三世,幾天后改稱秦王,其在位46天,誅殺趙高后投降劉邦。不久,項羽大軍到達關中,劉邦撤退,項羽進入咸陽城后,立即誅殺子嬰,并進行了大屠殺("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熄"),秦都咸陽連同大秦的繁華和富庶被焚燒殆盡,秦都咸陽從此不復存在。根據《咸陽縣新志》記載,明隆慶年間秦咸陽故城還殘存有北城墻數十丈,后來渭河發大水被徹底損毀,秦咸陽城郭的具體位置大概從那時起變得不清晰了。
秦定都咸陽,歷經秦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嬰共一百四十四年而亡。咸陽城從建立到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用了一百多年,從鼎盛到一無所有僅僅是一把火的時間。文明被摧毀、百姓被蹂躪,霸王項羽應該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他親手摧毀這座城市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不久之后他為自己的野蠻和血腥付出了代價。
一炬咸陽火未殘,楚人真是沐猴冠。 英雄豈學書生算,也作還鄉晝錦看。 --清 汪繹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在烏江自刎而死,死后被劉邦的部下分尸,身首異處,死無全尸。為禍者最終未能逃脫命運的懲罰,但是他給這座城市造成的創傷雖歷經千年卻始終無法撫。
三、頻遭存廢時期
(一)項羽封"三秦"
項羽入關殺子嬰并焚燒咸陽后,將秦朝的三名降將分封在咸陽地區為王,今天陜西被稱為三秦大地就是從項羽封"三秦"后開始的。原大秦少府秦軍統帥章邯被封為雍王,封地為咸陽以西地區,都城在廢丘(今咸陽市興縣東南)。公元前206年,章邯同漢軍作戰被擊敗退守廢丘,第二年韓信水淹城池,城破后章邯自刎。
原大秦長史司馬欣,因其從前做櫟陽獄掾時曾有恩于項梁,且在章邯降楚時立有功勞,被封為塞王,封地為咸陽以東到黃河一帶,建都櫟陽。司馬欣后來投靠劉邦,在劉邦失勢時又歸順了項羽,是個反復無常的人。他后來又被漢軍擊敗,在汜水自刎而死,死后仍被劉邦斬首示眾。
原大秦都尉董翳,勸說章邯降楚有功,被封為翟王,封地上郡,建都高奴(今延安西北),后和司馬欣一起兵敗,自刎于汜水。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任誰也阻止不了它的進程。當天下揭竿而起,燎原之火熊熊燃燒之時,這三名秦軍將領的確已無法挽救氣數將盡的大秦王朝,朝廷的漠視、權奸的詭計、百姓的離心、大軍的失望,當時有太多的不利因素,但是作為關中的最后一支秦軍,戰死沙場應該是他們最好的歸宿和歷史給予的最高榮譽,也許在奮力拼殺之后,還會有一線生機,至少那二十萬投降后被活埋的秦軍將士的冤魂應會作如此想。斷送了二十萬大軍性命的章邯、司馬欣、董翳為自己換來的也不過是茍延殘喘的幾年。如果歷史再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是否會選擇帶領最后一支大秦銳士血戰到底,用鮮血為自己和二十萬秦軍將士換來一份永久的尊重。
(二)漢"渭城"和"五陵邑"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元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為加強統治,防止秦末原六國王族及貴族復辟的亂象重現。他陸續將原六國的十萬余貴族和豪強遷徙至長安周圍。被項羽焚燒殆盡的咸陽城也得到初步恢復,更名為新城,漢高祖七年時被劃歸長安,所以漢時的咸陽城就是長安的一部分。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被埋葬在咸陽原上,后來陸續又有四位漢朝皇帝駕崩后都埋葬在咸陽原上,這些陵墓依次為: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陵,由于共有五座漢陵在此,所以咸陽原也被稱為"五陵原"。
漢朝的統治者在這些帝王陵墓周圍建立了相當于中等城市的陵邑,如圍繞高祖長陵建立的長陵邑(在今咸陽市韓家灣鄉怡魏村),曾經遷來關東豪族萬戶。到了帝時,長陵邑已經發展到了五萬戶,二十多萬人口,其他的陵邑發展規模大致也和長陵邑相當。五陵邑在漢時不屬于地方管理,是由中央專門設立掌管宗廟禮儀和陵邑諸事的"奉常"直接管理的。因為達官貴人和富豪商賈聚居于此,富二代成堆,五陵邑在當時是極難管理的地方。那些貴族王公子,一天無所事事、斗雞走狗、窮奢極欲,弄得烏煙瘴氣,"五陵公子"、"五陵少年"這種稱謂就成為無所事事的富家公子專稱。就連唐朝的李白都曾有詩云:
五陵少年今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當然歷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也出自五陵邑,比如東漢史學家班固一家就是安陵邑人,大史學家司馬遷和風流才子司馬相如曾居住在茂陵邑,舉案齊眉的梁鴻、孟光出自陵邑。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新城因為臨渭水被更名渭城,在行政上歸屬右扶風管理。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將長陵、陽陵及所屬塞國更名為左馮翊,將渭城、安陵、茂陵、陵及所屬雍國更名為右扶風。
(三)西漢滅亡后屢遭存廢
王莽篡漢后,為強調改朝換代,顯示新朝特點,大量更改地名,這一時期長安被改稱常安,渭城被改稱京城,長陵被改稱長、安陵被改稱嘉、陽陵被改稱渭陽、陵被改稱廣利、茂陵被改稱宣城。這種改法造成了很大的混亂,連官吏都弄不準地名,更別說老百姓了,以至于在后來頒布詔令時如提到某地時也只好注明"故某地"。
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改元建武,此時中國仍處于混戰割據狀態。經過六年的征戰,劉秀才基本上控制了除隴右和巴蜀之外的廣大中原之地。建武六年他下詔省渭城入長安,安陵、茂陵、陵并入右扶風。建武十六年,又將長陵、陽陵改屬京兆尹。
東漢滅亡后,三國鼎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魏帝退位,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他即位后滅亡了東吳(蜀漢早已被魏所滅),成為繼秦始皇、漢高祖、漢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統一全國的皇帝。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7年),安陵、茂陵、陵省入始縣。
西晉滅亡后,中國北方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公元319年,石勒建立后趙。值得一提的是,石勒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奴隸到皇帝的人。石勒趙王元年(公元319年)他在渭城設置了石安縣,取石氏長安之意,希望在那個政變頻繁,戰亂不斷的年代能夠統治長久。
公元357年,前秦苻堅弒君稱帝,號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他稱帝后更名石安為靈武縣,改長陵為咸陽郡,靈武歸屬咸陽郡管轄,靈武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后魏。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咸陽郡治遷到今天涇陽縣址。
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代周自立為帝,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后,定都長安,由于長安久經戰亂,殘破不堪,于是他下令在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修建首都大興城(即后來唐長安城原形),大興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咸陽郡被廢去。開皇九年,改涇陽為咸陽。開皇十一年,咸陽縣治遷到咸陽故城西北三里的地方(即秦時杜郵亭所在,今天3530廠一帶)。
隋煬帝楊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省咸陽入涇陽。這一年還有一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極大、意義極其深遠的大事--隋煬帝創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此后的一千三百年中金榜題名成為中國所有學子夢寐以求的企望。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定都長安,定國號為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咸陽縣被重新設立,屬京兆府管轄,縣治臨時設在鮑橋,不久又遷至白起堡。武德六年又遷到便橋西北原渭城縣所在。
武則天稱帝后,因其母楊氏陵墓--順陵在咸陽原上,她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咸陽縣為赤縣。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李唐皇族和大臣趁機策動政變,復迎唐中宗李顯即位。中宗即位后恢復咸陽舊名,將咸陽作為長安的次畿。唐代時,咸陽縣共轄二十鄉。
唐以后的五代、宋、金基本上仍然按照唐時的縣治,咸陽仍屬京兆府管轄。宋代咸陽轄境和今天基本相同,東西七十五里,南北四十八里,設五鄉管五里,分別是:河南鄉管資川里,原鄉管城里,龍首鄉管慶云里,奉賢鄉管奉城里。元代初期,咸陽又省入興,縣治被廢置,歸屬奉元路。
四、定址重建時期
(一)定址渭水驛
明朝建立后,咸陽屬于西安府管轄,縣治仍設在興。因為元末明初的長期戰亂和自然災害等諸多原因,當時的縣城損毀嚴重,連縣衙都只能在民居辦公。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縣丞孔文郁的主持下,縣治被遷到原渭水驛,也就是今天咸陽市老城區所在位置進行重建。從秦都咸陽被焚燒殆盡,到歷史上的名稱和位置的數次變更,歷經一千五百多年滄桑的第一帝王都--咸陽城終于定址于此。就像一個失去了家的孩子,歷經多年漂泊,閱盡人間滄桑,天災人禍沒有讓她屈服,歲月磨礪反讓她愈加堅強,在經歷了輝煌后,她洗盡鉛華,在流離失所飽嘗艱辛時,她忍辱負重頑強生存,這一切都是為了等待,等待那個重生的機會,現在終于等到了,她將在這條曾經孕育過她的河流旁迎來新生。
縣城背倚北原坡,南面通津古渭河。兩岸夕陽秋草渡,半篙春水白鷗波。當年宮殿阿房盛,此地邳陵漢室多。欲向長途詢往事,南山無語郁嵯峨。
此詩為明人夜渡咸陽時所做,詩中記載的就是定址后的咸陽縣城位置和當時景象,讀后讓人仿佛穿越時空看盡歷史滄桑,唏噓不已。
(二)重修咸陽城
咸陽東遷之后因為缺乏資金和勞動力的原因(史載明初關中十室九空,洪洞移民就是基于此原因),最初只搞了最基本的住房設施,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知縣王瑾才修建了城墻。嘉靖二十六年因為咸陽城南鄰渭河,地勢險要易于防守,巡撫都御使謝蘭、僉事劉志下令拓寬東西北城,今天的鳳凰臺就是當年擴城時所廢棄的北門改建的。擴建后的咸陽城高兩丈五,共設城門九座,東西南北門依次為:朝陽、望賢、渭陽、五陵,學道巷(今咸陽市博物館正對之街)南端為文明門,西道巷和東道巷南邊延長線為新城門,東道巷北端為小北門,西北門成為乾清門,鐘樓所對北街為西北門,鐘樓所對南街為小南門。
明弘治六年(1493年)咸陽知縣趙璉君與邑進士總結出了著名的咸陽八景:渭陽古渡、灃水碧波、畢原荒冢、魚臺晚釣、細柳清風、馬跑泉磯、杜郵春草、龍巖翠柏。這八景今天可見的只有畢原荒冢了。
清代時,咸陽下設四鄉:東北鄉、西北鄉、南鄉、西鄉,共轄四十一所。
民國三年,西安府被廢置,改為關中道,咸陽屬之,后又直屬省政府管轄。一九三九年咸陽屬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5月設立咸陽分區,轄咸陽、長安、戶縣、周至、興、武功6縣。
咸陽起于戰國,興于秦,毀于項羽,重建于明初,發展于當代,她見證了秦、漢帝國等十三個王朝的的興衰成敗,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她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無數帝王將相和文人騷客早已化作五陵原上的黃土,在歷史的風雨中消散得無影無蹤,只有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依然散發著活力,繼續譜寫著輝煌的篇章。
1、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興市 陜西省咸陽市興市
茂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市東北,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西距興市12千米,東距咸陽市15千米。其北面遠依九嵕山,南面遙屏終南山。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霍去病墓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興市 南位鎮道常村西北
霍去病墓,位于陜西省興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茂陵東約1千米處,墓為山形,俗稱“石嶺子”。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1.5米,南寬56.70米,北寬58.40米,高18.38米,占地面積5841.33方米,封土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蔭蔽墓身。墓南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經,通向墓頂。1961年3月4日,霍去病墓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昭陵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禮泉縣 煙霞鎮九嵕山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周長60千米,占地面積200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4、乾陵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乾縣 城關鎮312國道
乾陵是陜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園規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會要》)。陵園有內外兩重城墻,其中內城南北墻各長1450米,東城墻長1583米,西城墻長1438米,總面積接240萬方米。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順陵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底張鎮韓家村
順陵,是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楊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禮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追封楊氏為孝明高皇后,改墓稱陵。唐玄宗即位后,下詔削去楊氏孝明高皇后稱號,仍稱太原王妃,將順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慣性仍以順陵稱之。1961年3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大佛寺石窟
批次:第三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彬縣 城關鎮大佛寺村
大佛寺石窟,是陜西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坐標。佛寺石窟,始鑿于南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于唐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寺內有446處佛龕,1980余尊精美造像,是盛唐京師長安附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其唐代大佛為關中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1988年01月大佛寺石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昭仁寺大殿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長武縣 東大街(長武縣博物館)
建于唐貞觀十三年(639),歷代多次重修。原寺已毀,現存大殿為宋代重建。該殿梁架結構頗為特殊,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罕見的一例。大殿面闊三間,10.6米,進深三間六架椽,10.5米,殿高約8.5米,單檐歇山頂。基座高1米,前有月臺。大殿面用檐柱12根,柱頭用闌額、普柏枋聯接,闌額至角柱不出頭。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秦咸陽城遺址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渭城區 窯店鎮長陵車站處
秦咸陽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筑冀闕,以后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筑模式,在咸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整個咸陽城“離宮別館,亭臺樓閣,連綿復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
9、長陵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窯店鎮三義村北
長陵,是漢高祖劉邦與呂后合葬墓。長陵東西并列著兩座陵墓,西為高祖陵,東為呂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所立的兩通碑石,又因為陵墓附曾經出土過屬于西漢時代的“長陵東當”、“長陵西當”和“長陵西神”文字瓦當,證實了這里的陵墓確為長陵。1988年01月13日,長陵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鄭國渠首遺址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涇陽縣 王橋鄉上然村北仲山西麓、涇河東岸
鄭國渠首遺址位于陜西省涇陽縣王橋鄉涇水出山口附。鄭國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采納韓國水工鄭國關于引涇灌田的建議,歷時10年修成,故名。現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有秦以后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遺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遺存。
11、甘泉宮遺址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淳化縣 鐵王鄉涼武帝村
甘泉宮遺址,總面積約600萬方米。甘泉宮興廢年代待考。現存遺跡有城墻、大型建筑夯土臺基、陶窯等。南城墻長1948米,西城墻長890米,北城墻長1950米,東城墻長880米。城墻殘高不等,周長約為5668米,夯土筑成。在遺址中心區現存有西漢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發現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種陶質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等。
12、泰陵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楊陵區 五泉鎮王上村
泰陵建于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是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獨孤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城西5公里處三畤原上,即:楊陵區五泉鎮王上村。此處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楊陵區因此而得名。楊堅在位23年,公元604年病逝于大寶殿,終年64歲,葬于此地。1996年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西漢帝陵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多處子項,此處為陽陵,正陽鄉張家灣
西漢帝陵是西漢11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高皇帝劉邦-長陵、孝惠皇帝劉盈-安陵、孝文皇帝劉恒-霸陵、孝景皇帝劉啟-陽陵、孝武皇帝劉徹-茂陵、孝昭皇帝劉弗陵-陵、孝宣皇帝劉詢-杜陵、孝元皇帝劉奭-渭陵、孝成皇帝劉驁-延陵、孝哀皇帝劉欣-義陵、孝皇帝劉衎-康陵。西漢是我國封建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封建社會的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漢。
14、三原城隍廟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三原縣 東大街33號
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后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
15、泰塔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旬邑縣 體育場北面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高53米,直徑12米,建筑面積144方米,結構為樓閣式青磚塔,塔內有旋轉木質樓梯可至塔頂。塔共七層八面,24個窗洞,56個風鈴,還有鐵鑄龍、人雕像等,1957年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涇陽崇文塔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涇陽縣 涇河新城涇河大道崇文塔景區內
建于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由涇陽人尚書李世達倡導主持,南京鎮江工匠官施工所建,是中國最高磚塔。崇文塔屬樓閣式磚塔,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層,總高度87.218米,根據八卦懸頂的古建筑原理設計,從塔下至塔頂全部用青磚修建。崇文塔為全國保存最好的磚塔之一。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彬縣開元寺塔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彬縣 西大街(開元廣場)
該塔創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整個塔體外觀挺拔秀麗,顯示了我國唐宋時期精湛、高超的建筑藝術。2001年彬縣開元寺塔作為北宋時期的古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武陵寺塔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永壽縣 永鎮原武陵寺內
建于明萬歷十八年(公元1591年),塔高30米,為中國至高鐵塔。武陵寺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角有風鈴,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2006年05月25日,武陵寺塔作為宋代古建筑,被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9、咸陽文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渭城區 中山街53號
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據明代萬歷《咸陽縣新志》載:“明洪武四年(1371)縣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經過明天順三年、萬歷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四年多次重修。現存古建筑12棟,占地12.78畝,被辟為咸陽博物館。2006年,作為明代的古建筑,被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碾子坡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長武縣 冉店鄉碾子坡村
碾子坡遺址,先周文化古遺址。1959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6萬方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個不同地點進行了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積500多方米,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先周古墓達200多座,出土文物數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甕等。2013年3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古邰國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楊陵區 楊凌示范區李臺鄉圪瘩廟村
古邰國遺址是5000年前邰國的邰氏鄉民所聚居之處。這里發現厚達3米的大面積、多層次灰層,上層有秦漢云紋瓦當和瓦片,下層有邰民所遺之陶器、灰坑、窯址及長達15米的居住遺址,還有高4米、寬2米的窖穴遺址。古邰國是堯舜時代農官后稷教民稼穡的故國。
22、鄭家坡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武功縣 武功鎮漆水河東岸
1980年發現的,面積2000方米。發掘區分南北兩個小區,中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壕溝。遺存主要有房基、灰坑、窯穴、陶窯,還有陶器、石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文獻記載周人早期活動在漆水下游一帶,鄭家坡遺址就處在這個范圍之中,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線索。遺址的出土文物佐證了《詩經》、《史記》等史料記載的真實性。2013年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秦直道起點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淳化縣 鐵王鄉涼武帝村
秦直道起點段位于淳化縣境內,自漢甘泉宮遺址宮墻北門起向北,至北莊子村處開始收窄,上行1千米后拓寬至17米,其后向北延伸至還把1769米處的鬼門口,此處寬約為20米,再向北進入旬邑縣境內。2013年7月21日,秦直道起點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4、沙河古橋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秦都區 釣臺鎮資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
沙河橋遺址一號橋現暴露出木橋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經露出的木樁高2米左右,直徑為40厘米。橋樁上端殘缺不全,有火燒痕跡,橋面已不復存在。二號橋在一號橋東300米處,已發現5排41根木樁,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樁高2-3米,還發現9.54米方形大橋梁一根、卯俱在。兩座橋均寬16米,據文獻所載,根據當時河道的寬度推測,這座橋長約500米。在橋址附還出土有秦漢時期的銅器、鐵器、磚瓦等文物100件。198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3年5月3日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5、安仁瓷窯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旬邑縣 城關鎮安仁村
安仁瓷窯遺址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文化遺址。西臨三水河,東依原坡,總面積約150萬方米。1977年,咸陽地區文管會主持,發掘面積1261方米,清理出瓷窯10處,出土遺物89101件,主要有碗、碟、罐、壺等。另外還探出暴露于一面的堆料場及晾坯遺址,并調查出窯址31處,爐灰渣瓷片堆積坑22處,坩土原生層7處。安仁瓷窯發掘的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北方窯爐史提供了新的依據。2013年5月,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漢云陵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淳化縣 鐵王鎮大疙瘩村西
漢云陵是漢昭帝母勾弋夫人趙太后的陵墓,墓冢為覆斗形,墓四周有闕門,門外置雙闕,西闕、北闕在過去農田基建中破壞嚴重,東闕和南闕至今保存比較完好。墓冢封土為覆斗形,底部邊長155米至158米,清晰。墓冢表面計32400方米, 占地約54畝。陵園設有四門,門外置雙闕,西闕、北闕在過去農田基建中破壞嚴重,東闕和南闕至今保存比較完好。2013年3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7、興寧陵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正陽鄉后排村
興寧陵,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之墓。李于北周建德元年 (572) 死,葬咸陽。唐武德元年(618)追尊為世祖元皇帝,陵稱興寧陵。陵墓封土為圓錐形,底部周長 133 米,高約 5 米。陵前保存有石獅 1 對,石天鹿 2 對,石虎 1 對,造型古樸,雕刻細微,與永康陵石雕造型相似,為同一時期石雕。2013年3月,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永康陵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三原縣 陵前鄉侯家堡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陵墓。李虎曾助北周伐東魏有功,封為柱國,死后追封為唐國公。李淵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 (618) 追尊李虎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園,稱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長430米。墓南尚存刻字華表、石獅、石人、石天鹿等具有初唐風格的石刻。2013年3月,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9、清梵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興市 東城街道辦事處北寺巷
陜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清梵寺內建筑,塔建于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塔隨寺名,初稱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稱保寧寺,塔亦遂稱保寧寺塔。北塔為七層八棱磚塔,底部每邊長4.35米,高38.6米。各層每角都有磚柱,第二、三層還有磚砌轉角和斗拱,每層南北兩面有門。北塔曾多次修葺,現塔身略有傾斜,塔頂已損,對塔頂以及塔身進行修繕中。
30、報本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武功縣 武功鎮北關武塔村
陜西名塔之一,報本塔因建在報本寺內而得名,宋代學士宋敏求編《長安志》記載,報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據發現塔下地宮所藏文物考證,報本寺塔重建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八十年代初,報本寺塔稍有傾斜,1987年5月24日整修,在清理塔基時,發現塔下有地宮。出土文物100余件,地宮出土文物包括金、銀、玉、銅、石、絲綢六大類、其中金棺、銀槨、豹斑玉筒、舍利子等,在國內出土文物中比較罕見。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大部分現收藏咸陽博物館。于1957 年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于2013年5月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