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創新思路和布局進一步明確,制度創新邁出重要步伐,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服務能力和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撐服務了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2017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研在工作報告中系統總結了地質調查工作??奮進中的亮麗答卷。
支撐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中國地質調查局以科技創新發展支撐服務脫貧攻堅戰。深入贛南蘇區和烏蒙山片區逐縣開展需求對接,落實扶貧資金,部署實施“四個全覆蓋”地質調查工作。因地施策,重點支撐農業、綠色礦業、飲水安全、旅游、地質災害防治、清潔能源發展,形成了“地質調查+”扶貧模式。以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服務生態農業產業發展。以石漠化治理帶動綠色發展。示范找水保障群眾用水資源安全。開展地質遺跡調查打造地質旅游資源,推動了地方旅游產業發展。支撐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工作研討會,發布了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報告。編制了《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實施方案(2016-2020年)》,加強了重點地區和重大工程建設地質調查,活動斷裂、地面沉降等調查成果服務成效明顯。支撐服務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召開長江經濟帶地質工作研討會,圍繞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打造、新型城鎮化建設、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等需求,12家機制單位共同編制了長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工作實施方案,統籌開展地質環境綜合調查。積極推廣上海城市地質調查成果服務政府管理主流程的工作經驗。支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27個國家合作,完成境外地質、地球化學填圖面積360余萬方千米。與陜西等6省國土資源廳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6所高校簽署“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學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發布“地質調查國際合作成果報告”,為400余家企業境外礦業投資和國際產能合作提供服務。與15個國家新簽、續簽諒解備忘錄和合作協議,合作國家增加到55個。啟動了“化學地球”和“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兩個國際大科學計劃。支撐服務海洋強國戰略。首次在聯合勘探區塊內發現新類型油氣藏;對南海海底245個大中型地理實體進行了命名并獲國務院批準;在海域新區首次鉆獲埋藏淺、厚度大、純度高的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在西太洋圈定出新類型結核資源遠景區6萬方千米;南黃?茖W鉆探再次發現多層油氣顯示。會同沿海11省(市、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地勘單位,編制了《中國海岸帶地質調查報告》和《中國海岸帶資源環境圖集》。
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
,中國地質調查局全面服務國土資源領域“十三五”規劃編制。完成了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和國務院批準的礦產資源規劃的編制及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信息化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三階段總體方案的編制。積極支撐油氣勘查開采體制改革。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在大宗緊缺礦產方面取得一批突破,瞄準戰略新興礦產發力,全力支撐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大力支撐自然資源體制改革。編制《中國自然資源圖集()》,為全國自然資源體制機制改革和管護提供了基礎信息,為部分地區空間規劃試點和首批自然資源確權發證試點提供了技術支撐。編制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場地調查情況報告、全國地下水水質評價報告,完成全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宏觀評價,為生態文明績效評價和責任考核制度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順利推進。利用遙感技術,聯合30多家單位,完成全國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調查,對全國12.1萬個礦業權進行了監測,圈定疑似違法圖斑1萬多處,有效支撐了礦政執法。推進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有力支撐國土資源“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綜合管理。完善全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與服務臺,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數據聯動更新。開展山地丘陵區重要城鎮地質災害調查與風險評價試點示范;開展福建泰寧泥石流、浙江麗水滑坡、新疆葉城泥石流等重大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技術指導;開展華北原、汾渭盆地等重點地區地面沉降InSAR調查監測,支撐了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地面沉降防治聯席會議。
加強制度建設與管理工作
初步構建了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創新地質科技管理體制。以目標責任制,改革地質調查組織管理體系,建立以局機關-大區項目辦-實施單位為主線的3級項目管理體系和以計劃-工程-項目為主線的3級業務推進體系,實施法人負責制和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建立健全地質調查預算管理體系。強化安全生產和保密工作。
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地質調查局積極推進“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茖W編制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深空對地觀測創新總體方案,分別設立了地質調查工程予以支撐。引進人才,積極推進了地球深部探測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申報工作。啟動了光學衛星星座建設項目,初步建成國產衛星國土資源數據保障系統、衛星-航空-地面一體化遙感技術體系。實施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南方油氣頁巖氣調查、西藏羌塘油氣調查、北方新區新層系油氣資源調查、北方砂巖型鈾礦調查等能源調查5大科技攻堅戰。持續推進“人才興局”戰略,構建地質科技創新人才序列?萍紕撔屡_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完成巖溶地質國際合作協議成功續簽。成立了“中國-東南亞南亞地學合作研究中心”、“中國-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學合作研究中心”、“中國-東北亞地學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國-西非北非地學合作研究中心”等合作臺。推進地科院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華北地區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基地、青島海洋所東部基地建設。海洋地質調查三艘調查船相繼進入連續建造,其中兩艘實現合攏。,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
以地質大數據服務社會公益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云原型系統初步建成。開展了基于地質云的阿爾金成礦帶地質調查應用示范,探索“互聯網+”地質調查工作新模式,初步形成地質云(地質大數據)體系框架。開發了基于地質云的油氣業務管理系統和互聯網站群,業務管理系統實現全覆蓋部署應用;“地調超算臺”在國際礦業大會上推廣發布,向地勘行業用戶提供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專業軟件共享服務。初步形成了6大類56個小類54萬多個服務產品目錄,初步構建了地質資料產品體系。地質資料產品結構進一步完善。全國已完成20個省級區域地質志編制,首部省級礦產地質志-江西卷舉行首發贈書儀式。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信息網正式上線運行,首次在線發布成果資料和原始數據,實現了海洋地質調查資料服務的“破冰之旅”。全國地質資料館全年累計提供服務量達到1.2萬種、85萬余件次。為行業和社會公眾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服務超過達1萬人次。六大區地質資料館提供地質資料服務和定向加工數據量超過2200GB。
系統總結百年地調經驗與成就
推出中國地質調查百年史綱、百年畫卷、百名人才、百項成果、百項理論和百項技術。精心謀劃了地質科技創新的總體布局。制定了中國地質調查“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確定地質科技創新發展的“三步走”目標,即:到2020年我國地質科技整體水躍居世界前五,達到國際先進水;到2030年我國地質科技整體水躍居世界前二,達到國際領先水;到2050年成為世界地質科技強國。出臺具體措施加強地質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成功召開紀念地調百年系列學術研討會。增強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質調查局的信心及地質行業的認同感、凝聚力。
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地質調查局與相關部門初步構建工作聯動機制,建立數據資源常態化共享機制,加強重大項目協作和聯合攻關,提高了國土資源管理的支撐能力。與軍方單位合作,初步形成以規劃銜接、標準對接、成果共享的融合機制,推進了人才聯合培養和學科建設。分別與京津冀三省(市)、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一帶一路”6省(區)以及6所高校聯合搭建了需求對接、工作研討、協調推進的工作臺和綜合地質信息的共享臺。與浙江、新疆、安徽等省(區)政府共同推進大區項目辦與省廳間的需求、項目和成果“三對接”。同時,帶動地方地質調查工作加強與地方需求、項目、成果對接,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支撐省級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加強黨建和新時期地質工作者核心價值觀
大力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以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作為檢驗學習教育的標準,把學習教育落在實處,推動解決了一批基層單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局涌現出一批基層優秀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大力推進黨組織建設,開展野外項目組臨時黨組織建設試點,使基層黨組織建設基本覆蓋到了野外第一線。強化“兩個責任”落實。綜合發揮監督檢查作用。針對新時期地質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踐行“責任、創新、合作、奉獻、清廉”新時期地質工作者核心價值觀,以先進典型宣傳推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廣大地質工作者牢記責任、強化創新、團結合作、無私奉獻、清正廉潔。
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上海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9:52泰山科技學院對比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