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縣東花園村位于西寧市郊,每年大部分的時間里,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而正值青壯年的70后村醫鐘生彥也是其中的一員。
1993年,鐘生彥高中畢業,到西寧市衛校學習,三年后,他回到了村里,擔任了東花園村的村醫。2003年,鐘生彥又自費考入湟中衛校學習,并順利拿到中專畢業證。2007年以優異的成績取得助理醫師資格。雖然學業上在不斷努力,取得新的成績,但鐘生彥一直堅守在村醫這個崗位上,全心全意為鄉親們服務,一干就是13年。
做為一名村醫,經常是一些繁瑣、細碎的凡事,留守在村里的大都除了老人就是孩子。鐘生彥每天走家串戶,不是為村東頭的大爺量血壓,就是為村西頭的大娘測血糖,東花園村有272戶人家,1079人口,60歲以上的老人有145個,對于這些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他都能了如指掌。對患病老人,鐘生彥格外關注。劉生蓮老大媽今年76歲了,兒子兒媳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人,劉大媽
患有高血壓,心臟也不太好,鐘大夫經常要上她家去看看,看看最血壓又高了沒,囑咐她吃藥。天冷了,他還看看她的爐子旺不旺,幫她提前準備好生爐子的
煤塊。聽說過幾天大媽要去城里的兒子家,他還叮囑她別忘了量血壓,為便于隨時了解她的病情,又仔細地將她的手機號記上。對這些留守老人來說,他不僅是
他們的家庭醫生,還是他們家里的親人,看病之余,他陪他們聊聊天,告訴他們怎樣注意時的生活起居、飲食調整。遇到誰家的電視不清楚,他上房去調調天線、誰家的爐子不旺,他給安裝好。
王大媽患有糖尿病、還因腦血栓造成偏癱,行動不便,子女外出打工,鐘生彥經常上門服務,每次去了,他先看看她家有啥要干的家務活,為大媽燒水做飯、然后邊聊天邊了解病情。每次王大媽總是感激地眼含熱淚:你比我的兒子還要親。
是的,鐘生彥真心地把村里人都當做自己的親人,鄉親們有需要,他是隨叫隨到。而在自己的家里,卻經常不見他的蹤影,常常妻子都在家做好飯了,卻不見他來吃飯,原來他還在村衛生室守著老人打點滴。
夏天,鐘大爺家的孫子在玩耍時不慎摔倒,傷得較嚴重,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鐘大爺情急之下,來找鐘大夫,鐘大夫連忙用自己的車帶著他們去了就的西鋼醫院,一到醫院,自己忙著跑前跑后去掛號、取藥,直到孩子看完醫生,傷口處理完了,他這才放心地回家了。
的冬天,半夜兩三點鐘,鐘生彥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原來是村里一家在辦喪事守靈時,發生煤氣中毒,當鐘生彥趕到時,人已處于昏迷狀態,鐘生彥當即打開門窗,并靜脈助推40毫升高糖,并叫家人迅速將患者送往就的醫院,因處理及時,患者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清醒過來了。
鐘生彥真誠的服務贏得鄉親們的信賴和贊譽。外出打工的人回村后,都很感激地對他說:要不是你,老人孩子在家就真要出事,有你在,我們出去就放心了。
隨著幾年農村經濟的發展,地處西寧市區周邊的東花園村也逐步富起來,鐘生彥的努力工作得到村委會的大力支持。
2008年,村衛生室由原來簡陋的兩間擴建到現在的藥房、資料室、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一應俱全。在擴建過程中,鐘生彥也拿出自己這幾年的積蓄20000多元投入其中。鐘生彥的妻子張世清當年在四川打工時,也上過職高衛校,為了更加全面、周到的為鄉親們提供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鐘生彥動員妻子也到村衛生室來工作。如今,張世清也成了東花園村的一名村醫,主要負責全村的婦幼保健。
“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萬家”,這是歌頌當年的“赤腳醫生”的歌,也同樣是現在的鄉村醫生的真實寫照,鄉村醫生聽著隨意,事情卻特別多而雜:村民急診、老人體檢、農村衛生、傳染病預防、防疫接種……鐘生彥的衛生室相當于一個小型醫院。除了工作時間沒法像城里醫生一樣有規律外,鄉村醫生還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僅要會看病,還要會打針、按摩、針灸等。還要隨訪、登記、建檔、兼健康素養知識宣傳員。鐘生彥利用各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他自己不定期地辦黑板報,發放各種健康知識手冊,播放宣傳視頻。同時還向村民宣傳醫改政策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優越性,主動配合衛生院、村委會當好開展基層衛生工作的參謀。工作千頭萬緒,量大任務重,但鐘生彥總是一絲不茍地去完成,使宣傳工作做到每家每戶,使許多疾病預防健康知識做到家喻戶曉,戶戶都有明白人,讓每一個村民都享受到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在一次預防接種工作中,鐘生彥來到村磚瓦廠里,這里有從四川過來的幾戶彝族打工者。雖然是外來的流動人口,但鐘生彥對他們一視同仁,做好服務。有時候,外來人員對此不理解,當鐘生彥為他們打預防針時,他們拒絕了,說不需要你來管。鐘生彥反復地向他們解釋,這不是有病了才打針,是為了不得病才打的針,經過反復解釋,他們終于明白了,鐘大夫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最后欣然接受預防接種。
在多年的村醫工作中,鐘生彥深深體會到,村醫關注的不僅僅是村民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鐘生彥把村民當做自己的親人,他常常說:鄉親們這樣信任我,我所有的付出也心甘情愿。這幾年,隨著城鄉經濟的飛速發展,每年外出打工掙的錢也越來越多,比起他們,鐘生彥收入不高,但鐘生彥以他的淳樸、信任、熱愛、無私奉獻、勤樸,心系鄉親,心系最需要幫助的人,一如既往地在村醫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著,守護著鄉親們的健康。十幾年如一日的熱忱,使鐘生彥獲得許多榮譽,從2012年到,連續四年,被評為全縣優秀鄉村醫生,對此,他謙虛地說,未來的路還很長,“會繼續做好醫者該做的一切”。
深秋的早上,寒風凜冽,48歲的李生貴帶上藥箱,騎上摩托又開始了他一天的行程。
窯洞村,是青海省湟源縣的一個偏僻山村,李生貴是這個村的人,也是這個村的支部書記。但他又是新勝村和巴漢村的村醫。從窯洞村到新勝村,再到巴漢村,來去十幾公里的山路,在21年的從醫生涯中,李生貴每天都是這樣騎著摩托奔波。
1992年,高中畢業的李生貴遠赴甘肅,在甘肅中醫學院學習中醫,并取得大專文憑,回來后,在窯洞村當了一名村醫。窯洞村、新勝村、巴漢村都是湟源縣的偏遠山村,離西寧市區較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后,醫療條件惡劣,缺醫少藥,面對疾病,村民束手無策,飽受疾病困擾。而大多有文化的年輕人不是永久離開這里,就是外出打工,誰也不愿意在這又窮又偏僻的山村留下來,方圓幾個村都難以找到一個村醫,于是,李生貴毅然承擔起其他兩個村的村醫,為村民排憂解難。
處理完本村的事務,李生貴騎著摩托馬不停蹄地趕往新勝村,在那里,已經有等候在村衛生室門口要看病的村民們。
“王家嬸,你的血壓這兩天又有點高,你藥要按時吃,口味清淡一些啊!”
“李家爸爸,你氣管又發炎了,煙再不要抽了。”
一對一的進行健康教育,不厭其煩地叮囑注意事項。整整一上午,李生貴就接診了二、三十位前來咨詢、看病的鄉親們。來看病的大多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大多患有地方常見病、慢性病,李生貴很熟悉他們的病情,誰是高血壓、誰是類風濕關節炎、誰是慢性支氣管炎,誰吃什么藥過敏,他心里一清二楚。每到一個村,有病沒病的都要到他這兒來,讓他把把脈、量量血壓,聽聽他講解健康保健知識,問詢一些保健健康常識,李大夫總會耐心細致地、用最通俗的話、用身邊的實例和他們聊一陣,他們聽著心里很踏實。
新勝村的事忙完了,李生貴又趕往巴漢村。初冬的太陽很暖和,村口已經聚集了許多村民,等著李大夫。顧不上休息一會,趁著大家聚集在一起曬太陽的功夫,李生貴向大家講起健康素養知識。
“我們這里地處高原,氣候干燥,時要多喝點白開水,熬茶里多放鹽的慣要改一改。少抽點煙,煙抽多了,影響血壓升高,氣管炎發作,對胃也不好??????”
由于地處高原,氣候寒冷,高血壓、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是這里的常見病、多發病。所以,每到一處,李生貴總要不失時機地宣傳健康保健知識,以他的努力換來村民改變不良的生活慣,樹立科學、健康的生活觀念。
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十幾公里的山路,無論嚴冬酷暑,李生貴幾乎每天都背著藥箱,穿梭在鄉間小路上。在這條坎坷不的鄉間道路上,李生貴迎著風,冒著雨,不知摔倒過多少次,騎壞了四輛摩托車。2011年,李生貴騎著摩托去往巴漢村隨訪患者,途中不慎摔倒,導致肩胛骨骨折合并鎖骨骨折,在縣醫院躺了十幾天,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又開始了鼠防登記工作,由于傷還沒有完全好,他步行到巴漢村,開展外出人員摸底調查工作,當天,走訪了67戶。
有一年的夏天,半夜12點,外面下著傾盆大雨,巴漢村一位村民來找李生貴,說兒媳婦肚子疼的不行,讓他去看看。冒著大雨,李生貴來到他家,經過初步診斷,是急性闌尾炎。他陪著患者一同去縣醫院,醫院檢查后,提出必須立即手術,可家人帶的錢不夠,李生貴又去找縣城的同學借了500元給他交了押金。直到凌晨3點,聽到手術成功,一直守在外面的李生貴自己悄悄地雇了輛出租車回到家。
生于斯,長于斯,回報于斯。從小在鄉村長大的李生貴,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樸實性格,也秉持著知恩圖報的原則,希望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幫助到更多鄉親。21年里,無論工作多么艱難。無論自己受多大的苦和委屈,李生貴默默付出,毫無怨言。他常說:“我是一名黨員,既然選擇了村醫這份工作,我就必須干好,一生無悔。”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村民,李生貴刻苦學習鉆研業務知識,他讀了大量的醫學書籍,通讀了《傷寒論》等有關中醫書籍,白天沒時間,他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常常一學就到深夜。他還經常去鄉衛生院,和醫生們一同探討中醫論治。黃茂村有一位年輕人,叫王成海,有心學醫,李生貴鼓勵他考村醫,在李生貴的鼓勵和幫助下,王成海考上了助理醫師資格,成了一名村醫。,李生貴參加國家級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國家級執業醫師資格,是全縣村醫中唯一考取國家級的。從至,在全省鄉村兩級衛生技術競賽中,李生貴連續三年獲得一等獎。
由于身兼數職,李生貴常常忙得根本顧不上家里的事情,家里的十多畝地,全靠妻子一人在忙活。這幾年,村里許多像他這樣有知識、正年富力強的人們多外出打工掙了錢,有的在縣城買了房,有的人家蓋了新房,可李生貴仍然住著破舊的幾間土房,妻子勸他說:你別再這里做村醫了,看看別人家都掙了錢,蓋起了新房,憑你這點收入,我們啥時才能蓋起新房啊。每當這時,李生貴心里總是充滿了對妻子的愧疚,他說,我欠妻子的真是太多了,他多么想滿足妻子的愿望,蓋起新房。但這個心愿的實現,對李生貴來說,總是遙遙無期。
從當年的20幾歲堅守到如今的48歲,這21年是人生的寶貴青春年華,是成年后最重要的歲月。他選擇了鄉村醫生,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從未退縮,從未動搖,從未厭煩,甚至從未抱怨。他體現出來的正能量化作鄉村一股暖心的春風,輕輕吹佛著村民的心田。
楊學仁同志,男,1953年7月出生,是甘肅省酒泉市金佛寺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l971年任酒泉市金佛寺鎮西坪村醫生所醫生至今,他已經在這里工作了41個春秋。在他的努力下不斷的改善就醫環境和醫療條件,從一開始租借的8方米的破舊房屋,到現在200多米的業務用房,從當時的“缺醫少藥”到現在的“小病不出村”,為患者創造了整潔、舒適的就醫環境。他幾十年如一日,工作勤勤懇懇,堅持為群眾服務、診治,搶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
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3:20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
時間:2025-05-22 09:10:51金山職業技術學院對比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附分..
時間:2025-05-22 09:08:12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在重慶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05:01四川上山東理工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01:18江西高考理科533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08: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