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體會議提出“四個轉變”治青理政新理念、新思路,特別是“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的轉變”,是對青海多民族省情認識和把握的一次新的升華,也是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客觀需要,更是全省各族兒女的期盼和心聲。市創建辦就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加快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市創建步伐,著重從以下方面,指導全市努力開創創建工作新局面。
狠抓宣傳教育引導,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堅持不懈地對黨員干部進行教育,開展“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微視頻征集”、“中華民族一家親”文化下基層、“民族團結感動人物”評選、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全力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積極探索建立加強少數民族服務有效途徑,最大限度地做好服務工作。
鞏固提升管理水,促進宗教與*社會相適應,做好民間信仰依法管理試點工作。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結合法律“七進”,組織開展多層次多領域法治宣傳教育,全面提高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和水。綜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積極構建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體系,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為群眾提供多元、便捷的糾紛解決方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邁入小康社會。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進旅游產業與民族文化融合發展。針對城鎮貧困和困難群體,確保“六項重點幫扶措施”落地生根。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實現創建工作縱深推進。強化創建工作“一把手”責任制,調整充實領導機構,形成工作合力。細化驗收程序、驗收標準,全力推動創建“八進”活動,為加快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市奠定堅實基礎。
3月15日,由省委黨校主辦的《青海學習報》召集省垣部分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圍繞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提出的“四個轉變”進行專題交流和研討。會上,省屬部分高校、省環保廳及省委黨校與會代表圍繞“四個轉變”提出的背景及地位、意義和內在關系,擺觀點、講道理,熱烈討論,相互交流,深化了大家對“四個轉變”的認識。
大家認為,“四個轉變”新思路是對青海省情和青海發展戰略認識的進一步升華,是省委省政府治青理政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創新,是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決策部署,它必將轉化為指導和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實踐。
大家認為,推進“四個轉變”,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自覺服從和服務于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必須切實推進經濟和生態在發展形態、發展定位和發展理論上的高度融合,立足省情著力制造稀缺、金融發力和服務跟進;必須把握青海多民族省情的新要求,進一步推進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必須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我省的生態、人文、區位和資源優勢,找準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契合點,全面提升合作發展水;必須以因地制宜的措施促進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良性循環,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全面推動農牧業生產的規模化、資源化和現代化。
青海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提出了“四個轉變”的重要理念,特別提出了“實現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的重大戰略調整,更加強調了生態建設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地位,是落實*視察青海時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的重要體現。
長期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西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西寧生態環境建設,始終將加快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構建城鄉一體化生態綠網作為西寧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好,大力推進。在11月20日召開的西寧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作出了“打造綠色樣板城市,建設幸福西寧”的重大部署,順應了青海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關于“四個轉變”的發展理念。未來,西寧林業生態建設將圍繞“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幸福西寧”的新目標,抓住“生態優先”與“發展率先”兩個關鍵,充分把握西寧林業生態建設在青海省東部城市群建設戰略中的示范引領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區域性輻射帶動作用,統籌謀劃好今后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思路和工作部署。要在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圍繞構建以湟中縣西堡為中心的生態綠芯、南北兩山和城市遠山(拉脊山、日月山、大坂山)為屏障、沿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河六岸”綠化為生態廊道的“一芯二屏三廊道”的城市新型生態布局,積極推進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西寧環城國家生態公園(試點)建設,啟動園博園規劃建設。到2020年,讓西寧森林覆蓋率達到35%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保持在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保持在12方米,為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提供堅實的綠色本底和生態保障,將西寧建設成一座空氣更加清新、生活更加舒適、環境更加宜居、景色更加優美的幸福之城。
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視察時,提出了“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扎扎實實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的*對青海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青海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為做好青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海在行動??
“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的轉變,從研究地方發展戰略向融入國家戰略的轉變,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體會議提出了“四個轉變”的新思路,青海正在以“四個轉變”推動“四個扎扎實實”落地生根。
一石激起千層浪!
“四個轉變”引起了全省黨員干部群眾的熱烈反響;
“四個轉變”迅速成為青海高原大地的熱詞;
“四個轉變”迅速轉化為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方向。
大家紛紛表示,“四個轉變”提振了新時期青海人的“精氣神”,表現出了青海人的大氣魄,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站在青海看青海、跳出青海看青海、面向未來看青海,揚長避短、決勝千里的發展思路,是*視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省情認識,推動“四個扎扎實實”落實的思路創新,具有貫徹中央精神,銜接國家戰略,借鑒省外經驗,深化省情認識,彰顯地方等特征。
連日來,本報分別采訪了3位地區、部門負責人,就如何理解“四個轉變”是推動“四個扎扎實實”落實的思路創新,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暢談心得,共話未來。
對話人物: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曉南
【如何理解“四個轉變”是推動“四個扎扎實實”落實的思路創新】
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提出“四個轉變”新思路,特別是“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是貫徹落實*視察青海時提出“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戰略途徑、歷史選擇、現實需要,是青海服從和服務于黨和國家大局的自覺行動,是青海朝著*生態文明邁進的總動員。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突出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就是要求我們要全力維護這個“全局”,確保這個“大局”,這是青海在生態文明“五位一體”戰略推進中最新的實踐成果和戰略升華。
【爭做“四個轉變”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大”思路引領,做大青海生態
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突出抓手,統籌推進省內五大板塊生態建設,協調推進全流域和區域生態保護,聚集新合力做大青海生態。
形成大戰略。以“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為指引,把“四個轉變”落實到生態保護各項工作中,形成綠色聯動大戰略,實現我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新突破和“綠色崛起”新形象。
制定大規劃。盡快研究啟動編制青海生態保護中(長)期規劃,同步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三期、青海湖流域水環境綜合防治規劃工程等區域治理的分項規劃編制工作,保障“五大板塊”和“一屏兩帶”生態格局持續提質增效,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實施大推進。立足省情實際,全力實施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青海湖、柴達木、東部干旱山區生態保護工程,增強各大生態板塊之間的整體性、系統性、連通性,形成更好更優和更加持續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效應,筑牢青海綠色發展的生態之基。
實現大融入。加強沿江流域各省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合作交流,形成上下游之間共筑華夏生態安全屏障的新合力,激發新潛能。
帶動大發展。堅持保護優先,使生態之策成為青海發展之基,使綠色發展成為生態之本、民生之本。
●“強”舉措支撐,做強青海生態
增強對自身發展的支撐力。深入挖掘生態潛力,在生態旅游、原生態文化體驗、綠色生態產品開發和推介、招商引資引才、爭取國家項目支持等方面充分發揮價值作用,支撐我省民生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
增強對流域保護的牽引力。主動建立與三江流域省市自治區的生態保護協作共建機制,完善生態保護橫向補償機制,在技術支撐、人才培養、群眾環境教育、黨務合作、政務交流等方面加強協作,從三江源頭吹響生態保護新號角,發起全流域和區域生態保護新攻勢,為全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輸血造髓。
增強對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保障力。建立生態保護和治理相結合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障機制,強化生態保障體系建設,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環境友好,全面加強三江源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的生態保護制度。
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3:20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
時間:2025-05-22 09:10:51金山職業技術學院對比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附分..
時間:2025-05-22 09:08:12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在重慶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05:01四川上山東理工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01:18江西高考理科533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08: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