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環境污染防治
【背景鏈接】
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推動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實行限期達標。開展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專項治理。深入推進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實施重點流域和海域綜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體。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收費政策。嚴禁“洋垃圾”入境。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完成造林1億畝以上,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擴大濕地保護和恢復范圍,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嚴控填海造地。嚴格環境執法。我們要攜手行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角度解讀】
[背景分析]
年來,一入冬霧霾就席卷我國多個地區,給大氣環境、群眾健康、交通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為此,多個城市實施機動車限購政策,部分地區實施限行政策。但這種限購限行政策遭到了汽車協會和不少民眾的詬病,因為汽車尾氣僅占空氣污染的20%,剩下的80%治理卻遲遲不見動靜,新一輪尾號限行措施和汽車限購政策對空氣污染治理的解決作用并不明顯。少開汽車、綠色出行已成為社會共識,每個公民都有責任有義務為減少汽車污染、創造美好環境做出應有貢獻,但這并不能成為城市管理者推行限行限購政策的依據。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年來,中國逐步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制訂“史上最嚴格”《環保法》,樹立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著力改善突出的大氣、江河污染等環境問題。事實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5.6%和4%,74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9.1%;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等等,但是與群眾的需求差距還比較到,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不高。
[面臨的挑戰]
中國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為我們過去的綠水青山是祖宗留下的,未來美麗的環境是子孫后代應當享受的,當代人要有責任感。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基本國情,除了人口多,還有就是環境承載能力脆弱,我們用世界上不到9%的耕地養活了20%的人口。我們的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都遠遠低于世界均水。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去繼續走高投入、高排放乃至于高污染的路子。
由于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大、易反復,部分企業和個人法治觀念淡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不作為、慢作為、監管缺位,環境保護面臨多重困難與挑戰,各類環境問題仍處于多發態勢。
當前,我國正步入增速換擋、方式轉變、結構優化、驅動力轉換的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之一。這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絕不僅僅是污染防治,還包括發展方式與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需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統籌謀劃、全面布局。
[對策]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而且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礎,還是我們留給后人最好的財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是為了保發展、保健康、保幸福。
一是筑牢綠色政績觀。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以*同志的*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綠色成為我國發展的底色。然而在現實中,一些領導干部還是以GDP論英雄,追求短期的政績。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干部要讓正確的綠色政績觀在頭腦中落地生根,要樹立“抓環保工作就是抓經濟工作,就是抓對外開放”的意識,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抓項目、抓工作。要建立完整的綠色政績考核體系,堅決執行環境保護工作一票否決制,把環境保護工作做為主要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實行環境問題終生責任追究制。
二是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大氣、水、土壤污染是污染防治的核心工作。治理大氣污染,要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不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將高耗能、高污染的產能比重降下來。水污染直接關系人們每天的生活,直接關系人們的健康,也關系食品安全,政府必須負起責任,向水污染宣戰,拿出硬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土壤污染處于“末端污染”,要抓“本”治“源”。不僅要從工農業生產、城鄉居民生活污水排放著手,更要管住生產生活“上游”的土地規劃、城鄉規劃。
三是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環境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關系到公眾的切身利益,每個人往往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治理污染不僅僅是政府工作,要讓企業和公眾廣泛參與進來,強化企業防治污染的主體責任,讓其主動承擔防治責任;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保障他們的話語權,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只有形成環境共治模式,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污染防治。
廣東高考455至46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8:49:52安徽上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8:46:45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在山東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8:44:20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對比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08:41:10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對比山西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08:38:49江蘇旅游職業學院在江蘇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參..
時間:2025-05-22 08: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