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多么雄偉美妙的一種氣勢和景況。≡倏淳唧w的建筑格局:
山門兩重,四大天王殿一,碑亭二,鐘鼓樓二,正殿一,后殿一,左右殿二,東西兩廡藏殿二,法堂一,正方丈一,東方丈一,西方丈一,東方丈前后佛堂二,西方丈前后佛殿二,秘密殿左右佛堂二。次山門內二金剛像。天王殿內供三世佛、十六羅漢,殿頂彩畫金剛法界語自在壇場,周圍壁畫秘密壇場。后殿內供釋迦彌陀藥師三佛及十方佛、八大菩薩。后左殿內供二臂、六臂護法。后右殿內供金剛怖畏中圍佛像,及葛辣嚕巴拶門支母與其伴繞。東藏殿內供欽賜華、梵字大藏經二藏。西藏殿內供金書大藏經二,大藏(經)乃中貴大臣太監王公瑾所施也。秘密殿內供欽賜佛八尊及大輪金剛手佛像、上樂輪佛密像、金剛怖畏佛密像、鍍金大持金剛、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乃中貴大臣太監尚義舍資造也;金書番字大藏經一藏,計一百八帙,語錄藏經一藏,計二百二十一帙,皆出佛子衣資所造;藥師佛壇場一座,葛里麻巴上師一尊;藥師燈一樹;玉花瓶盛純金所造枝莖葉五,實供花一樹;大銀燈盞一個,重三百五十兩;鍍金銅起花大曼吒辣三座,供器全中貴大臣太監王公瑾所施。東佛堂內供上樂輪六十二佛宮殿壇場、金剛怖畏十三佛中圍宮殿壇場。西佛堂內供大輪金剛手十八佛中圍宮殿壇場、無量壽佛九佛中圍宮殿壇場。東西四壇場佛身皆檀香象牙烏木所造,宮殿壇場則是木刻彩妝,其壇場宮殿主伴佛會,是皆佛子依經續新所制。東方丈后殿內供無量壽佛、彌勒文殊二大菩薩,銀燈盞等供器全,亦中貴大臣太監吳公誠舍資所造。西方丈用殿內供五方佛,各佛殿內所有供器、法器、錦繡、金織、幢?、香鼎、花瓶,無不備足。
這是人們祝賀的隆重情景:
于宣德已酉歲九月初八日,請國師杭葛而高日斡、卜羅二合窩高日斡等諸善知識五百余眾,建大樂輪中圍壇場,慶贊法事。圓滿散日,于高日斡等及宰官檀信處親施銀一千五百余兩,緞絹千余匹,茶二萬斤,馬一百匹,布?五百余匹,有奇如是親施,諸師德與宰官檀信無不歡悅。
這是宣德皇帝的《御賜碑記》:
夫自京師及四方郡邑,緇流之眾,紺宇之盛,在在而然;況岷州其地,距佛之境甚邇,其人佛之教甚稔,顧寺宇弗稱久矣。朕君主天下,一本仁義道德,以興治化;至于內典,亦有契于心。故致禮覺王,未始或怠,特命有司,于岷州因其故剎,撤而新之,拓而廣之,殿堂崇邃,廊廡周?;金相端嚴,天龍儼恪;供養有資,??有處。足以祗奉覺圣,足以導迎景貺,特名曰:大崇教寺。……弘作雄剎徇民志,巍巍妙相森擁衛;流恩布澤浩無際,華夷八達均益利,皇圖鞏固萬萬世。
“華夷八達均益利,皇圖鞏固萬萬世!边@才是明朝皇帝試圖達到的目的。這篇碑記視野高遠,用意深廣,謀略沉厚,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對于擴修岷州地區藏傳佛教寺院的良苦用心,他非常希望達到“祗奉覺圣”,“導迎景貺”的目的。事實上,這一目的在當時也達到了。它不僅起到了“以來遠人”的目的,而且還可以“陰翊皇度”、“普濟萬民”,成為安多地區的佛教名剎,且因其風景、建筑、以及寺中高僧輩出而蜚聲內外,成為達官文人追古思今、探奇尋異、抒發情懷的勝地,《岷州志?藝文志》收錄詠頌大崇教寺的詩作就有十余首,這些詩作大都從側面反映了大崇教寺當時的面貌。嘉靖進士宋賢所做的《宿崇教寺》從形、勢、聲等方面對大崇教寺予以全面勾勒,堪稱其中的代表:
岷山高拱法王宮, ?藹輕浮紫翠重
云外樓臺懸夕陽, 空中金磬度秋風
蒲田納襖余衣缽, 貝葉番文雜鳥蟲
撫景憂時渾不寐, 幾回倚枕聽晨鐘
。ㄎ澹┌嗟ぴ屔淇
班丹札釋的誕辰日,在《西天佛子源流錄》中沒有明確記載,在后氏族人中也沒有明確傳說,在《安多政教史》中有明確記載:“彼師屬相是圣?寧吉達尼欽波,享年二十一歲的火蛇年(公元一三七七年,明洪武十年,丁巳)”(見第640頁)。我們從源流錄中記載的后法王的不同年齡段發生的各種事跡與明朝具體年號推定,也是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說明《安多政教史》中的記載是可信的。那么,他是哪一年圓寂的呢?
我們考察《西天佛子源流錄》,其內容只記載到正統乙丑年,也即1445年,時班丹札釋才69歲。這說明《西天佛子源流錄》的撰寫,著手時間早。這樣,我們只有在《明實錄》和《安多政教史》中查找資料了。其中記載:景泰三年(1452年)十月,“封西天佛子大國師班丹扎釋為大智法王,賜以誥命!边@時,這位藏族高僧享壽七十六歲。再考察把他的大弟子沙迦室哩于景泰七年(1456年),敕封為大善法王來看,后法王的圓寂年份至遲也是景泰七年(1456年),或者就是景泰六年(1455年)。因為他不圓寂的話,他的大弟子是不可能被襲封為與師傅同樣規格的最高禮遇“法王”的。當時明朝為了西部邊關的穩定,作為影響極為巨大的佛教高僧,圓寂后,必須要安排一個高僧大德能夠代替明王朝說話和辦事。而“法王”的稱號是明朝賜予番僧的最高禮遇。然而,事隔半年,這一崇高的封號又被英宗給降為灌頂大國師了。從這一變化可以看出,明朝政府當時處理班丹札釋剛剛去世,又一時間找不到確實能夠替代班丹札釋這一身份的人選的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焦灼心態,也更有力的說明了班丹札釋剛剛圓寂的事實。再看,景泰四年(1453),皇帝又 “加封班卓兒藏卜為灌頂清心戒行大國師,賜以誥命!卑嘧績翰夭肥前嗟ぴ尩闹蹲。從這里可以看到明王朝對后氏家族的良苦用心。由此可以推定,后法王享壽至少79歲,或者剛滿80歲。因為其師班丹扎釋圓寂的當年,就加封其徒弟繼承師父的封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這在當時的高僧大德中,也是非常高壽的。
后氏家族在西北的影響力
(一)“余后氏先人,自唐以迄於茲,武職數十輩,文職只后公乘龍一員,護印番僧綱司。自明至今,世世相繼!睆倪@一段《后氏家譜》中的引文可知,后氏族人自唐至今,武職數十輩,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們從如上引用的資料及論證可以看出,其祖上自唐至明武職人員輩輩層出不窮,不僅鎮守迭部、岷州一帶,而且多次參加宋元明在全國各地的軍事行動,特別是對于洮岷一帶的叛功勛卓著。這種貢獻一直延續到清朝。如吳三桂流竄至岷州一帶,后只即丹子就糾集地方軍民奮力抵抗,取得勝利,維護了一方群眾的安全和利益,為此,康熙皇帝特賜誥:
制曰:教宗清凈,嚴法律以持躬,學本浮屠,懷丹誠而報國。惟恭忠之克勵,斯寵命之宜新。爾護印番僧綱司后只即丹子,夙通釋典,化衍遐方。當逆賊煽亂之時,矢心守正,糾邊徼士兵之眾,為國宣勞,克著功勛,洵可嘉尚。茲特封爾為:“宏濟光教大國師,賜之誥命!睜柶溆缿阎宜|,益勉修持,膺茲綸 之榮,用 清凈之化。欽哉!
。ǘ⿺U大和深化了藏傳佛教在安多地區的影響力。藏傳佛教的核心地帶,在衛藏區域,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班丹扎釋家族的特殊的作用下,岷州地區卻成了整個安多藏區藏傳佛教最為興盛的地區,甚至可以說成是整個藏傳佛教的影響中心。但這種情況持續時間不太長久,也可以說是僅僅幾十年的時間,最多超不過上百年。盡管如此,岷州對于整個安多地區藏傳佛教的影響,確是極其深遠的。這有如下五個依據為證:
1、班丹扎釋家族,早在其太爺、爺、父輩,就在岷州等安多地區建設寺院“足有一百八區”, 在班丹扎釋手上,又興建了更多的寺院。屬轄寺院有100多座,而且在北京的40年期間,還發動集資興建了眾多寺院,其影響力滲透到岷州衛所轄的最為偏遠的地區,如現在的臨夏市康樂縣鳴鹿鄉西蜂窩寺就是大崇教寺的附屬寺院,對于北京地區的藏傳佛教的傳播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據有關資料顯示,班丹扎釋在北京期間,不論是皇家給班丹扎釋建設藏傳佛教寺院,還是班丹扎釋化緣發動更多信眾興建藏傳佛教寺院,在京城就有藏傳佛教寺院10多座。
“西番朝東寺,一目處心。”這句歇后語至今響徹整個番屬地區。《安多政教史》提到“哈立麻德銀協巴前來多麥時,曾有披袈裟的十萬人迎接,這個地點似為岷州(今岷縣境內)云! 這個數字似有夸大之嫌,但至少能說明岷州當時藏傳佛教的發展盛況。而且這一記載,只有在岷州地區才具有如此龐大數量的人口基礎,其他周圍各地是不具有如此龐大數量的人口基礎的。明朝的史料對這種情況也能確證一二。成化八年(1472年)六月,禮部上書言道:“今年陜西岷、洮等衛所奏送各簇番人共四千二百有奇。除給予馬直不計、凡賞彩段八千五百四十二表里,生捐八千五百二十余匹、鈔二十九萬八千三百余錠,濫費無已。” 岷州衛和洮州衛在一年中就有四千多僧人去進貢。《西番館來文》中有岷州衛永安寺僧人沙加俄紫兒奏請大藏經的表文一道:“陜西岷州衛永安寺僧人沙加俄紫兒奏。為乞請經典事。臣本寺有千余僧眾,每日率領祝延圣壽。所有原賞藏經,年久破壞,不堪念誦。有都綱也舍,是一個有德高僧。差他赴京,奏請藏經一部。望朝廷可憐見給與便宜。” 在明朝名不見經傳的永安寺有僧人千余,以此類推,那些著名大寺中的僧眾數也就可想而知了。
2、撰寫、翻譯和印刷藏傳佛教經卷,請求皇帝給全國僧人賜發度牒。
如“奉皇上的圣旨著《喜金剛修法?甘露海》及大輪、大威德十三尊、普明、阿彌陀佛九尊等曼荼羅的儀軌,《多聞子修法》,《中有解說》等,并將這些經典、儀軌等,連同藏文《喜金剛續第二品釋》都譯為漢文!
據說現在青海瞿曇寺就存有班丹札釋?钡囊徊糠鸾,由于不知道具體情況,介紹只好存缺。
如“木虎年(公元一四三四年,明宣德九年,甲寅),度漢族地方官郭惠、袁綺、男印度人班第喇嘛約格沙拉等為僧,授比丘戒,用漢文傳講《五十上師頌》和《別解脫戒》。宣德十年木兔歲(乙卯)藏歷正月,正統皇帝即位,為了追薦宣宗逝世,升彼師的名號,賜玉印,為了祈禱皇上長壽,建立內藏為泥印佛像十萬尊的寶塔。鐵雞年(公元一四四一年,明正統六年,辛酉),政府興修金汁《甘珠爾》大藏經,彼師撰述總序。水狗年(公元一四四二年,明正統七年,壬戌),請求皇帝給全國僧人賜發度牒,于是有三萬七千名僧人,被賜予了度牒!
這些史料足以說明后氏家族對于藏傳佛教在安多地區、在北京地區的傳播所做出的輝煌貢獻。
3、大崇教寺是整個安多地區唯一的一座皇家寺院,也是整個安多地區唯一獲得最高封號“法王”的寺院,衛藏區授予過三個法王,之后的法王都是其派系的沿襲。明代整個安多地區規模最大、聲名最顯赫的的寺院是大崇教寺,僅此一脈前后共封授過三位高僧“法王”的稱號。它成為整個安多地區藏傳佛教發展的一個象征,且聲名遠播整個安多地區之外,被稱為“第二個衛地”。
綜合如上引用的所有資料及其論證,我們就會發現有兩個特別值得高度關注的現象,一是地方軍政首領后能,一是僧政首領班丹札釋,他們兩個在各自領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兩相比較如上事實,我們就不難發現班丹札釋那么年輕進入西藏,就能夠產生那么巨大影響力的個中原因了,同時也清楚了明王朝為什么在那么大的藏傳佛教區域,唯獨看中了岷州的后氏家族的根源所在。這與其祖上自唐代以來在這一龐大的區域的軍事影響力和至明以來其家族富可敵國的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
岷州成為明代藏傳佛教最為繁盛的中心圣地或圣地中心,還與另外兩個客觀因素的相佐是分不開的:一個是此地在新中國成立前,一直是“南通巴蜀、西控青海,東去三秦”區域的政治、經濟、宗教、軍事、文化中心,行政建置高,管轄范圍大,經濟交流活躍,是著名的商貿旱碼頭,這一“旱碼頭”的位置至今依然保持著,繁盛又強大的經濟基礎有能力養育繁盛又龐大的宗教活動;一個是此地在上一世紀大煉鋼鐵運動和農業學大寨運動之前,一直是到處都森林茂密,植被豐厚,就地取材就能興建寺院廟宇,建筑材料隨意隨手可取可用,能充分保證繁盛又龐大的寺院建筑所需。
總之,天時、地利、人和,綜合因素成就了岷州后氏家族與明王朝以及整個西北邊疆非常獨特的軍政、僧政的親密關系,明朝對于岷州后氏家族寺院大崇教寺超出尋常的支持以及對待其高僧超出尋常的禮遇,充分說明或者彰顯了明王朝當時對于西部治理的一些核心理念。
編輯
公子鞏。後與后在古代是兩個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簡寫成后姓,不分彼此。過去,後氏是傳說中上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太嗥伏羲氏的后代子孫。太嗥又稱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別稱。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太嗥孫後照之后,今開封也有此姓,望出東海也!庇纱丝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老家東海,即今江蘇東海縣一帶。后氏的源流有二:一是源出于姬姓,四周有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在?邑(今山東省東),謚號?惠伯,他的子孫以?為氏,后又去邑以后為氏。二是相傳炎帝的后代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掌管土地事務的官職),死后被封為社神,其后代子孫以后為姓,稱后氏。后氏族人尊公子鞏為后姓的得姓始祖。
后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九十八位門閥。后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遠古時候的著名的東夷部族首領也稱太昊,太昊有個孫子叫後照,後照的后代形成了後姓。當代簡寫成后字,但在百家姓中,後、后是兩種姓,有不同的起源,后姓的淵源在于遠古部落首領共工,共工的兒子叫句龍,官職為后土管理土地耕作。句龍的子孫取后土官的后字作為姓。而現代人後姓的人,往往簡寫成后姓,不管怎么說,這兩種姓都有榮耀而悠久的淵源。后氏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的后姓名人,幾乎全是山東人:春秋時代,孔子的弟子后處,是齊人;漢時傳詩、禮之學,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后蒼,為山東郯城人。和不少的姓氏一樣,后姓雖未發展成一個繁盛家族,但經過無數代的播遷和繁衍,其子孫早已遍布天下。如明宣宗宣德年間鎮守岷州二十余年,號令嚴明,番夷畏服的名將后能,便是當時的岷州亦即如今的甘肅岷縣人。今四川省儀隴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湖南省寧鄉縣,安徽省宣城縣等地,均有后氏人家。在文字應用上,“后”字和“後”字在很多地方可以互通,因此,“后”氏與“後”氏的界限越來越小,今天有一些“后”姓者,可能有些是“後”氏訛傳而得的,F代“後”字多簡為“后”字,但後氏與后氏,在百家姓的歷史發展中,卻各有不同的淵源。但在今天都簡寫成后姓,不分彼此。
洮州和岷州分別于1379年和1378年從河州衛中分出設衛。洮岷地區的藏族土司中著名的有洮州的昝氏、卓尼的楊氏,岷州的趙氏、虎氏、后氏等。 尤其以后氏為主。根據《岷州志》記載:古岷州地區的后氏分兩大支,一支在今天的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縣城及禾馱、中寨等鄉鎮,總人口大約6萬人左右。根據新華社記者后志良調查,甘肅岷州地區后氏另一支分布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盛產當歸的柏林鄉上巴都村、柏林口村及石達灘村,總人口大約1200人左右,民族成份主要是藏族。村民主要從事當歸藥材種植、牦牛、綿羊養殖等。岷州后氏的始祖名后朵兒只班,他在洪武二年時歸附了明朝,委任為宣武將軍,洪武十年受封為岷州衛土司。后土司的家族或屬民中在明代還出過受封為大智法王的班丹扎喜等高僧。班丹扎喜生于1377年,十五歲時出家為僧,二十八歲時到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職。
今北京市,山東省的單縣,四川省的儀隴縣、巴中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縣,湖南省的寧鄉縣、長沙市、常德市,安徽省的宣州區、蕪湖市、無為縣、涇縣、全椒縣、淮南市,云南省的紅河州個舊市、思茅縣,江蘇省的南京市江寧區、南京市溧水區、揚州市興化市,河南省的濮陽縣、信陽市商城縣,湖北省的隨州市、武漢市,甘肅省的蘭州市等地,均有后氏族人分布。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ぴ跉v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裕政堂:明時陜西市政司參議后敏,放寬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東海堂:以望立堂。
安徽馬鞍山后氏字輩:“定爾承開世德”。
安徽滁州后氏字輩:“尚智承先德其強發必”。
安徽蕪湖后氏字輩:“強之永維德宗希仁意和”。
江蘇興化后氏字輩:“常時春兆……”
江蘇溧水后氏字輩:“志際顯左……”
湖北隨州后氏字輩:“文士(運)天開 國家永興 學守克定”。
安徽宣城后氏字輩:文元公正 邦國其祥
安徽無為廬江後氏字輩:世家傳道學,繼起毓良裔,克承先緒,永錫榮昌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