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么什么是家規呢?帶著疑問,我從爸爸那找到了答案。家規、家訓其實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統一的道德標準,也就是家風。體現著家人的價值追求和傳承。家風也是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而我家的家規又體現在哪呢?下面就隨著我細細體會吧。
一、文明有禮
一天放學回家,媽媽已經做好了香噴噴的飯菜。我放下書包搶先拿了筷子,準備向美食發動強勢攻擊,這時爸爸看見了,皺皺眉頭說:“爺爺、奶奶還沒上桌呢,怎么可以自己先吃呢?”呀,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家規啊。我趕緊放下筷子,到廚房幫媽媽把最后一道菜端上來。等爺爺、奶奶上桌后,
爸爸拍拍我說:“對嘛,這才是懂禮貌的孩子嘛。”我恍然大悟,原來家規在這些小事上也有所體現。
二、誠實守信
今年過年,我們一家人是在姥姥家過的。年初8,黑龍江多地下了場雨,雨后降溫,有的路面象鏡子一樣滑。據爸爸說多處出了車禍,交通很不安全。本來我就舍不得從姥姥家走,心想這下有理由了!可爸爸卻堅持要往家趕,說是和別人定好了,初十要給人家婚禮錄相。我說過兩天等路況好了再走,可爸爸卻不同意,教育我說:“這份活,不是不能推掉,可我們既然和別人約好了,就不能找理由反悔,人要誠實守信,怎么能不講信用呢?”我頓時啞口無言。也發誓自己以后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想這將會成為我一生享不盡的財富。
三、孝敬父母
“我回來了”。聽到說話聲,我從房間走出來,凝望著剛下班的媽媽。她拖著疲憊的身子,有氣無力地坐在沙發上,我趕緊拿上拖鞋,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換下鞋子,讓腳舒服點吧。”媽媽抬頭微笑著說:“陽陽長大了,懂事了。”我又幫媽媽捶捶背說:“我都是跟你學的,每次姥姥到我們家,你都會這樣做的。”
為父母遞上一杯熱茶,為勞累的父母倒上一盆洗腳水。往往一件小事就會讓家充滿溫馨。“百善孝為先”行孝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做兒女的義務責任。這不僅是我家的家規,也是我們一生的責任。
每個家庭的家規都有所不同,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段記憶都是家規的載體。在生活點滴中影響著我們的心靈,塑造著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相信我們在這種良好家規的教育下,未來一定是輝煌的、燦爛的。
我出生在一個淳樸的農村家庭,沒有什么明確的家規家訓,但是從祖輩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中,我們家逐漸形成了做事認真、腳踏實地的家風。
爺爺、太爺爺的影響
聽爺爺講,我們老家在遼寧省長嶺縣。以前爺爺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太爺是長嶺縣非常著名的工匠,當時長嶺縣城里很多工程和設施,包括縣城周圍的城墻都是太爺爺領著工人們修筑的。太爺爺做事情特別認真,腳踏實地,保質保量,因此在當地獲得了非常好的口碑。當時縣里就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先有李大干,后有長嶺縣!李大干不是太爺爺的真名,是鄉親們看到太爺爺很能干,就親切地稱呼他為“李大干”。太爺爺總是把“做事認真、腳踏實地”這幾個字掛在嘴上,教育我的爺爺。
太爺爺很尊重有文化的人,那時家庭雖不富足,但太爺爺卻想法設法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堅持把我爺爺送到了私塾去讀書。我爺爺說,他上學的時候,因為聽從太爺爺的教導,學習非常認真刻苦,不敢偷懶馬虎,作業工整干凈,不敢亂涂亂畫。爺爺的一生,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秉承著“做事認真、腳踏實地”的原則,深受村里人的喜愛和好評。
爸爸媽媽的影響
從小受到爺爺的耳濡目染,我的爸爸沿襲了祖訓,也成了一位做事認真、腳踏實地、刻苦鉆研的人,而且他還發揚光大,做事講究方法,喜歡精益求精,他總能把事情安排得有條有理。記得小時候我們家承包了很多農田,農耕時需要很多種農用車和機械設備,比如四輪車、翻地車、脫粒機、水泵等,后來家里先后還買了摩托車、小卡車和小轎車。這些機動車和機械設備一旦出了問題,會嚴重影響農耕生產。所以爸爸就把出現故障的機器拆開來一點點琢磨著修理,還買了機器維修方面的書籍和農用機具的零配件,很快就摸索著學會了農機具的修理方法。爸爸還自學駕駛,各種車輛爸爸很快就能開上路。我媽媽就非常佩服爸爸做事認真、善于鉆研、心靈手巧的性格,而且引以為傲,幾乎逢人就夸爸爸是個能工巧匠。
爸爸和媽媽“做事認真、腳踏實地”的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和哥哥。在我小的時候媽媽就用她的實際行動教育我,做事要認認真真、腳踏實地、有條有理,不許有半點馬虎。我媽媽年輕的時候在村里做婦女主任,她在村里工作,每天都忙忙碌碌,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有一次放暑假,我和媽媽一起去村委會。我發現媽媽把每一個需要處理的事情都詳細地做了登記,辦完一個,歸檔一個。看著媽媽忙碌的身影,感受著別人對媽媽尊重的眼神,我也覺得媽媽之所以受鄉親們愛戴都是媽媽做事認認真真、腳踏實地的原因。在爸爸和媽媽的潛移默化下,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認真踏實的種子。
最后是我噢!都不好意思了~
上小學的時候我讀課文是一絕,老師讓熟讀課文,我反復認真朗讀,到最后我讀課文的時候,沒人能反應過來我讀的是什么,因為我讀的太快太流利,別人的耳朵跟不上趟。可見我讀課文的時候有多認真賣力。還記得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復述一篇短文,她先讀一遍,接著請學生復述。老師朗讀的時候,我非常投入地聽,并且努力記憶。老師提問了幾個孩子,包括我。我復述短文之后,老師非常肯定地說,只有我一個人復述的完全正確,而且一個字都不差。我想這應該歸功于我做事認真并且專注力強。
還有一次特別深刻的記憶。有一次老師聽寫生字,我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聽寫中,我仔仔細細地聽,認認真真地寫,我的眼里耳里只有老師,有一瞬間我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仿佛置身于只有老師和我的另一個世界里,我體會到了就像現在電視里經常出現的那種靈魂出竅的奇妙感覺。那種極其專注,那種異常認真的感覺我相信多數人都是難以體會、難以想象的。這種專注在我的學習工作中經常是一種常態。我讀書、看電視或看電腦的時候,經常有人喊我都聽不見,看見的人總是說我兩眼直勾勾地盯著書或屏幕,非常認真的樣子,他們都好奇我到底在看什么好玩的東西,其實這就是我認真專注的慣而已,而且這種專注和認真發展到后來形成了我現在善于思考、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性格。現在工作了,有時候需要備課、參加活動或者寫文章,為了認真踏實地做好工作,并且力爭效果完美,我經常一做起來就忘記時間、忘記孩子、忘記家務,有時候不做完工作,我不吃不喝,一心鉆研,反復琢磨,有時在電腦前一坐就是通宵,老公抱怨我干起工作就啥也不顧了。
這就是我們家“認真做事、腳踏實地”的家風。
睢州袁氏一支由明初從山西洪同縣遷來,始祖袁友諒,居匡城。
一、“濟美堂”
以堂為號,說明袁氏族人有濟世傳統之美德和尊老敬長、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精誠共濟之意。
注解:堂號是姓氏文化中之重要內涵,也是尋根問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線索。
二、家族史略(三字經)
袁氏族,舜之后。裔孫滿,封陳侯。十一世,名伯爰。孫濤涂,陽夏男。以祖字,命姓爰。春秋時,爰通轅,至秦末,有轅政,去車旁,始姓袁。唐三宰,明三安。盛陳郡,興汝南。明代時,繁睢縣。由山西,德公房。十二世,袁友諒,洪武年,遷匡鄉。兩兵馬,尚書郎,至七世,袁大觀,招儀賓,娶樂安(郡主)。姻帝室,岳靖莊(王爺)。兩兄弟(兄大觀,弟學蘇),郡馬郎。昌中原,國之良。稱甲族,衍襄鄉。繼宗親,根河南。
三、袁氏祠堂楹聯
忠孝興族,愛國愛民和諧相處。
禮義治家,敬賢敬老道德精誠。
四、族規
1、忠孝氣節為千年不變,得寵思辱,居安思危。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養子不教父之過,養女不教母之責。
2、萬惡淫為首,百事善為先。事親當養志,愛子勿偷安。無義之財勿取,廉潔而奉公。有容德乃大,無欲心自安。
3、勿作風波于世人,留得清白在人間。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容人須學海,滿而納百川。
4、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
5、孝當竭力,非徒養身,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忠孝德義不可悖,叛亂邪惡莫能從。
6、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睦親,鄉里和而爭論息。諸惡勿作,眾善奉行,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7、能饒人不是癡漢,無知識不會饒人,群居要守口,獨坐須防心。志從肥甘喪,心似淡泊明。
注解:族規作為家族文化之重要內容,既有宣揚綱常名教,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的消極因素,但也總結了歷代“修身、齊家”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今天加強家庭道德教育,規范青少年的社會行為,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袁氏通鑒)
五、族訓
蓋吾袁氏族訓,悠悠歲月,淵遠流長。列于睢州,名門望族。因列祖列宗儒之道,治家嚴謹,家風純正,養子教孫,能成大器所致也。其訓概以忠、孝、仁、義、禮、智、信括之。
1、忠。人之本也,家為小,國為大。為人子,當保家衛國。無國則何以為家。當舍家而為國也,應以身殉國。古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孝。中華傳統之美德,百事孝為先。孝經云“孝,德之本也”。身為父母所賜,秉受人間第一親。養老敬老,為人的基本道德。
3、仁。仁愛之心,人皆有之,揚愛心養正氣,立美德,修品性,在生活中創造溫馨和藹友愛互助之環境,博愛於天下。
4、義。正義之舉也,做人行事,義字當先,見義勇為,扶正去邪,淡泊名利,不計得失,樂於助人,甘于奉獻,擇善而為,義不容辭。
5、禮。為人處事當以禮待之,自古為禮義之交,好客而知禮,應道德高尚,心地善良,志趣高遠,行為規范,睦友善鄰,敬老扶幼。
6、智。人之才能也,智來自父母所賜,也來自后天所為,為人謹慎,修身養性,足智多謀,智高者,社會精英,國家棟梁,家風發揚光大。
7、信。誠實守信,品德之顯也,德高其身正,德純其身廉,德高望重,樂而好施,嚴律己,寬待人,以信交友,則友情篤,誠信為本。
注解:家訓一般都重綱常,祭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敬長上、親師友、訓子孫、睦鄰里、肅閨客、慎婚姻、嚴治家、尚勤儉、力本業、節財用、完國賦、息爭訟……。是家庭、家族中父祖等長輩教育子孫如何做人和修身齊家的誠勉之辭,以及規范家族和族眾行為的道德原則之注意事項。同時進一步推進廉政文化建設,顯現出廉潔內涵的家訓。族人何樂而不為!
六、家風故事
(一)袁大觀,字鏡遠,為明朝朱元璋(洪武)之六代孫靖莊王之儀賓(郡馬),妻樂安郡主。
大觀公喜眾藝,樂于行書墨畫,身為儀賓不忘族規族訓,寫《鏡遠堂文集》失傳,唯一墨獅傳世,有中華振興,如醒獅之強壯。
袁儀賓,因直隸(山東)蝗旱成災,皇上免糧赦草,地方貪官卻加征,災民們反對貪官。地方貪官上奏說民匪不分,要鎮壓百姓。袁儀賓常親民愛民,與樂安郡主,見靖莊王報以實情,實為官逼民反。后查實此事,處置地方官貪污,救直隸之災民。
后袁儀賓歸梓,睢州西北三十五里建袁莊村,常教子孫:“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睦親,鄉里和而爭訟息,夫妻和而家道興。諸惡不為,眾善奉行。詩書不可不讀,禮儀不可不知。”
注解:袁大觀,樂安郡主墓在蓼堤集東南,明代有全石器,一蛟龍碑,因黃河水多次成患,淹沒地下,至咸豐之年,袁氏后人,探石外板,重建石碑,祭祀先人。1986年族人把此碑遷袁莊村南,今仍存。
(二)袁業德,現名袁植,1918年生,中共黨員,睢縣付路嘴人。自幼愛族愛國,遵守袁氏族規族訓。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投奔延安,參加抗軍政大學習。畢業后,被分配到八路軍一一五師,任師部偵察參謀長,在太行山進行游擊戰爭,曾參加型關戰役。后接收日軍投降,組織四野戰斗,參加過四、錦州、遼沈戰役,負責組織兵員、培訓俘虜支援戰爭。解放戰爭勝利后,任武漢軍大政委、空軍南昌機場政委之職。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袁植任志愿軍防空高射炮團長。朝鮮戰爭結束后,曾被委任沈陽軍區政治部主任。后又調任福州空軍政治部主任之職,為軍級少將軍銜,現已離休于福州空軍干休所,有《空軍建設》專著出版,著族訓以警后人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