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歷史上名人有劉光世、趙彥、高迎祥、劉志丹、謝子長、賀晉年、屈伸、韓起祥等,以下是具體介紹。
01
劉光世
劉光世(1089年—1142年),字叔。保安軍(今陜西延安志丹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興四將”之一,鎮海節度使劉延慶次子。宋徽宗時,劉光世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路馬步軍副總管。靖康初率部戍邊,敗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舉南侵,與韓世忠等共守江南,屢立戰功,升司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封榮國公。后率部抗金,但其“御軍姑息,無克復志”,飽受詬病。紹興七年(1137年),引疾罷去兵權。紹興十年(1140年),再為三京招撫處置使。次年,罷為太保、萬壽觀使,累封楊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年),劉光世去世,年五十四。追贈太師,謚號“武僖”。乾道八年(1172年),追封安城郡王。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追封鄜王,列七王之首。
02
趙 彥
趙 彥(?~1625年)明代大臣。延安人。明代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多次巡邊出征,戰功顯赫。為人沉敏有智略,臨大事不亂。一生戎馬,多在邊地謀事,巡撫山東,天啟二年與登萊巡撫袁可立共同剿撫鄒、藤一帶的白蓮教騷亂,主張只懲首者,隨者從寬。出使廣東,屯兵粵東。留有《籌邊略》等著述。趙彥關心家鄉教育,出資在延安北關瑞藝園興建“趙公書院”,附建有義學坊、然利樓、會經堂,建筑規模宏大,對地方文化風氣頗有影響。病故后葬于故里。
03
高迎祥
高迎祥(1591年~1636年),字如岳,陜西安塞(今陜西延安市安塞區)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也是明末農民起義的第一代闖王。崇禎九年(1636年),率軍出漢中,謀攻西安。行至黑水峪(今陜西周至縣黑河水庫),遭到陜西巡撫孫傳庭伏擊,兵敗受俘而死。善于騎射,過人。崇禎元年(1628年),率眾起事,自稱闖王。進入山西境內,成為王自用“三十六營”主要將領之一。王自用死后,各部渡過黃河,轉戰河南、湖北、陜西、四川等地。參加滎陽大會,成為十三家七十二營民變隊伍之首。帶領李自成、張獻忠東征,攻破鳳陽,毀掉明帝祖陵。
04
劉志丹
劉志丹(1903年10月4日一1936年4月14日),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36年3月,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由羅峪口附東渡黃河,挺進晉西北,敵軍。4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犧牲,年僅33歲。1996年,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05
謝子長
謝子長(1897年—1935年2月21日),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陜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人。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杰出指揮員。1934年任陜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人,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并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
06
賀晉年
賀晉年(1910.10.1~2003.05.11),男,陜西省安定(今子長)縣賀家灣人,陜北紅軍創建人之一,原軍委裝甲兵副司令員(正大軍區職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在黨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3年5月11日7時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07
屈伸
屈伸(1905.8—1950),字動之,陜西洛川城關鎮人。國大代表,中將軍銜。國民革命軍第二綏靖區中將參謀長。南京解放后,屈伸應傅作義等國民黨高級起義將領之約,準備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協,但是由于母親年邁,所以取消行程,回到家鄉洛川。不久胃病發作,屈伸于1950年在延安去世,終年46歲。
08
韓起祥
韓起祥(1915~1989),中國陜北說書演員。男,漢族,陜西橫山人。3歲失明,13歲學藝,30歲能說唱幾十部書,會彈50多種民歌小調,是陜甘寧邊區的盲演員。他自編自演了500多個新段子,熱情謳歌新人新事新風尚。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代表作有《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去說書》等。
補充說明!延安市歷史沿革(建國后):
1950年5月,延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轄延安、延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陵、宜君、黃龍12縣。1956年10月,延川、子長劃歸延安專區。1964年,鄜(fu富)縣改稱富縣。1970年延安縣析置延安城區(縣級),1972年,延安城區改稱延安市。全區轄1市14縣。1975年8月,延安縣并入延安市。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復宜君縣劃歸銅川市。1996年11月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2005年10月17日民政部民函278號批復:延安市縣更名為吳起縣。2016年6月,《國務院關于同意陜西省調整延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104號):同意撤銷安塞縣,設立延安市安塞區。2019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子長縣,設立縣級子長市。
一、歷史沿革
1、秦漢時,延安屬上郡(郡治膚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時期,秦在延安一帶置高奴縣,縣治在今延安城東尹家溝;
三國時,延安為羌胡所據;東晉義熙三年(407年),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西魏,設東夏州和北華州。
2、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延安郡為延州總管府,改上郡為富州;宋代,屬永興軍路,設延州、富州、丹州、坊州;宋元祐四年(1089年),升延州為延安府;金置彰武軍部管府。
3、明末陜北農民爆發大起義,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領袖縱橫延安南北;清仍設延安府,順治年間領三州(富州、綏德州、葭州)16縣;雍正年間,三州歸省直隸。
4、 1913年廢府、州,地屬榆林道。1920年榆林道移治膚施縣。1928年廢道直屬省。1935—1948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5、1949年5月陜甘寧邊區政府遷駐西安,撤銷延屬分區,設立陜北行署區;延安市撤銷,并入延安縣。1950年撤銷陜北行署區,設延安專區。1969年改延安地區。1972年復設延安市。1975年延安縣撤銷,并入延安市。1996年撤銷延安地區和縣級延安市,改設地級延安市。
二、地名來歷
延安之名始見于《隋書》。《地理志》云:“延安郡,后魏置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置總管府。” 延安”(延州)得名于“延河”, “綿延流淌”,之意。
隋朝時期因“延安”屬于“邊陲之郡、五路襟喉”故改“延州”為“延安”,意為“邊陲久安”。
三、風景名勝
1、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又稱為寶塔山。位于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是名城延安的標志,是中國革命圣地的象征。
2、太和山。又名清涼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這里山勢高聳,風景別致。
3、棗園革命舊址。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千米處的棗園村。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
4、楊家嶺革命舊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后戰場并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
5、鳳凰山麓革命舊址。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山腳下,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至民國三十七年(1938年)11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個駐地。
6、王家坪革命舊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
首先就是黃帝陵,這個景區包括兩個主要景點:軒轅廟和黃帝陵。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和黃帝的偉大。軒轅廟是供奉和祭祀軒轅黃帝的地方,而黃帝陵則是黃帝的陵寢,周圍環繞著古柏和歷代祭祀碑文。
接下來是黃河壺口瀑布,這個地方真是令人嘆為觀止!黃河奔騰而過,與秦晉峽谷相交,河面突然從400多米寬收縮到50米,然后急速傾瀉進落差50米的巨大石槽中,形如茶壺注水,因此得名壺口。這里的自然景觀極為壯觀,是黃河的一大奇觀。
不可錯過的還有延安寶塔山,它是延安的標志和象征。站在寶塔山上,你可以一覽延安市區的美景,享受到高原的寧靜和壯麗。寶塔山上有延安寶塔,這座古老的塔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寶塔山也是革命時期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活動基地,充滿了激情和歷史的氛圍。
不可錯過的還有延安革命紀念館,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領導革命斗爭的紀念館,陳列展示了豐富的革命文物和歷史照片。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艱苦奮斗和偉大成就,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
最后一個必去打卡地是延安棗園革命舊址。這個地方曾經是中共中央和中央領導的居住地,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場所。在延安棗園,你可以親身感受到中國革命的歷史,了解到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而付出的艱辛努力。
到了延安,這五個必去的打卡地一定不能錯過。每個地方都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讓你親歷親見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它們不僅是旅游景點,更是一座座生動的教育基地,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歷史啟示。
延安的歷史和文化魅力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讓我們更加關注這座城市。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至今仍然保留著豐富的革命遺址和珍貴的文物。延安通過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瑰麗的人文景觀,向世人訴說著中國革命的偉大,并傳承著延安精神。
延安的故事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所培育的革命精神和,不僅在當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對后來的中國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延安精神體現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發展而努力奮斗。
讓我們對延安保持關注,通過了解延安的歷史和文化,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延安,一座沉淀著革命歷史的城市,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讓我們一起走進延安,感受延安的魅力,傳承延安的精神!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