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歷史上名人有伏羲、秦襄公大秦的開國之君、李廣號飛將軍、韓遂、李淵、李世民、李翱、趙邦、安維俊等,以下是具體介紹。
1:伏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終的王,生于天水甘谷縣白家灣鄉古風臺,發展生產與天水,創造文明于中原,定都于陳,封禪于泰山,創造中華龍圖騰。
2:姬劉古代周部落首領,周文王的祖先、
3:秦襄公大秦的開國之君。
4:李廣號飛將軍西漢時期名將,天水人,參與定七國之亂,帶領漢軍抗擊匈奴、
5:趙充國西漢名將生擒匈奴西岐王大敗羌人,天水清水人、
6:甘延壽西漢名將與陳湯共同誅滅郅支單于,
7:公孫賀西漢名將七次擊敗匈奴。
8:董卓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期權臣,涼州大軍閥,官致太師,封郿候。定西臨洮人。
9:張繡東漢末年割據宛城,漢末群雄之一。甘肅省靖遠人。
10:賈諭魏朝開國元勛,人稱毒士,魏晉八君子之首。
11:姜維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天水甘谷人。
12:龐德曹魏名將。
13:韓遂東漢末年軍閥。
14:苻堅誅殺暴君,燕定蜀,自己登基,在位期間讓秦國力大增。
15:李淵唐朝開國皇帝,
16:李世民唐朝最英民的皇帝。
17:李翱唐朝散文家,哲學家。
18:米萬鐘明代著名詩畫家。
19:趙邦清明代仕途十年,清名播天下。
20:安維俊清代著名諫官,號稱隴上鐵漢。
上古
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州。
商
居于涇河、渭河流域尚處于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中國最早的農業。
漢代青銅器馬踏飛燕
周文王滅商以前,戰敗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今甘肅省靈臺縣)。這一時期,甘肅境內有羌方、共(今涇川縣北)、密(今靈臺縣西)等方國部落。
西周
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春秋
周莊王九年(前688年),秦國在已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區,設邽縣(天水麥積區南)、冀縣(今甘谷縣),這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戰國
秦國的疆域已達今甘肅的東南部。
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至更元十一年(前320至314年),秦國多次兵伐義渠,定西部諸戎。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設置隴西郡。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統天下,設置36郡,甘肅仍屬于隴西郡和北地郡。 [4]
西漢
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武威郡和酒泉郡,統轄甘肅西北部。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
始元六年(前81年),從天水、隴西、張掖3郡各分出2個縣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肅共設置十個郡。 [4]
東漢
行政區劃大體上是州、郡、縣三級制,沿襲西漢建制,增設張掖屬國和張掖居延屬國兩個少數民族管理區,隸屬涼州。 [4]
三國
沿襲東漢建制。大部分地方屬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區屬蜀漢。 [5]
西晉
隸屬涼州、秦州和雍州。
從西晉末到十六國時期,跨境或在甘肅境內先后建立的割據政權有:后趙、前秦、后秦、前涼、西秦、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各占有約當今甘肅一部之地。 [5]
南北朝
甘肅先后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這一時期,南北對峙,國家分裂,州縣林立,政權更替頻繁,行政建置混亂。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北魏,境內設置8個州、35個郡、91個縣。
北周,境內設22州、56郡、104縣。 [5]
隋
隋統一中國,裁并郡縣。境內共設16郡,76縣。
隋煬帝后期大亂,東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占領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歸附于東突厥。 [6]
唐
武德二年(619年),李軌被李淵所滅。唐代改郡為道,省境分屬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共轄22州。
廣德二年(764年),包括甘肅在內的河西、隴右被吐蕃占據。
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
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占據包括甘肅在內的河西、隴右,歸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據甘肅。 [7-9]
五代
后梁,占有甘肅之一部。
后唐,約有秦、階、成、涇、原等州。
后晉,據有武州(今環縣)。
后周,有秦、階、成州。
前蜀,占據甘肅的東南部。 [10]
北宋
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
元
多彩土地——張掖丹霞地質公園(9張)
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黃河以東地區為陜西興遠路。
明
改省設司,省境屬陜西布政司、陜西都司、陜西行都指揮使司,轄地大部繼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衛、所設于邊境和要害地區,在邊境重鎮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衛、所實行軍屯,屬軍事機關,但后來在邊境地區衛、所也兼理民政。
清
設陜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部分范圍。
光緒十年(1884年),分出新疆。 [11]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甘肅省境又劃分為寧夏道(原朔方)、西寧道(原海東)、蘭山道、涇原道(原隴東)、渭川道(原隴南)、甘涼道(原河西)、安肅道(原邊關)七道。轄今甘肅、內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東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邊、寧夏。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道為省。
天水麥積山石窟(9張)
民國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寧夏兩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省境隴東地區屬陜甘寧邊區的隴東和關中兩分區。 [12]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蘭州, [52]成立甘肅行政公署,下轄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定西、臨夏、慶陽、天水、涼、武都11個分區(專區、市)、73縣(局)。甘肅行署隸屬于西北軍政委員會(后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轄今甘肅、內蒙古西部。
1954年,根據內務部的通知,將撤銷的寧夏省并入甘肅省。
1957年,以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原寧夏省行政區域為基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絲綢之路”一名是著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其《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此后遂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采納。概括地說,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歐洲、北非等地溝通,即連通舊大陸三大洲的最重要的國際通道,數千年來曾為整個人類世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做出過巨大的歷史貢獻。
甘肅位居東亞與中亞的接合部,為我國東中部腹地通往西北地區乃至西方各國的天然走廊和必經孔道,遂成為絲綢之路所經的黃金路段和樞紐地帶。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全境,其主干線在甘肅東西綿延長達1600多千米, 約占其全程總長度的1/5,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匯聚,西傳東漸,絲綢之路文化遂成為甘肅歷史文化資源中極具優勢、光彩絢爛的一大品牌。
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早在張騫“鑿空”之前,亞歐大陸上就已經出現過“玉石之路”“陶器之路”“青銅之路”“小麥之路”等。可見東西文明的交流早已選擇甘肅大地作為重要通道。這一時期可稱之“前絲綢之路”時期。
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的張騫出使西域,歷史上稱其為“鑿空”。公元前139年、前119年,張騫兩次受漢武帝之命率團出使西域,到達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于闐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活動,由此溝通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使漢族和西北邊疆各族,中國人民和西方許多國家和民族建立了友好關系。絲綢之路的開拓,不僅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貢獻至偉至巨,而且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劃時代的巨大貢獻。
絲綢之路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大通道,它曾是連接世界上幾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希臘等的紐帶。在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出現過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地跨亞、非、歐的世界大帝國;在絲綢之路的要沖,誕生了迄今仍然影響著億萬人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古代世界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創造發明和流派,首先是通過絲綢之路流傳到了全世界;古代世界歷史上許多重大的政治、軍事活動也是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因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絲綢之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影響和推動了世界歷史、社會的發展,絲路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放射出了燦爛的光輝。有學者將絲綢之路比喻為“世界文化的孕育地”“世界文化的母胎”“世界文化的大運河”,或稱其為“推動古代世界歷史車輪轉動的主軸”。
絲綢之路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也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和經營,加強了漢族與西部邊疆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使我國西部與內地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進一步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內在聯系。中國古代文化和創造發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方,西方的文化、藝術等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于東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都給予了巨大影響。絲綢之路的開拓,使河隴大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我國歷史上的對外開放、走向世界,可以追溯到2100多年前張騫的“鑿空”。張騫出使西域無疑是一種國家行為,是我國主動作為、走向世界的壯舉。由于我國東面瀕臨浩瀚的大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遠涉重洋,因而對外開放的主方向只能是選擇向西開放,向歐亞大陸開放,即沿著絲綢之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而位處絲綢之路主通道“黃金路段”上的河西走廊和隴右一帶,因之成為我國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成為我國走向世界的第一條通道。
絲綢之路穿越甘肅段的主要線路
一般認為,廣義的絲綢之路應主要包括穿越關隴、河西、西域、中亞、西亞的主道,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其中絲綢之路主道以漢唐時期中國的首都長安、洛陽為起點,穿過關中原、隴東隴西高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亞西亞,以至南歐和北非。穿越甘肅的絲路古道曾有多條線路和多種走法,如一些學者所命名的回中道、隴關道、隴坂道、秦隴南道等,但綜合起來看可將其分為三大段,即由長安取向西北直通武威的北道,由長安向西穿越隴山經渭河谷地、蘭州,翻越烏鞘嶺至武威的南道,以及由武威沿河西走廊抵達敦煌及其以遠的道路。此外還有一些支線。
據有關史料和出土簡紙文書的記載,以及學者們的實地考察,長安至武威(姑臧)北道從長安出發,大體沿涇河一線西北行,經涇陽、彬縣、長武、涇川、涼、固原、川等地,抵達黃河岸邊靖遠與景泰之間的索橋渡口。渡河后沿大沙溝繼續西行,經景泰吊溝古城、古浪大靖、土門,而至武威。武威,漢為郡治,唐設涼州及河西節度使,地處石羊河綠洲腹地,系長安連通河西南北兩條絲綢之路的交匯點,物產豐饒,人煙稠密,為漢唐時期我國西北除首都長安之外最大的城市、國際性都市。武威至西域間的通道可稱之為當時國際交通之第一重要路線。
長安至武威的南道,由長安沿渭河西行,在寶雞(虢縣)附溯千水(汧水)西北行,越過隴山南部的隴關(今陜西隴縣西北),復沿渭河西行,經天水(上邽)、隴西(襄武)、臨洮(狄道),折而向北,翻過七道梁至蘭州(金城),再由蘭州渡過黃河北行,越烏鞘嶺(洪池嶺)至武威,與前述長安至武威北道合。南道大多路段沿渭河谷地行進,沿途人煙較稠密,所經城鎮較多,且安全性比北道更好;但其路途較遠,較北道約要遠160千米,多出當時約4天的行程。
從姑臧往西,沿河西走廊大道依次經永昌、山丹、張掖(甘州)、臨澤、高臺駱駝城(漢表是縣、唐建康軍)、酒泉(肅州)、嘉峪關、玉門赤金(漢唐玉門縣)、花海(漢沙頭縣)、鎖陽城(瓜州),漢懸泉置等地,而至敦煌。沿途除其西部一些地段戈壁、沙地面積較廣、跋涉較艱辛外,總的來看一路上綠洲連片,地勢坦,城鎮棋布,為沿途行旅提供了較為便利、優越的通行條件。因而河西大道也就自然成為絲綢之路前往西域的首選路段。
位處西域門戶、絲路喉襟的敦煌,作為聯結中原與西域的樞紐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薈萃之地,為古代交通館驛網絡頗為密集的地區。于敦煌遺書及有關史料見,古代敦煌可東通中原,北通伊吾(今哈密,矟竿道),西北通高昌(吐魯番,大海道),西通焉耆、龜茲(新疆庫車,大磧道),西通鄯善、于闐(新疆若羌、和田,于闐道);又由敦煌向西南行,過馬圈口,越今當金山口,經西桐(今蘇干湖)可通青藏高原(奔疾道);又由敦煌東面的瓜州(鎖陽城)出唐玉門關,西北可通往伊州(哈密,莫賀延磧道)。
除上而外,穿越隴原的絲綢之路還有其他一些重要路線:
大斗拔谷道 由蘭州西渡黃河,取道湟水谷地西行,于西寧附折向西北,翻越祁連山埡口大斗拔谷(今扁都口),沿童子壩河、洪水河河谷而行,抵達張掖,連接河西走廊大道。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巡行河西即經此道。
谷水(白亭河)道除東西走向的主方向通道外,河西還有兩條重要的南北向通道,一為石羊河沿岸和黑河沿岸。谷水(白亭河)道由武威向北,沿石羊河(谷水)北行,可通往漠南、漠北。二為居延古道。由酒泉或張掖北出,沿黑河(弱水)北行,經古居延綠洲可深入蒙古高原腹地,亦可由此東接陰山、河套。
絲綢之路甘肅沿線興起的重鎮
甘肅境內的許多城鎮,皆因絲綢之路的開拓而興起和發展,河隴地區的開發史與絲綢之路的發展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絲綢之路的繁榮,使得敦煌、武威、張掖、酒泉、蘭州、天水等地發展成了當時國際性的都會或樞紐重鎮。
敦煌,位居河西走廊西端,地當西域門戶,為西出西域古道上無可替代的咽喉樞紐。東漢應劭解釋“敦煌”二字:“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得名的本身即寓有開辟西域交通之意。《漢書·西域傳》記,出敦煌玉門關、陽關往西域有南北兩道。曹魏時增至三道,即新增敦煌徑通高昌(今吐魯番)、以至龜茲(今庫車)以遠的新北道。南朝劉昭注《后漢書》引《耆舊志》云:敦煌“國當乾位,地列艮虛,……華戎所交,一都會也。”隋代裴矩《西域圖記》記,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無論哪一道都“發自敦煌”,“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漢唐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敦煌成為中原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吐納口。東西方文明在這里匯聚傳播,使其可以長時期地吸收、汲取這條道路上薈萃的各種文明成果來滋養自己,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聞名于世的莫高窟就是絲綢之路上一處光輝的歷史足跡。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 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誠如其言,敦煌確為具有國際意義的文化匯流要地。
武威,史書稱其“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蔥右”指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武威作為河西都會,就像一件衣服上的襟和帶子一樣,把西方各少數民族和蔥嶺以西各國連帶起來,以至于胡商漢賈絡繹不絕,并有不少西域和中亞商客長期留居這里。唐詩人岑參寫道:“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城內居民多達十萬家或許有所夸張,但涼州城人口眾多、漢胡雜居、經濟繁榮,當是實情。武威市博物館藏全國重點文物《西夏碑》記:“武威當四沖地,車轍馬跡,輻輳交匯,日有千數。”
張掖,地處橫貫河西走廊東西的絲路干線與向南穿越祁連山大斗拔谷(今扁都口)溝通湟水流域的交通大道的交匯點,紅塵走馬,商賈絡繹,物產豐饒,素有“金張掖”之美譽,自古以來就是中西交通貿易重鎮,“萬國咸賓”“聲教四達”。隋代“西域諸國悉至張掖”交市,煬帝特派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護視”,即主持對外貿易和聯絡西域各族事務,以至“西域諸蕃,往來相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親自率隊西巡,歷經艱辛穿過大斗拔谷到達張掖,會見前來這里的西域27國國王和使者。清康熙時胡悉寧《登甘州城樓》詩憶其當年“三邊鎖鑰河山壯,萬國車書驛路通。”
酒泉,位處河西走廊東西交通大道與向北、東北方向沿北大河、黑河干流直達居延古綠洲要道的交匯處,位置顯要。《通志》記其“乃諸夷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初唐詩人員半千《隴頭水》吟道:“路出金河道,山連玉塞門。旌旗云里渡,楊柳曲中喧。……將軍獻凱入,萬里絕河源。”金河即流經酒泉城西的今討賴河,金河道即途經酒泉的交通大道,該道的暢通與否,甚或關乎整個西北一帶的戰局。明代酒泉為西北經貿的前沿重鎮,西方波斯、大食、印度、花剌子模、撒馬爾罕、阿富汗等國客商,都要經由酒泉以西的嘉峪關通關,進入中國內地貿易。
蘭州,地處中國版圖南北之中、東西扼塞之處,九曲黃河穿城而過,故稱“陸都”。這里既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要徑,又是扼守黃河的重要渡口,歷來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咽喉重鎮。“護秦聯蒙,援疆系藏”,區位條件十分優越。秦隴南道(長安至武威南道)、羌中道(由蘭州西行,經樂都、西寧等地,翻越日月山,穿過柴達木盆地,直達新疆若羌,可接通西域南道)、唐蕃古道(蘭州西渡黃河,取道湟水谷地西行,穿過青海高原腹地,南越昆侖山,再越唐古拉山口,經安多、那曲等地至拉薩)等多條重要干道亦在蘭州一帶輻輳相聚。
天水,唐代有天水“繁富大出于隴右”的記載,唐安史之亂爆發后不久,杜甫避難天水,在這里仍可看到“城上胡笳奏”“胡舞白斜題”,胡漢文化交相輝映暫時偏安升的城市景象。天水曾出土許多胡人牽馬、牽駝等三彩俑、鳳首壺、禽獸葡萄鏡、波斯錢幣等文物,從中亦可窺見當年這座國際性城市的繁榮面貌。
絲路文化的輝煌與傳承
除以上所舉絲綢之路途經甘肅的主要路線、沿線形成的重要城鎮外,甘肅絲路文化還有著以下豐富的內涵和諸多突出的優長。
甘肅是絲綢之路上享譽遐邇的文物大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隴原大地上留存下了許多價值極高、飲譽全球的文物古跡和遺址名勝。如武威雷臺東漢墓葬出土的銅奔馬,完美無缺地塑造出了一個天馬騰空的形象,轟動海內外,一時間“四海盛贊銅奔馬,五洲爭說金縷衣”,它被確定為中國旅游圖形標志。又如清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文溯閣本今藏蘭州。再如甘肅是我國彩陶保存最為集中、品級最高的地區,被譽為“彩陶之鄉”。長城、石窟、碑銘、古代文書、簡牘、古城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遺存,爭奇斗勝,不勝枚舉。
甘肅有著絲綢之路上獨一無二的規模壯觀的石窟走廊和藝術長廊。莫高窟、麥積山、炳靈寺、榆林窟、馬蹄寺、北石窟、南石窟、天梯山、云崖寺等50多處石窟群、2500多座洞窟、16000余身造像、56000余方米壁畫,燦若繁星,輝耀于絲綢之路上。
甘肅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所經的重要路段和現存長城長度最長、保存遺跡最多、形態結構最復雜的地區。戰國秦、漢、明三代長城如游龍走鳳,至今仍綿延于隴原東西,總長度超過4000公里,氣勢磅礴,長城沿線許多烽燧、城障、關隘遺跡今仍歷歷可見。
甘肅是我國代四大文獻考古發現的兩大奇觀——敦煌遺書和漢代簡牘的出土地,是絲綢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性顯學——敦煌學、簡牘學的故里。
甘肅歷史上是祖國許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和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曾為中華民族各個民族間的交往、團結和發展作出過歷史性貢獻。多民族的共同開發建設,賦予甘肅歷史文化多元的內涵和民族融合的斑斕色彩。例如公元1247年,代表西藏僧俗各界的政教領袖薩班與蒙古汗國皇子闊端,在涼州(今武威)就西藏的歸屬問題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會談的成功使西藏正式納入了偉大祖國的懷抱,成為祖國神圣領土永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甘肅為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建樹了永不磨滅的功勛。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