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歷史上名人有宗喀巴、確吉堅贊、趙充國、張問仁、楊應琚、高永年等,以下是具體介紹。
宗喀巴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立者
宗喀巴(公元1357年(丁酉年)~公元141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在中國西藏、青海、內蒙、甘肅、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區的佛教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大師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銅質鎏金制成。1419年(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薩甘丹寺圓寂,時年63歲。
確吉堅贊
中國藏傳佛教領袖
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幼名官保慈丹。青海省循化人。遠祖出于西藏薩迦昆氏家族。1937年12月1日,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曲吉尼瑪圓寂后,班禪堪布會議廳于1941年指認他可能為班禪轉世靈童之一。
趙充國
西漢著名將領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 。西漢著名將領。趙充國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性。漢武帝時,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七百壯士突圍,被拜為中郎,歷任車騎將軍長史、大將軍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后將軍等職。
張問仁
山東兗僉事
張問仁(生卒年不詳)字以元,西寧人。大約生活在明嘉慶、隆慶、萬歷(1522-1620)年間,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擔任工部員外郎、山東兗僉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直隸昌 (今北京市昌)兵備道僉事,升任參議。因為他兩任工部,古時候對工部司官相沿稱水部,所發尊稱張問仁為“張水部”。
楊應琚
清朝大臣
楊應琚 (1696~1766),清朝大臣。字佩之,號松門。青海西寧人,祖籍遼海漢軍正白旗人。雍正七年由蔭生授戶部員外郎。乾隆時,擢山西河東道,尋調甘肅西寧道。于1754年5月3日-1757年8月31日期間,奉旨接替策楞擔任兩廣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高永年
河東蕃官
高永年,河東蕃官也。為麟州都巡檢。王贍取青唐,永年總蕃兵為先鋒。贍入邈川,而宗哥叛,永年以千騎直抵其城,開省章峽路,擊走叛羌,結陣還青唐。羌攻甚急,復擊之去。會苗履、姚雄以援師至,戰溪蘭宗堡,履少卻,永年領勁騎斷羌為二,乃退。復與李克保敦谷,又戰于乾溝,單馬援矛,刺羌酋彪雞廝萬眾之中,斬其首,余眾宵遁。
殷商以前
青海被稱為“三危地”。
夏代(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
生活在河湟地區的居民稱為西羌,仍以畜牧業為主,農業開始使用牛、馬耕作。
商代到周秦時
青海稱為“西戎氏羌地”。
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前8世紀)
當時的居民已能制造戈、刀鏃等銅質武器,周代農業和牧業均較發達。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屬雍州地,羌人與匈奴、華夏關系密切了,接中原地區的部分羌人逐漸同華夏族融合,成為后來的漢族。
戰國時代(公元前5~前2世紀)
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河湟地區,羌人由狩獵、畜牧轉到農業。由于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來越多,選愛劍(當時受到羌人尊敬的歷史代表人物)為首領,后實行世襲制,由其子孫繼承。西羌人首領稱為“豪”、“酋長”、“戎王”,是當時部落的統治者。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
青海一隅比較安定,羌人有較大的繁衍。愛劍曾孫忍及弟舞仍留在湟中,其叔向南越賜支河西遷數千里,以牧為業,很是興旺。當時貿易是以物易物,牛在以物易物貿易中作用突出。治銅技術的傳入,改進了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手工業有所發展。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武帝在青海設立臨羌縣和破羌縣(今樂都一帶),同時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西漢宣帝元年,令將軍趙充國引兵攻先零羌,同時實行屯田。這時羌人分化為生羌、熟羌戶。羌漢雜居,促進了河湟一帶農牧業的進一步發展。西漢末年,王莽要西海羌人獻地稱臣,卑禾羌首領良愿同意讓出西海周圍的土地。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西海郡,置太守,下設五縣。東漢建國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肅隴東、陜西西部、寧夏南部等地,稱為東羌,以西地區的羌人稱為西羌。
三國、西晉、南北朝時代(公元3~6世紀)
魏在青海置西郡(今西寧市)。從天水、狄道以西,黃河以南,均為羌人游牧范圍。晉統一后,仍設西郡,并設將軍于茫拉川(貴南境內)挾制羌人。公元397年至414年,鮮卑族勢力擴大,并在樂都、西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控制了數萬羌胡部落。鮮卑人的一支吐谷渾建立的吐谷渾王國,設立學校,選拔人才,開科取士,設置官職,開辟了東西交通通道,西寧成了交通要道。四世紀為吐谷渾最盛時期,其范圍東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他們與羌人雜居,從事游牧。此時,青海廣大牧業區進入了游牧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
隋代(公元589~618年)
吐谷渾“奉表稱蕃”。煬帝設西海郡及河湟郡,控制了青海湖東部和南部。隋末,吐谷渾人伏允率眾回到青海湖周圍。居住在邊遠的羌族,完全過著游牧生活,與東部河谷地帶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懸殊很大。
唐代(公元618~896年)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西郡為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6世紀中葉,西藏的吐蕃(音:波)(屬西吐)日益強盛。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擊敗了青海東部吐谷渾,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統治,建都邏些(拉薩),青海為吐蕃所轄。公元638年,吐蕃與唐在松州交戰,互有勝負,松贊干布罷兵,向唐謝罪。唐遂應允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嫁于松贊干布。文成公主所帶的工匠、藝人、書籍,對青海、西藏的經濟、文化發展影響很大。公元710年,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棄隸緒贊。唐與吐蕃和好,并立碑于赤嶺(今日月山),“交馬”與“互市”均在赤嶺。唐與吐蕃交往密切,青海便成了拉薩至長安的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同時,唐的農業、牧業和手工業技術,漸漸傳入青海各地。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區的統治被推翻后,廣大牧區出現了許多小部落,形成割據局面。
宋代(公元10~13世紀)
公元11世紀初,青海東部的封建勢力擁立吐蕃普約后裔為王,稱“唃(音古)廝啰”,號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寧)。公元 1099-1104年間,北宋中央政權力量到達河湟地區,并將鄯州改為西寧州,于是西寧名稱開始使用。北宋政權在河湟地區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陜西時,北宋才放棄在青海的屯田。
元代(公元13~14世紀)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由中亞細亞回師,親率大軍經臨洮進占西寧州,并在河州(今臨夏縣)設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管理甘肅、川北、青海一帶吐蕃等族廣大牧區,湟水流域各縣,均受制于西寧州。當時牧區推行土司制度,并封吐蕃部落的上層分子為土司、千百戶等職,以統治所轄地區。在這一時期,青海的游牧部落獲得了安定生息。這時,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在青海逐漸盛行起來,并建立了許多寺院。
明代(公元14~17世紀)
公元1370年,明軍進入青海東部地區。公元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并采取“裂土分爵,俾自為守”的辦法,使他們互相牽制,作為明朝的統治工具。公元1386年,在西寧州舊城址的基礎上建筑新的城垣。明朝建國后,認為用茶易馬,可以鞏固國防,以制羌、戎,使茶馬互市制度更趨完善。從元代起,統治階級用宗教迷信推行愚民政策,使西番人口日有減少,生產發展逐漸停滯。明代西番的社會生活、地方建制與內地趨于一致,青海的農牧業區分已具體化,以土司、千百戶管理牧農業生產,每年向王朝官府納稅。青海蒙古族人系明代由新疆遷來,其首領顧實汗,牧于青海湖周圍、柴達木盆地及黃河河曲一帶,人畜興旺,勢頗強盛。
清代(公元17~19世紀)
17世紀,顧實汗控制青海。1643年冬,李自成農民軍賀錦部攻下西寧,翌年賀部從西寧撤走,顧實汗又乘機進駐西寧。1653年(清順治10年),五世達賴喇嘛赴京覲見順治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員賜給金冊金印,從此,達賴喇嘛的地位得到正式確認。同時又冊封顧實汗為“遵行文義敏慧顧實汗”,賜金冊金印,使顧實汗在青、藏的統治地位合法化。1713年(康熙53年)又冊封后藏班禪喇嘛為“班禪額爾德尼”,也賜金冊金印。清雍正初年,清政府息顧實之孫和碩親王羅布藏丹津事件后,于 1752年(雍正3年),改西寧衛為府,設西寧縣、碾伯縣和大通衛。并設立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薩克和果洛、玉樹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設于今茫崖新鎮,由駐西寧大臣直轄管理。這項措施為后來青海建省鋪了道路。羅布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強了對青海蒙、藏人民的統治,設蒙古29旗,劃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衛不相屬,并不得越渡黃河。
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
1912年以后,馬麒歷任“西寧總兵” 、“蒙番宣尉使”、“甘邊寧鎮守使”等官職,馬家勢力開始深入到青海。直到1949年,馬氏家族統治了整整40年。這一段時間里,馬氏家族對青海人民進行的經濟榨取、軍事鎮壓、政治迫害等,空前殘酷。1915年,由國民黨出面解決了四川隆慶與玉樹25族之爭,決定玉樹屬西寧總兵管轄。1928年,國民黨進入青海,決定新建青海省,將甘肅省原西寧道屬之西寧、大通、樂都、循化、巴燕、丹噶爾、貴德等地劃歸青海省管轄。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孫連仲任主席。青海建省后,行政區劃屢有變更,至1949年前夕,全省縣以上行政區劃為1市(西寧市)、1專區(玉樹專區)、2個設治局和19個縣。
1、柳灣遺址,柳灣墓地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柳灣,在樂都縣城東15公里高廟鎮東面的湟水河北岸,距青海省會西寧70多公里,墓地坐落在村莊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代表。柳灣墓的隨葬品有陶器、裝飾品和海貝等。出土人面紋和彩塑人像彩陶壺。后者在陶壺表面貼塑出一個裸體人像,加以繪彩,突出性部特征,是具有宗教意義的崇拜物。柳灣墓地是迄今發掘的規模最大的一處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其隨葬品數量之多、文化內涵之豐富,在世界史前考古發掘中是極其罕見的,距青海省會西寧市約78公里,高速公路、109國道、魯大復線從此穿行。
2、熱水墓群,熱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熱水鄉,于1982年發現, 屬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 首次發現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
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的發掘,對研究吐蕃文明史、唐代西部地區的墓葬形制和當地與中亞地區的文化交流,以及對藏族族源的探討均有重要價值。
3、喇家遺址,位于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1999年以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10米、深3~4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600米、寬200米,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發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圓形灶坑,房內有2~14人,還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遺址是史前遺址,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遺址博物館,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約4000年前突發地震場面的遺存完整保留下來。
4、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遺址,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遺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的白公山。該地有三個深6米的不規則三角形巖洞,還有從上至下鐵管從山間貫穿,由于不合常理,被認為是外星人遺跡。
5、貴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萬歷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歷史。城墻基本保存完好。貴德古城呈正方形,南北二城門外皆有甕城。南甕城門東向,北甕城門西向,均為明后期筑成。南甕城內有坐南向北的關帝廟,雕梁畫棟,檐下用木柵欄護圍。南門頂建有城樓,在清同治六年變亂中被焚,后修復,上下兩層。
城墻內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又經清朝道光、光緒年間擴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規模,占地面積約3.5萬方米,建筑面積3060方米。在城內街市南北向的有南門街、北門街(后稱王家街)、倉門街、北向街共4條。以今南北街為界,當時東側有何家街(后改為興文卷)、衙門街等。
6、斗后索古城遺址,斗后索古城遺址位于縣政府東10公里左右的尕日干曲北岸,為唐汪文化遺址。1983年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西海郡故城遺址,古城很順利就找到,就在海晏縣三角城鎮附的315國道的旁邊。與伏俟城相比它還幸運的又兩塊斑駁的身份標示,標著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尊貴身份,但即時如此,青藏鐵路和國道還是毫不客氣的從它的西北角破墻而過。
8、尕海古城,費勁程度與伏俟城相當,雖然資料上找到的地址是在海北州海晏縣甘河子鄉的尕海村附,但是在地圖上根本沒有明確的標注,谷歌地圖上的位置也不準確,路上更是沒有任何路標。奔到甘河子鄉,問了幾個人都不知道尕海古城,最后從一個跑貨運的司機口中得知是在尕海村,也問道了如何從甘河子到尕海村,才又上路奔向尕海。雖然找的很辛苦,但是在尕海村有了意外的收獲,讓我感受到了久違了的純樸。一位熱心的藏族老大爺嘉措利(希望拼的是正確的),還有另外一位熱情的漢族大媽。對比前兩天的遭遇,不得不慨嘆,同一片土地養育的人怎么就這么大的差距。
9、宗日遺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初命名為免兒灘遺址或托勒臺,又命名為宗日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遺址。宗日遺址由兔兒灘中遺址、林場古文化遺址、兔兒灘東遺址、兔兒灘西遺址四個遺址構成。1983年試探發掘。1994至1996年,共發掘墓葬341座,探方31個,灰坑18個,祭祀坑18個,出土文物23000余件。1986年7月,被列為青海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9月,青海宗日遺址考古發現遠古灶址。
10、丹噶爾古城,被譽為“海藏咽喉”、“茶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爾古城。丹噶爾,即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地處黃河北岸,西海之濱,湟水源頭,距西寧市40公里。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在這里結合,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里相交,唐蕃古道與絲綢南路在這里穿越,眾多民族在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小北京”之美稱。
自西漢以來,丹噶爾便成為商貿要地,唐王朝與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設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個“茶馬互市”的商衢之地,至1924年,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商賈云集,貿易興盛。丹噶爾古城還是宗教圣地。以后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內又修建了城隍廟、金佛寺、火祖閣、玉皇廟、關帝廟、財神廟、北極山群廟、清真寺等,這些寺院廟宇建筑宏偉,壁畫精美,同時也把儒、道的漢文化,以藏傳佛教的藏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回族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丹噶爾古城還是宗教圣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東科爾。清順治五年(1648年),東科爾寺從西藏遷至古城東百米處,成為青海和西藏聲名遠播的寺院。以后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內又修建了城隍廟、金佛寺、火祖閣、玉皇廟、關帝廟、財神廟、北極山群廟、清真寺等,這些寺院廟宇建筑宏偉,布局嚴謹,刻鏤精致,壁畫精美,彰顯出無窮的神秘魅力,同時也把儒、道的漢文化,以藏傳佛教的藏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回族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丹噶爾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個民族在這里交匯融合,各種文化在這里相生相長,形成獨具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合窗,院落街巷無不包含著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眾多名人詩詞、神話傳說和排燈、剪紙、曲藝、羊皮繡等民間藝術,以及“花兒”會、朝山會、廟會、法會、祭孔、祭海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為古城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