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安家庭創建典型事跡材料一
壽寧縣芹洋鄉溪源村吳秀強,男,63歲,漢族,家庭人口6人。在生活中夫妻相敬相愛,遵紀守法,等互助,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尊老愛幼,教子有方,取得了家庭、事業的雙豐收,是該村名副其實的“安家庭”。
吳秀強既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同時又是一名擔任溪源村主干20年的老支部書記,肩負著全村經濟事業發展的重責。1993年,下黨鄉突發洪水,時任寧德市地委書記*同志前往察看救災工作,因道路崩塌,就地在吳秀強家中現場辦公。在他任職期間,協調上級政府完成了省市重點項目牛頭山水庫建設、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使溪源村成為遠聞名的*。
他在本村工作中,帶頭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加政治學習,擁護黨的改革開放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他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積極上進,為溪源村的環境衛生事業勤勤懇懇的埋頭苦干。尤其是在創建“安家庭”的活動中,作為住本村的居民,他和愛人知法守法,積極倡導無暴力、無犯罪、無違法的文明戶宣傳活動,努力做安全文明之家。
在村里,和鄰里之間的關系也相處的很好,誰家有困難,他們一家都能熱心幫忙,并時常調解群眾之間的矛盾摩擦,促進村民友好相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為溪源村營造和諧環境的良好氛圍具有極大作用。
同時,他在家庭中又是一名好丈夫,好父親。往年,因妻子生病體弱,落下病根,至此他從未讓其從事重體力勞動,出差在外,也是時常與妻子聯系,免其牽掛。因自身擔任村支部書記,妻子無怨無悔擔任起招待縣、鄉等上級領導來村的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來訪領導的認可。因早年自身家庭經濟困難,無法供養子女上學,但其從未放松對子女的教育,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教育她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在家庭濃厚的、正確的“三觀”熏陶下,子女個個出人頭地,成為了對社會有用之才。大家都稱吳秀強一家是一個和諧、幸福、安的家庭。
父慈子孝,等互愛,鄰里和睦,共建和諧,“安家庭”在吳秀強家里得到了很好地詮釋。在他家的帶動下,周圍群眾不但提高了自身素質,提升了安全防范意識,也倡導了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全村的移風易俗做出了貢獻。
我的家庭是一個凡又幸福的十二口大家庭,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我們全家人遵紀守法,互敬互愛,積極進取、愛崗敬業、樂于助人,家庭和睦,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努力學習,積極向上
我的家庭雖是農民家庭,但一直以父輩傳承的俗語“拳頭打不過墻,筆頭能寫過洋”為家訓,注重培養子女,鼓勵子女努力學習,積極向上,以“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第一奮斗目標。至今培養了兩位研究生,一位律師、一位高級工程師、兩位會計師。因胞兄早年死亡,我主動承擔培養侄兒的責任,如今把他培養成博士后、財政部專家、國企總會計師。
二、互敬互愛,和諧維家
互敬互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我們夫妻三十多年來在生活中相互理解支持、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她既是家中的賢內助,更是我努力工作的堅強后盾。我的家庭雖然成員性格各異,但是家庭成員熟知并自覺做到安家庭創建“七無一好”,很少出現矛盾沖突,總能互相體諒,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等、關愛的文明家風。
三、愛崗敬業,互相促進
我擔任三屆村民主任,兢兢業業,竭盡全力投入治安防范、扶貧助困、糾紛調解等工作中,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的兒子、兒媳、侄兒,他們會配合支持我。給我提供條件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四、鄰里和睦,熱心公益
真心待人是我們全家的處事態度,我們一家與鄰居和睦相處,鄰居需要幫忙,我們都熱心幫助。我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創造美麗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對困難大學生、殘疾人、病災戶以及社會公益事業都會積極給予幫助。
五、崇尚環保,勤儉持家
我們的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我們注重美化環境,強化環保意識,從不亂扔垃圾。這些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并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慣。我們還在在房前屋后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一個安幸福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奉獻一點愛,家才會更溫暖,我們的社會也才會更安和諧。
溪南鎮芹頭村謝友忠家庭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但卻頗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謝友忠與妻子金珠上孝父母,下教子女,遵紀守法、樂于助人、家庭和諧,是凡簡單卻始終發揮模范作用的中國農村家庭典型。
一、敬業愛崗,相互扶持。謝友忠,現任溪南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曾獲得霞浦縣十佳村黨支部書記、寧德市第一屆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他一直奮戰在農村工作的一線,為建設家鄉貢獻心力。工作上,謝友忠恪盡職守,為村民辦事,外出調解,較少待在家中,家中一應事務,都由金珠承擔。金珠勤儉持家、教育子女、孝敬父母,是家里家外一把好手,被村民稱為村里最能干的主婦。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才有今日的美滿家庭。
二、孝順父母,言傳身教。謝友忠父母長期與他們共同生活,且皆年老多病。古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謝友忠和妻子卻處處為父母著想。2002年,母親重病,醫院下病危通知,謝友忠與家人四處籌款,并從福州請專家進行手術,最終將母親從死亡線拉回。妻子金珠侍奉公婆有如親生父母,從不埋怨苦和累。言傳身教,才能潛移默化。在謝友忠夫妻的教育下,孩子們尊敬長輩,知足感恩。早年間,謝友忠奶奶尚在,每日三餐送飯,尚年幼的兩個孩子總搶著為阿太送餐。年來,謝友忠夫妻多次生病住院,女兒在外地上學,也請假趕回照顧父母。
三、用心栽培,以德育女。在農村,不少人因為家境貧寒、重男輕女等原因,早早中止了女兒的學業。謝友忠夫妻卻無論多么困難,都始終把孩子教育放在首位,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了保證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謝友忠和妻子省吃儉用,將孩子送到縣城就讀。兩個女兒不負眾望,都表現優異。長女謝婷婷就讀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是村里同齡人中唯一一位研究生。在校表現優異,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并于《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媒體實。次女謝惠婷現于福建師范大學就讀,一直在志愿者的崗位上奉獻自我,是一位心懷夢想、感恩社會的大學生。
四、遵紀守法、團結鄰里。 謝友忠從小教育子女,要遵紀守法,提升修養。一家人熱愛學習,積極進取,愛黨愛國,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嚴格遵紀守法,從不參與違法犯罪活動,模范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積極帶動村民爭創“安家庭”。遠親不如鄰,謝友忠和妻子日里工作之余,常為鄰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急難事,謝友忠還隔三差五組織村民一起下河清掃河道垃圾,帶領村民共同建設美麗家園。正因大家守望相助,鄰住戶多年來團結友愛,關系非常融洽。
朱秀嬋家庭,夫妻相敬相愛,遵紀守法,等互助,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上互相照顧,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在生活中尊老愛幼,教子有方。尤其是在我鄉創建“安家庭”的活動中樹立了榜樣,成為所有家庭的楷模。
朱秀嬋和曾云弟建立家庭已有27個年頭,是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作為留水村支部書記的朱秀嬋,帶頭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加政治學習,擁護黨的改革開放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她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積極上進,勤勤懇懇、埋頭苦干。尤其是在創建“安家庭”的活動中,她和愛人曾云弟知法守法,積極倡導無家暴、無邪教、無糾紛等“七無一好”的文明戶宣傳活動,努力做安全文明之家。每天穿梭在留水村和乍洋鄉之間,做群眾工作,認真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巡視村里的衛生,解決群眾的訴求。尤其在“鎮鎮有干線”項目中更是忙前忙后,村里村外的跑。自8月任職以來,她已完成村里的污水處理工程、路燈安裝工程、村委樓裝修、防洪渠建設等多項民生工程建設,并做好困難戶的慰問、扶持及村里糾紛調解工作。去年,留水村民吳玉斌,欲到上級婦聯狀告其夫袁忠金未盡孩子的撫養義務,16歲女兒生病的醫藥費都不給付。后經秀嬋及鄉下派干部介入調解,一場即將惡化的婚姻家庭糾紛和解,夫妻倆重歸于好。朱秀嬋在宣傳和推動村安建設中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
朱秀嬋、曾云弟夫婦出生貧困,懂得如何節儉,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慣。即使現在的家庭條件比以前富足,在生活中,他們也盡量做到不浪費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更經常教育孩子要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浪費。夫婦倆省吃儉用下來的錢,一部分用來做公益。自乍洋鄉未來助學基金會成立以來,曾云弟每年都會出資相助。三十幾年來致力于社會公益,捐資助學、訪貧問苦并積極參與愛心捐助,積極為社會做貢獻。在家庭中,朱秀嬋既是一位好妻子,還是一個好媽媽。她們夫妻倆在家里時常交流工作體會,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支持。在朱秀嬋的培養教育下,女兒醫科大學畢業后現就職于廣生堂藥業。
在小區里,她和鄰里之間的關系也相處的很好,誰家有困難,她都能熱心幫忙,為她們解決矛盾。樓上樓下鄰里相處得很融洽,大家互相尊重、互相關心,樓里有事主動熱心調解,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愛戴。
在這個家庭里,夫妻恩愛,子女尊重長輩,長輩更是關心愛護子女,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建造著一個溫馨、和諧、向上的安家庭。大家都稱朱秀嬋一家是一個和諧、幸福、安的家庭。
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