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時候讀一本書給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對某種現象的大談闊論,或者作者高深的境界,或者以獨特的見解,一針見血的批評。而讀嚴耕望的《治史三書》沒有涵蓋復雜大道理,更沒有深不可測的哲理,以十分樸實又簡單的道理告訴我們豐富的內涵。
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咨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對很多所謂的史學家看法也在變化,如同國學大師章太炎所說,社會上流行的那些“失學通論”“史學研究法”這類的著作,根本就沒有什么用處,因為,不管你道理講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讀原著。如果說他的話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內容,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幾分。曾在很多書本上不少人大談原始社會部落生活和集體活動,我當時覺得十分納悶,除非他是活在幾千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時候部落狀況。記得曾在上中學時候歷史老師在第一堂課上發問,什么是歷史?沒有人能回答出來,都以為應該有個比較規范的答案,而老師說“歷史就是正在過去的那一刻就是歷史”,其實歷史本身的定義一樣都是那么簡單而老生常談的東西,我總喜歡把問題想的復雜化,其結果是弄得是非對錯難以分明。
而在嚴更望的《治史三書》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豐富的經驗來講述治史方法和技巧,雖然很多針對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關作者研究唐史及魏晉南北朝史,在閱讀過程中難以理解。但這并不印象我對此論著的理解。在此書第一篇開頭一節講“原則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討“專精”與“博通”的關系,“專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當的博;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當的博!睘橐獙>捅仨氁邢喈數牟┩ā8鞣N學問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為歷史牽涉到人類生活的各層面,非有相當的博通,就不可能有專而能精。就如作者所說因此就很難有青年史學家。這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要博通的重要性,特別是很多喜歡進牛角尖的學者,就憑看幾本書和看個別的現象大膽推斷。這類所謂的學者不僅大大貶低所研究領域的學術價值,更可怕是誤導很多盲從的年輕人。因此在我看來“專精”只是我們所要發展的方向,要達到此目標必須以“博通”為基礎,脫離的“博通”的“專精”僅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沒有根據的道理。如同宗教學家繆勒所說“只知其一,實其一無所知。”在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把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局限在很狹小的范圍內,自己感覺什么都懂一點,而在實際生活中遇到要解決的問題時,卻變得措手不及,我從下手。因而無法走向“專業”方向。比如我們身為一名研究藏傳佛教的學生,對世界其他宗教沒有總體的了解,怎么能證明佛教的教義和哲學是值得學習和研究。這點上很多人沒有走出去看看,總在自己文化范圍內評價自己。雖然在文化相對性上講,一個文化行為放入其具體的歷史、環境和社會中加以評估和對待,但這些都必須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夠看的更加清楚。
在此書第二節上講“幾條具體的規律”里畫龍點睛地告訴我們幾條最基本的規律,每幾條的內容看似沒有任何特殊之處,而此書的最主要的特點也就是在這里。第一點談到,任何時候“盡量少說否定話”,那么不顯眼一句話如果不是事先沒有談到其學術價值,要我老實交代,此書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一分鐘。后來細想默默感嘆大師不凡的智慧。接下來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證據”這更是說道我的心里,時寫寫東西時總是盡量搜集有利的證據,因此達到自己所要證明的觀點,而反面的證據不僅不屑一顧而且擔心更多人能以此反駁。在接下來第三節里談到我們目前最關心的問題??論題選擇,帶著從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幫助的想法去認真閱讀。作者講述了不少看法,其中“具體問題與抽象問題”中作者談到“我們為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體的問題,少講抽象的問題。研究具體問題,用可靠的史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獲得客觀的成績,而且所獲得成績比較容易站得住腳。”具體的問題似難實易,而抽象的問題似易實難,因為具體的問題可以肯定地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點對于我們最大的指導,至少是在我看來如此。其后談“自己的能力與材料的情況”,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選擇題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長處。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和一時沖動去選擇自己能力以外的題目,這就會使成為咨詢煩惱!
總之,《治史三書》是嚴耕望畢生經驗的總結,若能讀懂此書中看似簡單的大道理,對我們以后學習研究生涯少走很多彎路,并能受用一生的。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可能你曾經很向往某種東西,但是當這種東西如果真的降臨到你身邊時,當你和他們距離接觸的時候,或許你就能體會到它的另一番風景。人事如此,學習亦如此。當我拿到《治史三書》的時候,我曾想過如何去想盡辦法逃避它,它帶給我的不是曾經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名人軼事,而是煩躁的理論,沉甸甸的說理。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確是極不情愿的看的。但是,我也必須承認,我的確是被這本書吸引到了。它的厚重,它的專業,或許這才是歷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們熱愛的歷史的魅力。
嚴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幾位大師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師們的世界我應該不懂,但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歷史研究、論文寫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質樸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給我將來的歷史研究、論文寫作指明了一個方向。
關于歷史研究,我個人總結先生的觀點可以理解為兩點:
一是“全面”。這一點可以從先生的“原則的基本方法”體現出來。先生一針見血,指出了在歷史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先生也指出了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解決。他的“專精”與“博通”的理論可謂精辟,這兩者可謂互為前提,個人以為博通是專精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真正的大師專精的肯定不是一個方面。他有這么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人人所能看到的書,說人人從未說過的話”。是啊,我們都應當博覽群書,歷史就是以博覽群書為基礎。但是無論做什么事情,創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拒絕人云亦云,拒絕迷信權威。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我驚訝于大師們的是如此的相通。其他方面的指導依舊字字珠璣,耐人尋味,鄙人只是尋章摘句,自家之言。
二是“謹慎”。這一點在他的“幾條具體規律”和關于論文的種種理論得以充分體現!爸斏鳌钡脑瓌t在史料選擇方面可謂尤為重要。歷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改變,在于它的陰差陽錯。無論做什么方向的歷史研究,我們都應當謹慎引用史料。用一顆謙卑的心去面對歷史,用一顆虔誠的心去感受歷史的奧妙。這是尊重史料的編纂者,尊重每一個歷史人物,尊重每一段沉甸甸的歷史。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論文是不可能逃避的一個問題。尊重、虔誠、謹慎,這是一份社會良心,是一份對歷史的良心。
我想,不管我們讀什么書,專業書也好,暢銷書也罷,最重要的是要吸收他的正能量,融會貫通,從而應用到生活與學習之中。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治史三書》值得拜讀。
嚴耕望先生在學界一直以治學一絲不茍,規模宏大且考證精密著稱,被譽為“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治史三書》就是嚴先生傳授治史經驗的三本小書的合集,分別是《治史經驗談》、《治史問答》、《錢賓四先生和我》,前兩個部分主要是談及一些治史的經驗,最后一部分是回憶作者跟隨錢穆賓四先生學習的日子。
全書的第一部分為《治史經驗談》,這部分主要是談一些研究的方法、原則,使用史料的注意事項及論文寫作的一些內容。作者以其自身的體驗告訴我們治史的原則在于: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以具體問題為先著,從基本處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則,不依傍,不斥拒,能容眾說(包括各種理論與個別意見),隨宜適應,只求實際合理,不拘成規。而方法就是:堅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為巧,以慢為快,聚小為大,以深鍥精細為基礎,而致意于組織系統化。目標在:真實,充實,實,密實,無空言,少皇論,但期人人可以信賴,有一磚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輝則心向往之而已。這些都是作者一生治學之經驗,意在告訴我們做學問一定要踏實,細心,不可急功利;史學意在求實,不可妄自臆斷。首先作者談到了“專精”與“博通”的問題,作者認為二者應該同時具備,史學本身的博通于史學專精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而對于斷代研究作者認為不能把時間限制得太倉促,研究一個朝代,至少要對三個朝代有著很深刻的了解。作者還通過大量的例證告訴我們如果斷代研究只局限了一個朝代那這很有可能會出現致命的錯誤。歷史學是一個聯系的整體,所以作者強調要集中心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點”的研究,要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風搶進。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歷朝歷代所修正史即為基本材料。作者認為對于正史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通讀的,只有這樣才能對這一個時代的歷史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而且不易遺漏一些重要的史料。作者治學一向以嚴謹著稱,而作者最值的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他肯踏踏實實的將正史通讀,而從正史中尋找問題。作者強調要看人人所能看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新的史料極其難得,我們不能總是寄希望于新的史料,而是要善于在舊的史料中尋找出新的問題。我們要注意普通史事,即歷史上一般現象,不要專注意特殊現象,普通現象才是社會的群像,歷史的主流,應為史學家所把握。作者還強調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在利用史料時要盡量引用原始史料,而不是經過人為改寫或轉寫過的史料。
通過對嚴先生治史經驗的總結,我們不難看出,先生一生治學都是用一些在常人看來是很笨拙的辦法,卻做出了很多自認為聰明的人永遠也無法超越的成績。先生肯坐冷板凳,肯一字一句的去通讀正史,這都是很多人不屑去做的事情,可最后事實證明只有這樣踏踏實實的方法才是史學研究的正道。
在接下來的《治史問答中》,先生就前一部分的觀點又做了深入的解答,而且談到了一下自己的興趣點,而且作者還認為宋史可以是青年大展拳腳的園地。這部分仍是關于治學的一些方法、建議,但核心和第一部分是一樣的,所以這里就不再贅述。
第三部分是《錢穆賓四先生與我》,主要講的是作者跟隨錢穆先生學習的經歷和一些感悟。嚴耕望先生一生一直跟隨著錢穆先生,所以很受先生器重,在作者的筆下讓我們認識了一個身為人師的錢穆賓四先生。在這里我們同樣看到了民國時期史學界的繁榮景象,看到了那時的自由。那是的北大同一門課可以有很多教授開設,然后每位教授都會講述自己的觀點,一種百家爭鳴的氛圍中,錢先生的《國史大綱》就是在北大講義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可謂中國通史著作中的精品。據作者回憶在錢先生的第一節課時,就說歷史學有兩只腳,一只腳是歷史地理,一只腳就是制度。中國歷史內容豐富,講的人?筛鲬{才智,自由發揮。只有制度與地理兩門學問都很專門,而且具體,不能隨便講。但這兩門學問卻是歷史學的骨干,要通史學,首先要懂這兩門學問,然后自己的史學才有鞏固的基礎。正如先生所說制度和地理正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敲門磚,只有充分把握這兩個領域才有能力去做其他方面的研究。
總之,本部書對于歷史學習者是一筆財富,作者以其一生的治學經驗為我們講述歷史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對于初學者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求實,永遠都是歷史研究者應該追求的;嚴謹,永遠都是歷史研究者應該具備的品質;踏實,這是歷史研究的根基。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茖W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