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牛,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代表作《歷史轉折中的鄧小》《貞觀長歌》《天下糧倉》《晚鐘》《于成龍》等。日,記者結合電視劇《于成龍》的熱播,就正風反腐話題對吳子牛進行了專訪。
記者:《于成龍》收視率不僅破“2”,而且“一劇兩開年”,繼1月3日在央視一套熱播后,農歷正月初二又在央視八套復播。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該劇契合正風反腐的時代背景,有現實意義。您怎么看?
吳子牛:首映時我很吃驚,據央視節目部統計,1月3日當天收視率就達到了1.27,最后兩集的收視率高達2.16,屢占全國收視率榜首。我們前期沒怎么宣傳,交給央視三天后就播了,沒想到老百姓這么喜歡。觀眾是有選擇權的,他們在家里拿著遙控器可以自己選臺。
我拍戲時就老說,這部戲非常“接地氣”,就是說它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于成龍身上折射出很多光芒,這種歷史正氣,穿越四百年歷史,仍有很強的現實溫度。我們說于成龍有家國情懷,老百姓也有!他們喜歡這部劇,正是基于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愛。于成龍身上清廉擔當愛民的正氣,為百姓審視官員提供了一面鏡子,這就是這個片子觀照當下的意義。
記者:從《南京大屠殺》《國歌》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某種意義上,您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心境。拍攝《于成龍》,想表達什么心情?
吳子牛:不論電影,還是電視劇,一名導演接任何題材,都是有感而發的。除了你說的這幾部,我拍的《貞觀長歌》和《英雄鄭成功》等,都有自己的情感在里面。
接到劇本后,我認真地研究了于成龍,被他深深地感動了,我就想把這種感動用作品表現出來。主創開會時我曾說,如果一味描寫幾百年前這個人的事,意義不大,但如果可以撞擊今天的生活,讓你我對這段歷史產生共鳴,這就是文藝作品對人們生活的幫助。
記者:您說過,找到了故事主人公的“魂”,就找到了一部劇的“魂”,于成龍的“魂”是什么?您心中的“好官”是什么樣子?
吳子牛:他的“魂”就是家國情懷、為政清廉、敢于擔當,是他那顆令人感慨萬千的赤子之心!他打動我的首先是他作為中國文人,身上有著強大精神力量。我國是有幾千年深厚文化傳承的國家,《禮記》中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是于成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基礎所在,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儲備,45歲掣簽出仕的他是不可能有那么大建樹的。
他的“廉”盡人皆知,康熙皇帝稱他“天下廉吏第一”,他任職每個地方的老百姓都稱他“于青菜”。更重要的是,于成龍既廉且能,敢于擔當,從縣令做到了地方大員,去羅城上任時,被土匪綁、差點丟了性命;在福建他指出“衙蠹之害”,即官場上的不擔當,挽救了數千人的性命;在直隸殺過貪官惡吏,包括自己的小舅子……
于成龍身上寄托了我對“好官”的理解。他是立體的,是爹娘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們和藹的爹爹和爺爺,朋友眼中的好大哥,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百姓心中的父母官,皇帝贊不絕口的能臣廉吏。現在的黨員干部也應該向他學習。
記者:拍戲時,您善于宏大主題中的細節刻畫,在正風反腐的主題下,您和身邊人的工作、生活有哪些細節變化?
吳子牛:太多了!我是一名文化人,更是普通百姓,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感受很深。比如奢侈品、藝術品市場,有些字畫、工藝品和藝術品,原來價格被炒得虛高,而且高得離譜,現在基本回歸正常了。實際上,官場上的不正之風會縱容社會上的奢靡和造假之風泛濫,這都是不健康、不正常的。現在,有些字畫的價格一落千丈,比如原來賣20萬元一尺,現在2000元都不到,為什么?原來有人喜歡要,有人喜歡送,八項規定之后,這些都被管住了!包括一些被哄抬的高檔酒價格,現在也回歸正常了,老百姓也能消費得起了,生活中處處都能感到這種正氣帶來的變化。我認為就應該有一股浩蕩正氣充盈在干部隊伍里、社會上和生活中,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美好。
記者:聽說您拍戲很“摳”,從來不坐房車,很少用大牌演員,為什么?
吳子牛:對,我從來不坐。我認為一名坐在房車里的導演不可能拍出好戲,導演應該永遠在現場,永遠坐在監視器前。而且我拍戲很少用大牌演員,拍戲的錢應該用在制作上。現在有的演員演出費動輒就幾千萬甚至上億元,越炒越高,我也不理解。如果只投資少數幾名演員,恐怕這一年國人就只能看這幾個人的戲了。可是,有很多真正的藝術家,他們不是大牌明星,但能創作出好作品,把他們邊緣化是不應該的,我們的文化應該是尊重勞動和創作。
現在我們也在呼吁,要讓合適的演員飾演合適的角色、創作偉大的作品,這才是對的文藝風氣。*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說道,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人民和祖國鼓與呼。我非常認同,文化是有使命感的,是能傳承偉大精神力量的,不能讓浮躁奢靡之風充斥在文藝中。比如《于成龍》這部戲,如果找很多當紅明星,但從年齡和外形上都不像那個角色,這部戲就折了。
記者:您拍了很多與反腐倡廉相關的“歷史劇”,如《熱血忠魂之獨行侍衛》《天下糧倉》等,是否與自身經歷有關?有沒有打算將當下的正風反腐實踐拍成“現實劇”?
吳子牛:這些和我自身經歷沒有關系,應該是與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相關。我是非常喜歡拍成現實劇的,很希望有一部這樣的劇本,拍出來肯定是一部讓老百姓點贊、讓社會充滿正能量的劇,而且,如果要拍至少要拍上中下三部曲,各30多集。實際上,這種題材在我國的影視里曾經有過,但是總的來說量很小、輻射面也不大。我覺得隨著國家越來越強盛,需要這樣的劇來反映,對影視來說,這是一座富礦。
中央電視臺開年大戲選擇了反腐題材歷史劇《于成龍》,意味深長。該劇好評如潮,不僅在于這是一出好戲,更在于中國歷史上有于成龍這樣的好官,這一藝術形象精準地呼應了央視同時間播出的專題紀錄片《打鐵還需自身硬》。當下我們正在進行反腐敗斗爭,雖然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態勢,但是反腐斗爭仍然艱巨復雜,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胸懷國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對天地的“于成龍”。
電視劇《于成龍》以層層遞進的敘事節奏,緊緊圍繞廉吏于成龍從七品芝麻官做到兩江總督這一封疆大吏的主線,表現了主人公從為百姓處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影響國家政局的大事國事,高舉“天理良心”之正氣的歷程。全劇脈絡清晰,劇情緊湊,高潮迭起,大氣磅礴,一改拖泥帶水和節奏緩慢等國產劇常見的問題。官場中的坎坷,主持公道的艱難,為民伸張正義的兇險,“待民要寬、治吏當嚴”的為官主張,以及家國情懷的忠貞……這些戲劇沖突都緊扣于成龍為官的生命歷程、人生追求,展現了人物命運的跌宕,更突顯了主人公“為政以德”的精神追求,生動詮釋了他以民為本、勤政清廉、敢于擔當的官德。劇的主心骨立住后,全劇又庖丁解牛般地對每一個矛盾沖突進行絲絲入扣的展開,君臣佐使,主次分明,使得整部電視劇張弛有力。
于成龍大器晚成,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羅城縣知縣。此后,他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所到之處皆有政聲,為康乾盛世的到來開啟了革弊風清的時代風尚。于成龍人格的形成離不開他在價值觀形成階段所受的文化教育。劇中,于成龍告別家鄉赴羅城履職的重頭戲不是鄉親們的歡呼送別,而是臨行前永寧書院邢先生和母親的重托。邢先生把自己心愛的讀《論語》、講《論語》的心血所得《論語別敘》贈與于成龍,并教導他:半部《論語》治天下。要始終恪守儒家的教誨,事事當思為人做官之道,以仁愛之心待人。
讀了40年書的于成龍從小耳濡目染儒家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釋家積德行善、因果相報的信念,加之于成龍生長于國家社稷飽經動蕩之時,深切憂患百姓離亂之苦,使其始終恪守“天理良心”這四個字的為官理念。于成龍改革鹽務,修復城池,緝盜捕匪,冤獄、免徭役、納流民、開荒田,乃至創辦養濟院等作為,其為官的宗旨就是心系百姓,造福百姓,為民請命,面對權貴不卑不亢。于成龍的擔當詮釋了“廉政”一詞的深刻涵義,他的“廉”不僅是自律,更是冒著丟官甚至被殺頭的風險千方百計地為老百姓干事,這是有責任擔當的廉,是堅信邪不壓正的廉,他的廉與為官貪者、與為官“只廉不政”的明哲保身者形成了鮮明對比。時勢造英雄,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出現還離不開當時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劇中的康熙,作為背景人物戲不多,表面上看是很次要的人物設置,其實是全劇隱形的關鍵人物。“天下廉吏第一”是康熙帝給予于成龍的贊譽。正是康熙開明治國的良好政治氛圍,廉吏才能脫穎而出且被重用。
《于成龍》這部電視劇沒有用天價片酬請來的當紅明星,看不到劇中人物違背歷史描紅畫眉的現代流行妝容。導演的功力與藝術自信,實力派演員的出色演技,加上先勝一籌的劇本基礎,使該劇成為高水的歷史正劇。《于成龍》拒絕戲說,不刻意追求和強化人物情節的傳奇性,是史傳精神的一次回歸,讓觀眾感受到歷史劇的一股清流。這部弘揚民族正氣的歷史劇用好口碑和高收視率告訴我們,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不能靠歷史虛無主義的戲說與消解,更不能丟掉民族文化內核而符號化地嫁接他者價值觀。我們向世界輸出優秀中華文化,依靠的是如《于成龍》這樣充滿浩然正氣的優質文藝作品,而不是靠胡編亂造和粗制濫造來虛無歷史。我們期待更多這樣有民族文化擔當、堅守藝術創作底線、弘揚民族正氣的正劇不斷出現。
反腐題材歷史劇《于成龍》是央視開年大戲,該劇好評如潮。
電視劇《于成龍》以層層遞進的敘事節奏,緊緊圍繞廉吏于成龍從七品芝麻官做到兩江總督這一封疆大吏的主線,表現了主人公從為百姓處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影響國家政局的大事國事,高舉“天理良心”之正氣的歷程。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我們理應為該劇的開播點贊。
電視劇《于成龍》脈絡清晰,劇情緊湊,高潮迭起,大氣磅礴,人物命運跌宕,突顯主人公“為政以德”的精神追求,整部電視劇張弛有力。
《于成龍》沒有用天價片酬請來的當紅明星,看不到劇中人物違背歷史描紅畫眉的現代流行妝容。充分體現了導演的功力與藝術自信,實力派演員的出色演技,該劇成為高水的歷史正劇、反腐正劇。
《于成龍》不刻意追求和強化人物情節的傳奇性,讓觀眾感受到歷史劇的一股清流。當下我們正在進行反腐敗斗爭,雖然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態勢,但是反腐斗爭仍然艱巨復雜,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胸懷國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對天地的“于成龍”。
筆者認為,電視劇《于成龍》形象精準地呼應了央視同時間播出的專題紀錄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同時,期待更多如《于成龍》這樣有民族文化擔當、堅守藝術創作底線、弘揚民族正氣的正劇不斷出現。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