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有大量反映西周春秋時期“籍田禮”的詩歌。透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梳理出:“籍田禮”的起源、“籍田禮”的功能、“籍田禮”儀式的程序及“籍田禮”蘊含的宗教觀念。這對《詩經》的深入研究、探討古人的宗教觀念、古代的農耕生活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詩經》 籍田禮 功能 宗教
一、《詩經》中“籍田禮”的起源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早在西周時期,農業就已經成為立國之本,《國語?周語》云:“民之大事在農”。[1](P15)上至統治階級,下至庶民百姓無不把重農作為敬德保民的有效途徑,并形成了一系列有關農業生產的禮儀規范以鼓勵或鞭策農業生產的發展。如《禮記?月令》載:“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爵于太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2](P197)《禮記?月令》這段關于藉田禮的記載透露了兩大信息:第一、顯示了周代統治階層的示范與鼓勵作用。藉田禮的舉行,天子要親載耒耜,帶領群臣百官來到田間象征性耕地,即“三推”,接著“天子三推,三公五推”。這種儀式的舉行,其意義在于上層統治階級的示范作用或帶頭作用,具有對農耕生產的號召與鼓勵作用。楊寬《“籍禮”新探》:“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聚落中,當他們開始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時,往往有族長主持一種儀式,以組織和鼓勵成員集體勞動……由此,我們不難推想到,周天子在舉行‘籍禮時要帶頭‘耕一?,就是起源于這樣的耕田儀式。[3](P231)其次,體現了古人宗教觀念。同時,在生產力低下、生產技術不發達的西周春秋時期,氣候、土地等因素成為決定農業收成好壞的重要因素。并且,人類的認識水低下,人們無法對自然界所出現的一切現象進行理解或解釋,面對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的自然界,人們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神秘和敬畏之情感,特別是自然界出現的一些特殊的災害性現象,如洪水、地震以及瘟疫,等等,尤其會引起人類恐慌與驚奇。于是,人們由此而幻想出世界上存在著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在左右著自然界,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秩序的變化均來自神靈的意志。天降吉祥或風調雨?為人類迎合或敬奉神靈的結果。災害性自然現象的出現則是人類自身過錯導致神靈懲罰的結果。人們只能用祭祀天神的方式來祈求神靈及祖先的庇佑,以確保農業的風調雨順、災害性自然現象不會降臨。[4](P36)如《周頌?噫嘻》《毛詩序》云:“春夏祈谷于上帝也。”《小雅?信南山》:“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周頌?載芟》:“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畀祖妣,以洽百禮”等等。
二、《詩經》所載“籍田禮”的功能
西周春秋時期的“藉田禮”制度制所以盛行一時,這是“籍田禮”本身的潛在功能所造成的。東晉干寶注《周禮》云:“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蓋其義有三焉:一曰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于百姓在勤,勤而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艱難,無違也。”[5]《詩經》所載的“籍田禮”亦具以下功能:祭祀神靈以祈求神靈庇佑或答謝神靈;統治階級示范于庶民百姓以催促農耕;訓導子孫以知稼穡之艱難。
(一)祭祀神靈
周代舉行“籍田禮”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就是祭祀神靈以祈求風調雨順,祈求神靈賜予農業生產的豐收。《禮記?祭儀》:“是故昔者天子為籍田千畝,冕而朱?,躬秉耒。諸侯為借百畝,冕而青?,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6]可見,天子舉行“籍田禮”的目的就在于對天地、山川、社稷、祖先等神靈的祭祀,祈求神靈保佑以獲得農業生產豐收,免遭自然災害侵擾之苦。據甲骨卜辭記載:“商人為了能使風調雨順,為了能使農業生產獲得好的收成,而對社神進行祭祀,祈求社神給予保佑。”[7](P679)《詩經》就有許多反映籍田禮的詩歌都體現出祭祀神靈的意識,如《詩經?周頌?載芟》就是一首描寫籍田禮上祭祀社神場景的詩歌,孔穎達疏云:“《載芟》詩者,春藉田而祈社稷之樂歌也,謂周公、成王太之時,王者于春時親耕藉田,以勸農業,又祈求社稷,使獲其年豐歲稔。”[8](P601)又如《詩經?周頌?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毛詩序》云:“《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顯然,《周頌?噫嘻》就體現了籍田禮中祭祀上帝的內容。此外,《周頌?維天之命》,朱熹《詩集傳》:“此亦祭文王之詩。”另外還有《周頌?維清》《周頌?雍》等為后代周王祭祀文王的樂歌。《周頌?武》《周頌?訪落》《周頌?酌》《周頌?桓》等則為祭祀武王的樂歌。而《周頌?執競》則體現了祭祀武王、成王、康王的內容。
(二)喻示群臣、庶民并借民力以農耕
“籍田禮”的推行是西周統治者“維農是務”重農的具體體現,也是統治階級對農業生產的強化措施。在“籍田禮”儀式上,周天子以統治者的姿態,用親自耕種農田的行動喻示國家重視農耕,訓導庶民不要貽誤農時,通過“王事唯農是務”的“籍田禮”儀式以示范和督促庶民,使庶民仿效這一榜樣達到“恪恭于農”“不懈于時”,從而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管理。在周天子象征性地“親耕”以后,稷和司徒就發布戒令,讓各級官員和農夫明確各自的責任,正式開始耕種。同時,“籍田禮”還具有借助庶民之力以促進農耕的作用。“‘籍字又作‘藉‘?,‘?即‘借;借別人東西稱為‘借,借別人的力量為自己耕種叫做‘?,即‘籍‘藉。[9](P57)《后漢書?明帝紀》李注引《五經要義》說:“藉,蹈也,言親自蹈履于田而耕之。”[10](P108)“藉”就是躬親耕作的意思,“藉田”原指由領導帶頭而集體耕作的田,“藉田禮”即指由領導帶頭而鼓勵集體耕作的儀式,[3](P278)如《周頌?臣工》這首詩歌,朱熹《詩集傳》云:“此戒農官之詩”。可見,《周頌?臣工》就是舉行籍田禮儀時所用樂歌,其宗旨即為通過周王親耕以訓諭群臣及庶民適時農耕。高亨在《周頌考釋》中說:“《臣工》所詠者:飭群臣各敬其事;喻示在暮春之時翻新畬田;命眾人備農具。”[11]因此,《詩經?周頌?載芟》《毛傳》云:“籍田,甸師氏所掌,王載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顏師古注引韋昭曰:“籍,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廟,且以勸率天下,使務農也。”
(三)訓示群臣子孫以知稼穡之艱難
“籍田禮”舉行之前,首先要舉行饗禮,分辨出貴賤、尊卑、長幼之序,安排好行禮的秩序,即籍田禮舉行之序幕。然后,周天子才舉行親耕儀式。具體過程是:“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裸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之。膳夫贊王,王歆太牢,班嘗之,庶人終食。”[1](P16)周天子及諸侯舉行這樣示范性的藉田儀式,客觀上還具有訓導子孫群臣,讓他們知道農業乃國之根本及耕種之艱辛的目的。中國早期的統治者均是通過以自己耕種的方式獲取食物,身體力行,博施于眾,進而擁有大批的追隨者。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統治者仍然必須以農業生產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支柱,必須弘揚勤勞之美德。但統治者又必須抽身轉向繁重的政務處理,無暇農耕。為了體現君王等統治者對農耕的重視,防止子孫、群臣及庶民貪圖安逸,務知稼穡之艱難。以天子、諸侯等象征耕地的“籍田禮”儀式就具有明顯的示范與勸誡意義。同?,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國家法令政策的貫徹實施也主要通過各種典禮儀式及其所塑造的典范榜樣實現。各種典禮儀式本身就是君王自己行為規范的示范及群臣子孫上行下效的工具。典禮儀式使群臣子孫受到這一倫理教化的熏染,逐漸養成仿效君王行為及其它典范的品質約束自己,達到禮樂教化的目的。“籍田禮”就具有這一行政功能,君王以自己的勤儉警示子孫群臣應勤于農事,防止政事懈怠和奢靡游樂。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云:“弗耕弗親,庶民弗信”。因此,君王親耕的“籍田禮”儀式顯然是訓導群臣子孫躬耕以實現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詩經》中“籍田禮”具體儀節和過程
“籍田禮”具體分幾個程序,學術界的觀點不一。或認為分五個禮節,或認為分四個禮節,或認為分三個禮節。楊寬認為:“‘籍禮的儀式有五個禮節,即行禮前的準備、舉行‘饗禮、正式舉行‘籍禮、禮畢后的宴會、廣泛巡查和監督庶民耕作。”[12](P218-220)陳戍國則認為:“‘籍禮有四個禮節,即‘?田禮之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舉行饗禮‘正式?田禮儀式‘?田禮之后的饗禮四個環節。[13](P266)魏建震將籍田禮分為兩個禮節:準備和行祭祀禮兩個階段。[14](P125)結合《詩經》《國語》等文獻記載,楊寬把“籍田禮”分為五個階段比較妥當。根據《國語?周語?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記載:“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于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裸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之。膳夫贊王,王歆太牢,班嘗之,庶人終食。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廩于籍東南,鐘而藏之,而時布之于農。稷則遍誠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耨獲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動,恪恭于農,修其疆畔,日服其?,不解于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1](P15)可見,“藉田禮”儀式分五個步驟:第一,行禮前的準備。每年立春前九日,由太史官把天氣和土壤的變化情況報告給負責管理農業的官員??稷,然后,再由稷報告給國王。如《詩經?周頌?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爾。”國王于是派司徒通知庶民百官準備行“籍田禮”,司空設置祭壇,庶民備好農具,國王及百官在立春五日后齋戒三日。第二,舉行饗禮。“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裸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如“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夫之慶。琴瑟擊鼓,以御田祖”(《小雅?甫田》)。第三,正式舉行“藉禮”。“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由稷負責監督,膳夫、農正負責布置,太史作導,王執耒耜耕田,掘出一土塊,公卿百官依次增加三倍,庶民在百官的監督下把地耕完。第四,禮畢后的宴會。“畢,宰夫陳饗,膳宰監之。膳夫贊王,王歆太牢,班嘗之,庶人終食。”先由國王問一下大牢的味道,然后由公卿百官依次品嘗一下滋味,最后,庶民把大牢全部吃完。第五,各級官吏分批不斷出動以巡視監督庶民耕作。如《詩經?周頌?載芟》這首詩歌就是反映春季藉田的樂歌。《毛詩序》云:“《載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
四、《詩經》所載“籍田禮”蘊含的宗教觀念
(一)“藉田禮”中的社稷崇拜
社稷神原指社神(土地神)和稷神(谷神),在西周春秋時期,社神與稷神是分開的。
自商代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社神有極強的農業神性,其職能就是司掌風雨和農業收成,祭祀社神的目的在于祈求上帝賜予風調雨順,確保農業生產豐收。如《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載:“諸侯祭土。”何休注云:“土,謂社也。”又如《詩經?綿》:“乃立冢土。”《毛傳》曰:“冢土,大社也。”《詩經?商頌?長發》:“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風俗演義?社稷》載:“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15](P191)這些記載表明了社神祭祀的起源及發展過程。稷本是一種農作物名稱,稷神即指五谷之神。《風俗演義?祀典》:“稷者,五谷之長,五谷眾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后來把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員也稱之為“稷”,即“后稷”予以祭祀。最后發展成為把對農業有突出貢獻的周代始祖棄也稱“后稷”,并對其進行祭祀。如《周頌?載芟》,孔穎達疏云:“《載芟》詩者,春藉田而祈社稷之樂歌也。”[8](P601)而《詩經?周頌?良耜》則描寫了秋收后祭祀社神的情景,《毛詩序》云:“《良耜》,秋報社稷也。”西周以后,社神和稷神合而為社稷神,成為國家的象征被人民祭祀。
(二)“籍田禮”中的祖先崇拜
西周以來,人們祖先崇拜的觀念根深蒂固,后稷為周代的始祖,他對農業生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備受后人的敬仰與祭祀,兼有祖先神與農業神兩種身份。作為祖先神,后稷飧食于周代祖考廟,是祖先崇拜與祭祀的核心。如在《逸周書?世俘解》所載的武王克商后進行的“告于周廟”儀式就可以得到證實:“告于周廟曰,古朕聞聞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曰:惟予沖子,綏文考,至于沖子,用牛于天、于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于百神水土社,二千七百有一。”[16](P442?443)其“告于天、于稷”中的“稷”,就是周的始祖后稷。故武王崇德報功當然要告知后稷,體現了周人對其始祖后稷的極度敬畏之情。又如《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匪爾極。貽我?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此詩頌揚了周始祖后稷造福于人民的豐功偉績,其德可與上天相配,顯然為一首祭祀后稷的頌歌。不僅始祖后稷為其祭祀的對象,后來的公劉、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均為其祖先崇拜的對象。結合《詩經》描述農業祭祀的詩歌內容,如《周頌?維天之命》,朱熹《詩集傳》:“此亦祭文王之詩。”此外,《周頌?維清》《周頌?雍》等為后代周王祭祀文王的樂歌。又如《小雅?信南山》:“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反映“藉田禮”的樂歌無不體現出人們心中的祖先崇拜觀念,即在藉田儀式上向祖先祈求以確保農業的風調雨順。如《周頌?載芟》:“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畀祖妣,不洽百禮”等。
(三)“籍田禮”中的上帝崇拜
《禮記?月令》:“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17](P619)比較詳實地描述了西周春秋時期舉行籍田禮以祭祀上帝的情況。《詩經》中許多有關農業祭祀的詩歌也同樣體現了上帝崇拜的。如《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詩經?周頌?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乃錢?,奄觀?艾。”就是一首祭祀上帝的詩歌。《詩經?周頌?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毛詩序》云:“春夏祈谷于上帝也。”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亦云:“噫、嘻疊韻,噫、歆雙聲,噫嘻即噫歆之假借。《爾雅?釋詁》‘祈,告也,《釋言》‘祈,叫也,郭注:‘祈祭者叫呼而請事,噫嘻祝神正即呼叫之義。‘噫嘻成王,蓋倒文,謂成王噫歆為聲以祈呼上帝也,故下即云‘既昭假爾,謂既昭假于上帝也。”[18](P1068)周天子親自率領群臣百官恭請上帝享受祭品,媚于上帝,并向上帝祈求豐年。
注釋:
[1]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2]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
[3]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5]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版。
[6]孔穎達:《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7]趙在翰:《七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
[8]阮元:《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吳倫柏:《<詩經>農事詩與周代農耕社會》,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10]李賢注,范曄撰:《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
[11]高亨:《周頌考釋》(上、中、下),北京:中華文化論叢,第4、5、6輯。
[12]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
[13]陳戍國:《先秦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應劭:《風俗演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16]黃懷信,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7]張凱之:《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8]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